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概述*

2023-01-10 09:06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热病外治法外感

温 旭

(山东省金乡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中医科,山东 金乡 272200)

外感发热是相对内伤发热而言,指感受六淫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从而出现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伴恶寒、烦躁、咽痛等其他临床症状的一类外感病证。而小儿脏腑功能娇嫩,形气未充,抗邪能力不足,更易发生本病。且外邪易迅速化热入里,热陷心包或邪陷厥阴,患儿可表现为壮热、烦躁、神昏,甚至惊风抽搐等危重症状,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属西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的范畴。

1 古文记载

古代对“外感发热”早有记载,最早的记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热论》曰:“今肤热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阐述了“伤于寒”即为外感发热的病因。后战国时期《难经》中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认为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伤寒即为所有外感热病的统称,包括中风、狭义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其中的狭义伤寒仅指因感受寒邪而导致的疾病,解释了伤寒、热病、温病之间的关系。《景岳全书·小儿则》中也有记载:“小儿发热症,其最要者有四:一则外感发热,二则疱疹发热,三则痘疹发热,四则疳积发热,凡此四者之外,虽亦有之……均当详辨”,提出小儿发热应辨外感、疱疹、痘疹、疳积及其他。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已经对小儿外感发热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2 病因病机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不外乎内、外两端,外因多由感受触冒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从口鼻皮毛而入,首先犯肺,卫表失和,肺气失宣,发为本病。而其中风为百病之长,故小儿外感发热的外因,以感受风邪为主。如《幼科释谜·感冒》中记载:“感冒之邪,惟从最初,风行迅速,飘忽吹嘘,当风行止,便入身躯”。若风兼他邪,兼寒邪则可表现为风寒证,兼热邪则表现为风热证,兼燥邪则表现为风燥证等。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临床上多以风寒及风热证为主,其他证型则比较少见[1]。小儿外感发热内因则与小儿生理特点有关。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指出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特点。《温病条辨·解儿难》:“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明确提出小儿“稚阴稚阳”体质特点,即小儿生理功能及脏腑功能皆处于幼稚且不成熟的状态,更易导致卫外不固,病邪侵犯人体而发病。魏剑平[2]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乏力,病邪侵入人体后易从火化,故多表现为表证、热证。安效先则创立“少阳体质”学说,既承认小儿脏腑稚嫩虚弱,同时又强调其生机蓬勃易于康复,在指导临床方面更为系统和全面[3]。

3 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症,甚至被称为“儿科第一证”,西医治疗小儿发热临床多用退热药、抗菌或抗病毒药,常出现体温退而复升的现象,且反复使用会产生菌群失调、影响生长发育等不良反应。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不易反复、不良反应小等优点。

3.1 中医内治法 王江[4]认为,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大致可分为辛温发汗解肌、辛凉疏风散热与扶正祛邪相兼这3 类。周琦[5]则灵巧运用透、清、下三法,即升清宣散、清热解毒、泻下胃火,同时注意顾护脾胃,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0 例,取得良好的退热效果。肖挹等[6]总结“寒凉直折防其变、滋阴生津绝其根、调脾通腑护其本”三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胡淑萍等[7]则认为小儿外感发热易出现表里同病,应及时清透里热,疗效理想。

现代医者大多经方加减组方,或用自拟方、经验方治疗外感热病。

3.1.1 经方加减 高飞等[8]采用八纲辨证,将小儿外感发热分为风寒证、风热证、外寒内热证等数个证型,临床对471 例发热患儿辨证,施以加减大青龙汤、银翘散合升降散、小柴胡汤等方剂,疗效良好。李新民用柴葛解肌汤合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取得了满意疗效[9]。洪燕[10]临床观察发现小柴胡加石膏汤对比病毒唑加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外感发热,具有更高的有效率。成云水等[11]应用理中汤加味对比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短时间退热效果未见明显异常,24 h后理中汤加味效果更佳。亦有医家将经方制成中成药制剂,临床辨证施予,服药更为方便、快捷。如陶龙[12]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及《伤寒论》理论体系,经方加减制作了高热Ⅰ号、Ⅱ号、Ⅲ号、Ⅳ号4 种口服液,分别用于治疗小儿发热中的外感风寒证、外感风热证、热毒壅盛证、湿热互结证,临床取得满意疗效。孟柳明[13]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可有效降低热峰,延长发热间隔,且服用方便。中医内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证处方重视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病因病机特点给予宣肺解表、表里双解、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等不同治法,体现了同病异治的中医治疗特点,对其伴随症状,机圆法活,随症加减。临床表明,中药内服退热效果明显,效果持久,治病求本,标本兼治,不良反应较少,很少出现病情反复。

