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调整”经历过程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的教学为例

2023-01-09 10:59江苏沭阳县学府路小学223600王建芹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29期
关键词:乘船大船展板

江苏沭阳县学府路小学(223600)王建芹

一、课前思考

“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策略版块的最后一个课时,是对之前学过的策略进行合理选择、灵活运用的一节课。教材编排的例题是一道与“鸡兔同笼”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教材在呈现问题之后,引导学生选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并呈现学生可能出现的三种解题思路。第一种思路是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即假设10只全是大船,一共能坐50人,通过与42人作比较,再从图上直观地去掉8人;第二种思路是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即根据“租10只船正好坐满”这一条件,把10只船分为大船和小船,从“大船9只、小船1只”开始有序列举,把可能出现的情况借助表格呈现,再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大船和小船的只数;第三种思路是用假设调整的策略解决问题,即假设大船和小船的只数同样多,都是5只,根据船的只数来确定乘船人数,再与总人数42进行比较,依据比较的结果适当调整大船和小船的只数,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通过对苏教版教材呈现的这三种解题思路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画图、列举还是假设调整,都是先基于假设的船的只数算出乘船的人数,再将乘船人数与实际人数42作比较,最后通过乘船人数调整船的只数,得出最终结果。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用列举策略的较多,而选用画图和假设调整这两种策略的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后两种策略需要对出现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而“怎样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中既要关注策略的合理应用,更要关注不同策略应用过程中“怎样调整”这一本质问题。

二、教学实践

1.问题导学,建立联系

【教学片段1】

师:我们之前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1: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画图、列表、列举、转化、假设等。

师:大家说得非常全面!就让我们合理选择、灵活运用这些学过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师: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让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师:如何解决问题?

生2:可以用假设法。

师:说说你的假设。

生3:假设10只全是大船或者10只全是小船,算算坐多少人,再与42人作比较。

生4:假设5只大船和5只小船,算算坐多少人,再与42人作比较。

……

师:看来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与总人数42人作比较。

师:你还打算运用哪些学过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练习本上尝试解决。

设计意图:苏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对一些解题方法进行提炼,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版块。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前几个阶段的学习,对学过的策略已有初步的体验与感悟,积累了应用策略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始,教师通过让学生回顾并列举学过的策略,唤醒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为解题时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建立联系。为降低“鸡兔同笼”类问题的解题难度,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简要分析,将“船的只数10”与“乘船人数42”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理选择、灵活解题的能力。

2.探究让学,沟通联系

【教学片段2】

生1:我用的是画图的策略。假设10只全是大船,一共能坐50人,比原来的42人多了8人,所以只要去掉8人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在每只大船上去掉2人,4只大船就去掉8人。这4只大船就变成了小船,剩下的6只还是大船。(如图1)

图1

师:谁对生1的解法有疑问?

生2:为什么每只大船非要去掉2人,去掉1人可以吗?

生3: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都要坐满。如果去掉1人,表示没有坐满,不符合条件,所以每只大船只能去掉2人。

师:还有谁也是用画图的策略?请介绍一下。

生4:假设10只全是小船,一共能坐30人,比原来的42人少了12人,所以要在每只小船上增加2人,让小船变成大船。这样,6只小船增加12人,所以有6只小船变成了大船,剩下的4只仍是小船。(如图2)

图2

师:这两位同学都是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这两种方法有没有相同之处?

生5:都是通过调整乘船人数来确定大船和小船只数的,而且每只船上只能调整2人。

师:说得非常好!他们都是先假设大船或小船的只数,结合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把乘船人数与42人作比较,然后根据相差的数量进行调整,直到与42人完全相等,从而确定大船和小船的只数。运用画图的策略,调整的过程非常直观,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边画图边思考的数学活动中,以“为什么非要去掉2人”为核心问题,通过直观的图示,突破“每只船只能调整2人”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操作交流、类比分析的过程中,经历“乘船人数如何变化”到“大、小船只数怎样确定”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初步感受“怎样调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片段3】

