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数学课堂的美丽风景

2023-01-09 10:59江苏海安市曲塘小学教育集团226660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29期
关键词:正方反方分母

江苏海安市曲塘小学教育集团(226660)朱 华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说理”的过程。“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将辩论适时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能够改变传统的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式输入模式,使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更加丰富多样。“辩”是为了认识真理,“论”是为了捍卫观点,辩论的目的在于辨真伪、论是非、究事理。通过辩论,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在“短兵相接”和“唇枪舌剑”中提升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数学学力。

一、辩论式教学的特点

辩论式教学是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为主体,由小组成员或者全班学生围绕特定辩题各抒己见,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素养。辩论式教学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1)主动性。在辩论式教学中,学生通过讨论、争论获得知识,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聆听对方意见,判断正误,从而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2)互动性。在辩论活动中,学生一般分为正方和反方,这加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3)综合性。辩论活动将启发、倾听、质疑、暗示、表达、提问、讲解等融为一体。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认真倾听对方观点,找到其中破绽,从而适时质疑、提问,并修正、完善自我认知。

二、辩论的价值

首先,辩论能够让学生的数学表达更加清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当将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语言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数学表达,强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等。辩论能让学生的数学表达更加清晰。

其次,辩论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要从根本上实现“意义赋予”和“自主建构”,需要学生相对独立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通过辩论,可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向“主动地说”和“数学地谈论”,让学生之间充分地互动、交流、辩驳、批判、反思、改进,最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建构当中。

最后,辩论能让学生发现自己。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他自己”。在数学课堂中适时展开辩论,可让学生自信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实现自我价值。此外,辩论还能够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三、基于辩论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路径

1.在教学重点处辩论,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的意思是提网的时候要提起大绳子,这样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了,这句话经常用来比喻做事情要条理分明,抓住重点。教学亦同此理。每一节课都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时可能会陷入思维误区,教师就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探究材料,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辩论,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

比如,在“小数的认识”这节课中,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由于受思维水平和认知方式的限制,学生在理解此知识点时出现了分歧。综合学生的观点,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认为0.1=0.10,另一种是认为0.1<0.10。为了使学生能够甄别对错,厘清本质,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笔者将学生分为正方(认为0.1=0.10)和反方(认为0.1<0.10)。

反方:我认为0.1<0.10。因为在比较整数的大小时,两位数的整数大于一位数的整数,按照这样的规律,0.1是一位小数,0.10是两位小数,一位数的小数应小于两位数的小数,所以0.1<0.10。

正方:我不同意。在比较小数大小时,应该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从十分位开始比,如果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以此类推。小数点后面末尾的0可以去掉,所以0.1=0.10。

反方:在比较整数的大小时,整数末位的0不能随便去掉,为什么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却要去掉末尾的0呢?

……

正方:可以把小数转化成分数再比较大小。0.1转化成分数是0.10转化成分数是因为所以0.1=0.10。

正方:也可以通过画图来论证。用一个正方形表示单位“1”,0.1表示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出其中的1份;而0.10表示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出其中的10份。从图(如图1)中不难看出,这两部分(涂色部分)的大小是相同的,所以0.1=0.10。

图1

教学中,教师在教学重点处适时安排计数学辩论,给予了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的时间和空间。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各显神通”,或对比,或画图。正是在这样你答我辩的激烈交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得到了深化。

2.在教学难点处辩论,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是教学难点之所在。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有很多,适时引入课堂辩论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难点处引入辩论,能够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困惑,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可见性,让学生不断地思考、修正、完善自己的认知偏差,激活和显现内隐的思维过程,从而形成具有批判性的思维。

正方:不对。现在分母不一样了,不能按照原来的方法计算了。

反方:整数的加法计算就是个位与个位相加作为得数的个位,十位与十位相加作为得数的十位,那现在不应该是分子加分子作为得数的分子,分母加分母作为得数的分母吗?

正方:我认为异分母分数加法之所以不能直接把分子与分子相加,分母与分母相加,是因为分数单位不一样。

正方:正是因为分母不同,导致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

反方:我还是不理解。

正方:比如5米和4厘米能直接相加吗?8元和6角能直接相加吗?

反方:当然不能。

师:那应该怎样转化才能计算呢?

正方:应该用通分的办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这样就能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进行计算了。

“真理越辩越明。”教学中,当学生对“为什么异分母分数相加时不能把分子与分子直接相加,把分母与分母直接相加?”这一问题感到困惑时,教师并未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把学习、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了辩论的氛围。学生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使出浑身解数,从不同角度来阐释思路,这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发散性和批判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3.在思维受阻处辩论,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使得小学生在认知、理解数学知识时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出现思维卡壳的情况,如果不能引导他们冲破思维障碍,就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学生思维受阻处适时引入辩论,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提升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给学生出示这样一道题:把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它的面积怎样变化?学生有的说面积变大了,有的说面积变小了,还有的说面积没有变化。本题要求学生除了要熟悉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学生在问题解决路径上产生了分歧,并且各执一词,各不相让。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小组一:我认为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它的面积不会发生变化。因为它的四条边的长度都没有发生变化,面积当然不会发生变化。

其中, E为网格单元对球心处的辐射照度值, LK为经度角方向的最大网格数目, MK为纬度角方向的最大网格数目, NK为半径方向的最大网格数目.

小组二:四条边的长度没有变化,只能说明周长没有改变,与面积没有关系。

小组三:我认为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变大了。因为平行四边形是斜着的,它占的面积更大些。

小组四:我不同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把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底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高却变短了(如图2),所以它的面积应该是变小了,而不是变大了。

图2

上述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受阻处引入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也得到了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辩论,把“被动地听”转化为“主动地说”,在思维碰撞中完成了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4.在意外生成处辩论,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由于思维之间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知识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注定了教学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一个随时可能碰到“意外”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只有学会从容地面对“意外”,巧妙地利用“意外”,才能打造出别具特色的精彩课堂,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比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体积的内涵。学生举出黑板、课桌、人、凳子等都有体积。这个时候,一位学生问道:“一张纸有体积吗?”这突如其来的一问,着实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但教师抓住机会,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反方:一张纸那么薄,根本没有体积。

反方:一张纸不是立体图形,怎么会有体积呢?

正方:我们可以试想,把成百上千张纸叠在一起,那么厚的一摞纸肯定有体积。对吗?

反方:对。

正方:既然一摞纸有体积,那么,一张纸肯定也有体积。

正方: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把一张纸多次对折,它就会变得厚实起来,它的体积就会显现出来,所以一张纸也是有体积的。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意外之问,教师及时捕捉了学生思维中瞬间生成的精彩火花,不失时机地点燃了学生的辩论热情。在想方设法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

如果说“听”是一种内隐的思维灵动,那么“辩”就是一种外在的、活泼的思维碰撞。辩论并非目的,辩论是一种学习手段,辩论是一种学习工具,辩论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课堂辩论中,教师要抓住时机,选择恰当的辩题,引领学生碰撞思维,促使学生交融智慧,让课堂显现精彩和魅力,让课堂充满睿智和思辨!

猜你喜欢
正方反方分母
有力的反驳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寻找缺失的一角
我的机器人在哪里
辩论会的启发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减肥秘方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