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美学观对新时代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2023-01-10 04:45李惟楚
学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美学观榜样美的

李惟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海淀 100875)

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应试化、形式化、片面化等问题。近几年德育美学观备受关注,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强调德育精神的探索,把道德和审美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审美情感。因此,教师要立足实际学情,学习前沿的德育教育思想,将德育美学观巧妙融入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陶冶,掌握更多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美的追求,使学生在轻松美好的环境中成长。

一、当代中小学德育的局限性

(一)德育应试化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落好人生画布上的第一笔颜色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德育应试化现象明显,很多学校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衡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导致德育教育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输出,德育教育被禁锢在了书本知识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教师在设置德育教育目标的时候没有做到统筹兼顾,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使得学生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对教师的德育教育较为排斥,甚至还会产生敌对、叛逆的情绪,德育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的施展。

(二)德育形式化

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要把德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生活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美好的心灵。然而从当前的教育实际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依赖课堂教学,用说教的形式反复强调学生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德育成了行为规范的强制灌输,而不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悟。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德育任务,有些教师让学生用抄写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对这些内容的深层意义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对德育内容认识较为肤浅,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

(三)德育片面化

德育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在各个学科中都有体现。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不少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德育是班主任、语文教师、政治教师的工作,与其他学科无关,因而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德育渗透,学生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上,对学科中的德育资源利用不足,导致德育教育出现了片面化的现象,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持续发展。另外,还有部分学校没有真正落实“开齐开足”德育课程的要求,很多教师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校内的德育课程经常会被其他学科所挤占,德育教育被泛化,制约了德育的深入推进。

二、德育美学观对新时代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一)构建德育意境,激发美的情感

“人性至善,人有天德良知;人各尽其性,物我和谐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仅具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传统的德育以教师的口头说教为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又枯燥,难以打动学生的内心。为此,教师可以从德育美学观出发,把德育与美育有效结合起来,在德育教育中为学生创造美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由境生情,从而达到以情育人的教育目的。

“乐”是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根据所在,要想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德育教育,教师就需要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用美的情境引起学生乐学的情绪,达到“春风化雨”的教育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启发与诱导,而不是将学生“鞭挞绳缚,若待拘囚”。音乐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让人们释放心中压力。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用音乐渲染意境,选择与德育主题相关的正能量的音乐作品,用音乐的旋律美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沉浸其中接受美的熏陶与感染,利用音乐中的积极因素消除和克服心中的不良思想。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除了要讲道理还要摆事实,选取与教育主题相关的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每个学生对于真善美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在德育教育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创设矛盾情境,挑战学生的认知,在学生头脑中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之间制造矛盾,引发学生积极的思想斗争,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二)提升教师素养,做好美的表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德育教育的实施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德育美学观的神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素养,做到“表美”与“道美”的和谐统一,用师之美塑造德育之美,健全学生的道德人格。而且德育教师要多向其他骨干教师学习,分享德育的经验得失,找到突破自我的最佳途径,创造德育教育的最大价值。

教师作为特定的社会角色,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着装打扮,要做到质朴大方、富有文化涵养,教师的一举一动也要优雅得体、潇洒大方,用外表美熏陶和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机械说教,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多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愉悦教育,让学生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感受教师的可亲、可敬与可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足够的信任与钦佩,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工作之余,教师还要加强学习,多读书,学习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掌握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特点,还要多去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用满腹学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增强德育教育的说服力。教师还要注重自己的板书艺术,用规范的书写和标准的格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此外,教师还要从文明用语、不乱扔垃圾、排队就餐等身边小事做起,引导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让他们领略课堂以外更广阔的世界。

(三)整合学科资源,挖掘美的内涵

新时代的中小学德育教育不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的教学任务,每一个学科都应当利用自身的优势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科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教师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科资源的整合,把各个学科的精华聚集到德育课堂上,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学科知识背后蕴含的道德美与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带动学困生参与,形成学习共同体。

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德育的渗透形式也应当有所区别。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在德育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文本的意境美,在语言文字美的熏陶和感染下塑造学生美的品质。教师还要特别注重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感受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操,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远大的理想。读史可以明智,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学科中的德育资源,利用史实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结合数学知识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还要在科学、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绿色环保意识,在科学探究中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音乐、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位逐渐被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欣赏到的音乐和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生活中的美与丑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优质的、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应用到课堂中,通过艺术作品欣赏引发学生心灵的震动,强化学生对美的认知。

(四)注重榜样教育,学习美的品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德育美学观下,教师要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多为学生树立正面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用成功的案例打动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效仿榜样的行为习惯、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在班级内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每个学生都能在榜样的影响和感召下获得美的品德。中小学生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期,教师要秉持“立德树人”理念,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引导学生自主管理,为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素质打牢基础。

新时代涌现出来了一大批道德模范人物,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这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洗礼,用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人的不平凡,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教师还可以以革命先烈、历史人物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的团结、奉献、无畏、勇敢、爱国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把先烈的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当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树立榜样是开展榜样教育的前提,除了这些全民皆知的榜样外,教师还要在学生的生活中树立榜样,用学生熟悉的、具体可感的榜样人物示范引领学生。教师可以根据阶段性的德育工作主题,在班级内树立学习标兵、文明楷模、每周之星等,从学生当中评选出优秀的代表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实现让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目标。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小组互助活动,通过“一帮一”的形式,让学习成绩好、自律性高、道德品质出众的学生与有待提高的学生进行结组,用先进带动后进,使后进以先进为榜样,在先进的帮扶下不断提升自我,并向先进靠拢。

(五)组织德育实践,增进美的理解

德育是价值与形式的统一,过去的德育只注重价值而不注重形式,以至于出现了成绩至上、纸上谈兵等“病症”。为此,教师要把德育美学观有效落实到德育教育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求真、求美,践行美的观念,把德育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促进德育内容的内化,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如今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德育实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学生学到的德育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指导学生不断前行,成为每一个德育教师肩负的重任。

教师可以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当今社会热点,选择形式多样的班会议题,让学生在班会中各抒己见,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协商解决问题,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学会与人共处。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利用抖音、快手、公众号等新媒体,多去了解一些优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让学生与时俱进,在审美上与学生共情,把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学生喜欢的形式传递开来。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是新时代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开展红诗朗诵、唱红歌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让学生接受时代主旋律文化的熏陶,传承红色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中慰问老人、参与到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中、到街头进行法制宣传等,通过身体力行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受帮助他人、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使学生真正领会“美”的真谛。

三、结语

总之,德育限于规范,美育限于技能,将德育和美育结合起来能够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德育美学观在中小学的应用增强了德育的艺术感、实践性和开放性,契合学生的心理诉求,真正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避免了传统德育的弊端,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还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使之成为有审美能力、有道德情怀、有良好认知的时代弄潮儿。

猜你喜欢
美学观榜样美的
好美的雾
论郭沫若“续”《再生缘》的悲剧美学观
从文人品格到“诗意栖居”——宋代文人士大夫择居的生态美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