3.1.2 自拟经验方 孙丽平等[14]应用名老中医王烈的经验方——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王艳丽[15]则采用自拟方,藿香、芦根、白茅根、板蓝根、山豆根、葛根、红花、大黄,治疗各种小儿外感发热,不论寒热虚实,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田德茂等[16]遵从“热者寒之”的原则,应用清热颗粒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效果令人满意。陆璇霖[17]应用自拟竹白合剂清热燥湿、益气养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良好疗效。张骠临床使用自拟银葛清解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肺卫风热证),可有效减少退热药使用次数[18]。自拟经验方多是医家在数十年的临床诊治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较为固定的方药,在一些特定疾病中重复使用,疗效确切,形成专病专方,这些方剂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疗效确切。

3.2 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则更加方便、快捷,疗效显著,且有效解决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问题。目前临床常用的外治法主要包括穴位贴敷、中药灌肠、针灸、推拿等。特别是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因其无伤害的独到优势,越来越受到病患家属的欢迎。

穴位贴敷是通过药粒对腧穴的压力及药物渗透入相应腧穴,传导和调控十二经气血,发挥退热作用[19]。李紫璞等[20]自制麻黄薄冰散中药药糊,根据年龄选量敷于脐窝,总有效率与常规西医对症处理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灌肠是将中药汤剂直接从直肠灌入的方法,药物直接从直肠内丰富的动静脉、淋巴丛吸收入血,有效避免首过效应。周晓洁[21]应用银翘散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总有效率96.00%。针刺放血也可改善针刺局部的血液微循环,加快血液流速,促进散热。张林等[22]治疗风热型外感发热时,针刺曲池、合谷两穴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9.23%,口服银翘解毒颗粒的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3.33%,针刺曲池、合谷穴与口服银翘解毒颗粒并用的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2.86%,针药并用退热效果更优。刘凯等[23]通过对现代数据库的检索及分析,发现针灸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最常用的6 个穴位依次为天河水、肺经、天口、坎宫、太阳、六腑。推拿则可促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散热,发挥退热作用。方爱姿等[24]辨证推拿治疗外感高热患儿86例,结果72 例有效退热,总有效率为83.7%。王丽清等[25]通过药物加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70 例,疗效满意。临床常用的其他外治法如放血、药浴等,亦可取得良好的退热效果。由此可见目前业内各种研究肯定了外治法用于退热切实可行,但由于缺乏针对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临床没有统一的标准化操作,外治法的退热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辨证选方正确、治疗操作正规的医者,疗效常常较为显著。因此对外治法进行分类和细化,形成一套较为详尽的治疗体系,统一标准化的临床操作,才能在医学领域获得认可,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4 结语

西医认为小儿外感发热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但由于病毒种类多、变异性强,目前西医尚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仅使用布洛芬等退热药物对症处理。而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思路方法较广阔,且不易反复、不良反应少,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大多能取得良好效果。但是,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目前仍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1)李礼娟[26]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儿科门诊发热案例,发现普遍存在用药混乱、无序等不当情况;(2)中药药物解热作用无机制研究,特别是中药复方,大多数中药不能明确的阐述退热的作用机制;(3)缺乏大样本临床研究,特别是结合实验研究者更加少见,以致在临床疗效评价方面难具有完全说服力。故我们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应更规范、审慎用药,以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组织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靠性,使中医学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治疗疗效得到医学界的公认。

猜你喜欢
热病外治法外感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黄帝内经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基于“三维五法”的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医热病教学改革思考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伤科止痛膏治疗慢性筋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趋向出人意料的进程:艾迪斯·华顿的《罗马热病》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