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逐”文学发展
——基于高中语文教材苏轼作品研究

2023-01-11 03:21符应权
中学语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黄州诗文古诗文

■ 符应权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三次“贬逐”,长期的“贬逐”经历使得苏轼的一生历经磨难,而面对被贬后的生活与困境,苏轼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逐渐恢复心态,以诗咏情。通过分析苏轼的作品可发现,其一部分是在身处困境时表达痛苦、愤恨的诗文,诗文中更包含了惋惜自己满身才华无处发展的无奈之情,但还有一部分表达的是诗人面对痛苦时蔑视逆境的超越,他并没有被逆境所击倒,而是挣扎前进,经过一次次的苦难之后,形成了完整的“贬逐——反省——超越”的思想体系。在高中古诗文当中,苏轼的作品均能够体现出这种思想体系。

一、背景研究

在中国古代封建制王朝历史上,“贬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贬逐”是指某位为官人员被降职或被发配到边远的地区,是中国古代历史政治朝堂中常见的一种惩罚制度。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大部分为官的文人均会受到“贬逐”,因此,对于我国古代的文官而言,“贬逐”是一种普遍的人生经历。众所周知,无论是任何人接到“贬逐”的惩罚之后,其心理及生活压力将会剧增。在古代,文人往往会因为一首踌躇满志的诗文、一句慷慨激昂的话语让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感到其存在忤逆之意便会将之“贬逐”,有一些文官会被降职,而有一些文官则会被发配到极为偏远的地区,这对将会导致文官的身心饱受摧残。

据笔者调查研究显示,为官的文人在古代历史上受“贬逐”一直未间断过,每一个朝代均会存在遭受“贬逐”的文人,如屈原、辛弃疾、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当被贬之后,文人的心境发生变化,因此,创作了诸多的经典古诗文,例如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经典优秀古诗文流传至今。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社会的文人普遍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存有反对意见,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同时也具备“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然而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使得古代官场冷漠且世俗,官场上的阿谀奉承、苟媚求宠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为官的文人面对该种现象时,不愿意抛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始终坚持“为民请命、忠君爱国”,他们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愿意被世俗所同化,不再权派的威逼利诱下妥协,故而容易遭到陷害甚至部分封建王朝统治者也不愿理睬他们“故作清高”的样子,因此,为官文人被贬的事件时有发生。而无论是何种原因被贬,这种政治经历均会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心理阴影,他们有人才华横溢但无处表露、有人治理国家能力极强但无处施展,故而为了能够侧面地表达出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们会经常在被贬的地区或附近游山玩水,借助诗歌表达自己踌躇满志之情,借助诗文描述当地的风土人情,体察民间疾苦,将自己所见、所感、所想均寄托于诗歌当中,利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造就了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贬官文化”。

古代文人在官场上的失意往往造就了流传至今中国的“贬逐”古诗文,被贬的为官文人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朝代,也终究凭借“贬逐”古诗文恢复了自己的名誉、人品与才情,从而才能够传之史册、流传至今。苏轼的一生多处于不断遭遇被贬的困境当中。可以说,苏轼在经历过“贬逐”之后,激发了他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他能够正视功名利禄,虽然苏轼的一生经历悲惨且经常面临人生困境,但他从未消极沉沦,而是将自己的才情寄托于古诗文的创作当中,在古诗创作中寻找到了心灵与精神的救赎。三次“贬逐”经历并未让苏轼从此消沉下去,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寄托自己的情怀,践行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但随着思想的进步的社会的发展,苏轼的才华与“超前”的思想被世人所接受,这也使得苏轼的诸多经典优秀古诗文能够流传至今,其高尚的品德、积极的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二、围绕“贬逐”开展高中语文课文中苏轼作品的研究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第一次被“贬逐”发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当时宋神宗提出了变法,但苏轼发现了变法存在弊端并以诗文的形式表达出来,故被认为对宋神宗不敬,因此被送入牢狱当中,苏轼在狱中经历了四个月的牢狱生活,后被“贬逐”至黄州。苏轼被“贬逐”到黄州的一年里,由于心理落差极大,加上水土不服,经常患病,四个月的牢狱生活也给苏轼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阴影,一时难以排解,苏轼第一次的被“贬逐”经历将苏轼的政治梦想彻底击碎,而在苏轼苦闷了一年之后,逐步走出阴霾,但依旧对被“贬逐”感到不满,故此时苏轼的古诗文大多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且诗文中大多含有“梦”字,此时苏轼依旧有着为官的政治梦想。在黄州生活了两年后,苏轼决定四处游山玩水,调节自己的心情,寄托自己的情绪。当到赤壁之后,有感自己官场上的不得志,于是写出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赋》,借由词的后半部分,苏轼充分地表达出他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愤恨之情,感叹周瑜34岁时便经过赤壁之战击倒曹操,但又转念一想,周瑜的名声与事迹不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同大浪淘沙一般消逝了吗?苏轼有一种顿然醒悟的感觉,于是写出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千古名句。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通过观察苏轼的古诗文可发现,在“幽人无事不出门”“幽人方独夜”“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等诸多诗句中,苏轼常常以“幽人”自居,并以“孤”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由此可见,此时的苏轼是感到非常孤寂的。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苏轼便利用“疏”“静”“幽”“孤”等字表达了自己的孤寂之情。苏轼在黄州定慧院居住时,经常于以前的友人书信来往,也曾多次感叹自己的孤独与寂寞,且当宋神宗下旨召回苏轼时,苏轼依旧被“飘渺孤鸿影”所困惑,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诗句当中,更是充分体现出了苏轼的惊魂未定与其对朝廷的心寒之感。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苏轼被“贬逐”三年之后,苏轼的心情已经平静了许多,此时,苏轼正在游山玩水寄托情怀。一日,苏轼与朋友出游时,偶遇大雨,他感叹“吟啸且徐行”,而偶遇大雨正是他被“贬逐”经历的写照,“吟啸且徐行”是他面对大雨时依旧不畏惧、不逃避的态度与选择,勇敢直面,这正体现出了苏轼的不畏艰险、不轻易放弃的性格与胸怀。苏轼在《定风波》中便充分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心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正是苏轼被“贬逐”之后无惧艰难困苦依旧艰难前行的写照,“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正是苏轼秉承着良好心态面对生活中苦难的映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苏轼看透人生百态,直面内心困惑的超然思想。苏轼感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晴雨,只不过是人心中的幻境而已”,这预示着苏轼已经走出心理阴霾,面对被”贬逐“的境地,苏轼已然释怀。因此,苏轼选择回归自然,他幡然醒悟,宁静超然才是良好的人生。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使得苏轼的身心饱受摧残,但苏轼并为因为被“贬逐”而意志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古诗文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充分彰显了苏轼经过三次“贬逐”之后对人生的感叹,“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中充分表达出苏轼感觉自己像飘渺孤鸿一般的孤独,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便认为自己不如归去的超前思想,而此正也体现了苏轼“超越”当时社会制度、人民的思想,最终形成了苏轼的“被贬、反思、超越”的思想体系。

猜你喜欢
黄州诗文古诗文
杨优秀
“以文为诗”辨正——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