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研究

2023-01-09 03:00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产学研协同

文/郑 皓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

杨新海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 授

王雨村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 授

洪亘伟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1 研究背景

1.1 快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

21 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巨大的变化与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变化和新挑战。2018 年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我国高等教育以此为指导,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

1.2 不断进取的城乡规划教育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速度和规模空前繁荣,城乡规划学科作为研究城乡问题和发展的主要学科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有城乡规划知识的专业人才成为地方稀缺人才之一。面对这种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刻,城乡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迅猛。2000 年以来,我国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大学从不足30 所增加到了200 余所,为我国的城乡规划和建设事业输出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本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持续加快,城市问题不断出现,新时期的城乡规划教育正是在不断的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城乡规划学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学科研究领域拓展到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经济等多领域,并进一步在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就学科核心领域展开深入的研究,学科的外延被开拓,学科的内涵研究进一步深化。

2“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模式

2.1 校内协同创新实践育人平台

2.1.1 现有实验室的内涵建设

根据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按照学科基础实验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两个层次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学科基础实验室承担着设计基础实验、AUTOCAD设计实验、摄影实验和造型实验等本专业的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台承担着专业实验教学,包括专业系统工程实验、地理信息系统(GIS)实验、虚拟现实技术实验等专业实验教学。

依托本校城乡规划优势学科,进一步加强了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相关学科和专业的一体化建设,强化现有实验室的更新优化,提高实验环节的教学水平。

2.1.2 新增实验室的前沿建设

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建立城乡规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和城市交通仿真实验室,开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创新和应用能力提供平台支持。

2.1.3 校内社会服务机构的拓展建设

打造“三院、两中心”特色平台:围绕城乡规划专业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联合全国城乡规划专业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与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成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长三角人居环境碳中和发展研究院”“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院”,与政府部门以及同济大学等合作共建两个协同创新中心,深度融合苏州两个国家级的试点示范区,形成城乡规划人才的培育基地,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互促互进,强力支持专业人才培养[3]。

2.2 校外协同创新实践育人平台

2.2.1 校企实践教学基地的规范建设

共建多层次实践育人平台:整合政府、研究机构和知名企业等优势特色资源,采用校地协同和校内优化相结合的方法,形成学科及专业基础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实训基地等多维度创新实践平台,提供多样化实践教学载体。

学科基础实践教学基地是针对1 ~2 年级城乡规划学生的实践教学,关注城乡规划设计的基本思维方式、基本技能以及创新意识的初步培养,包括美术写生实习和城市、建筑的初步调研和认知,目前已建成美术写生实习基地3 个、建筑基础实习基地3 个、古建测绘基地4 个和城市环境认知实习基地5 个。

专业基础实践教育基地是满足城乡规划学生对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基础实训的需要。本专业建立了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集团、苏州市园林设计院、苏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个实践教育中心。

专业实训基地是满足城乡规划专业高年级学生综合规划实习、毕业实习等综合实践教学的需要。建立了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公司、启迪设计和中衡设计等10 余个实践育人平台。

2.2.2 校政实践教学基地的精明建设

新建校政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增加学生到行政管理部门实践的机会,并加强与校企实践基地的融合,完善创新实践育人平台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2.2.3 校政(企)、校研(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的特色建设

为促进人才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协调发展,强化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本专业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苏州市规划局共创“乡村规划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与同济大学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共创“城乡遗产保护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紧密围绕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优势,和地方、其他高校搭建科研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好了2 个特色方向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提升人才培养的协同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成“政产学研”高度融合协同的高端育人平台。

2.3 培育模式体现多主体的协同

传统培育往往会出现主体偏少、开放性不强等问题,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要知识能力的复合性和前沿性,多主体协同培育模式就能够很好地体现综合和创新,更好地集聚政产学研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实现协同培养。

(1)更好的开展境外合作培养,拓展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了解国外著名大学先进的专业教学理念,与英、韩、日、美、德等国著名高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开展长期、短期的联合培养和联合设计,互认公共课程学分,以及引进国际课程等多种类型的协同培养。

(2)继续加强校际间的协同培养。为了专业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更好的挖掘,以标杆高校为学习对象,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城乡规划专业标杆大学开展长期的联合设计和协同培养工作;由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发起的包括山东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内的全国七所大学联合当年主办方所在地规划设计企业的“全国建筑类高校城乡规划专业7+1”联合毕业设计,至2021 年已成功举办11 届;和铭传大学、华侨大学等海峡两岸大学开展联合毕业设计也有5 届。

(3)加强政、校、企合作培养。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关政企单位参与制定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教学反馈等人才培养环节,全方位融合社会实践。联合地方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各个实训环节的教学活动,开发企业类课程。

3 协同育人平台运行机制研究

3.1 教师共培机制

在“政产学研”合作中,学校开展对平台中的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和业务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外,育人平台可以直接参与到建设团队工作中去。一是协同育人平台负责对所有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背景、学历、经历和教师的构成提出具体要求,校企各方推荐符合协同育人平台要求的教师候选人员,由平台进行审核选拔,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4]。二是协同育人平台对教师组织专项培训与资格认定,考评合格的人员可进驻平台从事教学工作。三是协同育人平台组织国土空间规划的业务培训。四是协同育人平台定期对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效果考核。

3.2 平台共建机制

秉承共享资源、共赢互利的平台共建原则,与“政产学研”多方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平台。一是由“政产学研”各方依据具体教学实践要求提出育人平台建设的基础条件,共同制定育人平台建设方案。二是由“政产学研”各方提供实训场地,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设备,校企双方协作建设育人平台。三是建立育人平台管理流程、规章制度等标准,营造良好的平台运行环境。四是共建共享,既服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实践,又服务各方专业技术培训,实现共赢互利。

3.3 学生共育机制

优化满足协同育人平台需求的教学设置。合作方共同开展人才需求分析,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开设企业课程,构建符合社会需要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实施“多段”式培养,采取育人平台学习、实践与校内理论和实践课程分段进行的共育机制。

3.4 平台保障协调机制

建立平台保障机制,保证平台的高效运作,减少过程偏差,并实施过程监督、反馈和修正。建立标准规范、共赢互惠的平台保障协调机制,充分利用协同育人平台开展城乡规划设计等实践,营造“在现场、在一线”的培养环境。

4 成果水平与推广应用

4.1 思路开阔,成果超前

建立了城乡规划专业校内外全面多维的协同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模式。深化“政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组织方式,拓展学生到设计院和政府参加实践的途径和目的,最大化地发挥苏州科技大学师资队伍条件以及政产研的技术资源、设备条件和人才储备,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提供全方位服务。立足地方高校特点,践行“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于城乡规划人才高素质、创新和应用能力突出的要求,开展深度融合于地方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育人平台多方协同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将培养创用型人才的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实践育人平台作为“知识复合”和“能力复合”综合培养的实践载体,串接复合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激发学生设计创新思维,实现由专才型向复合型培养的转化。

4.2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生的培养质量是检验教学成效的最佳标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实施以来,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水平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近5 年来,在校学生在多项国内国际竞赛中屡获大奖,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4 项;在全国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三项权威赛事中获一等奖1 项,二等奖3 项;获省优秀毕业设计二三等奖3 项。毕业生获得了各类单位的普遍认可,考取各大高校研究生比例人数也大幅提升,很好地证明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积极效果。

4.3 推广应用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改革后的培养方案已于2016 年开始在我院城乡规划专业实施,实践效果显著。提出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育人平台多方协同建设与运行机制在包括山东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国内同类院校中得到了推广;并较好地应用到本校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产学研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关于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表彰决定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