生1:我用的是一一列举的方法,借助表格来完成。

师:具体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从9只大船、1只小船开始列举,算出坐船人数是9×5+1×3=48(人),比实际42人多出6人,说明大船多了,所以减少1只大船,增加1只小船,乘船人数就是8×5+2×3=46(人),还多出4人,说明大船还是多了,需要再减少……当列举到大船6只、小船4只时,乘船人数正好是6×5+4×3=42(人),与实际人数相等。(如表1)

表1

生2:我是从9只小船、1只大船开始列举的……(如表2)

表2

生3:我是从9只大船、1只小船开始列举的,算出乘船人数是48人,然后与42比较,发现多出6人,说明大船只数多了。因为每只大船只能下来2人,所以要想下来6人,需要3只大船。于是我就列举6只大船、4只小船,通过计算,发现正好是42人,两步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如表3)

表3

师:这位同学的列举与前两位有什么不一样?

生4:他发现了规律。

师:什么规律?

生5:多出的6人与大船只数有关。去掉3只大船就会减少6人,所以大船应该是9减3得6只。

生6:列举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当我们发现船的只数和人数之间的规律时,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师:看来,在列举时我们既要关注船的只数,也要关注乘船人数。当规律已经很明显时,就可以直接确定大船和小船的只数了。

设计意图:策略的学习关键在于“悟”,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经历感悟和体验的过程,学生才能实现对策略的“悟”。学生在展示一一列举的过程中,可通过先将乘船人数与实际人数42作比较,再结合每次只能调整2人的认知经验,找到调整的规律,悟出“怎样调整”的方法。数学学习中一旦“悟”出规律,所有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跳跃式调整”跃然纸上,“假设调整”便浮出水面。

【教学片段4】

生1:我的方法是先假设有5只大船、5只小船。船上的人数就是5×5+5×3=40(人),比实际人数少2人,说明大船少了,需要增加大船只数,减少小船只数。又因为每只船每次只能调整2人,所以大船就是6只,小船就是4只,总人数正好是42,与实际人数相等。(如表4)

表4

师:你是怎么想到5只大船、5只小船这种“对半假设”的方法的?

生1:刚才大家汇报的画图、列举的策略给了我启示,当大船和小船只数居中时,往上或往下调整都很方便,这样调整的步骤少,能很快找出答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聚焦“调整”,由列举时的“跳跃式调整”正向迁移到“假设调整”,突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出教师教学的重点。假设调整策略中,假设其实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是调整,让学生根据“乘船人数”调整“船的只数”,逐步逼近答案,感受“对半假设”的策略优势。

3.应用活学,优化策略

【教学片段5】

师(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制作了78件蝴蝶标本,贴在9块展板上展出。每块小展板贴6件,每块大展板贴10件。大、小展板各有多少块?

师: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独立完成,然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是用列举的方法来解决的。从1块大展板、8块小展板开始列举,一共可以展出58件蝴蝶标本,比实际数量少20件,所以要增加大展板的数量;2块大展板、7块小展板,还少16件,也就是增加1块大展板,相差数量由20件减到16件,减少了4件,那相差16件就需要增加4块大展板。于是,第3次列举数量为6块大展板、3块小展板,这样正好展出78件标本,与实际数量相等。(如表5)

表5

师:在调整的过程中,你能根据相差的数量进行跳跃式调整,了不起!看来,你对如何调整已经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生2:我用的是“对半假设”的方法,从9的一半开始列举。假设5块大展板、4块小展板,这样可以展出74件,比实际数量少4件,于是增加大展板的数量,得到6块大展板、3块小展板,正好展出78件,一步调整就能得到答案。(如表6)

表6

师:大家为什么不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呢?生3:数量太多,画图比较麻烦。

师:看来数量比较多时,画图就不太适合了。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学会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探究,让学生合理选用策略解决问题,架构起解决此类问题完整的思维路径,以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巩固应用阶段,设计与例题有着相似结构的习题,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运用结构化的思维,从“经历”走向“经验”,实现思维进阶,充分感受灵活选择策略的重要性,最终形成理性思维。

猜你喜欢
乘船大船展板
秋天,在一夜之间
专题训练:语法填空
常识:端午节快乐
折腾的展板:“黄金位置”需预约
阅读理解
折腾的展板:“黄金位置”需预约
用旧展板制作牵引模型滑翔机
一艘大船去远航
空船
两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