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形象

2023-01-11 16:24周淑茹罗保川
中学语文 2022年21期
关键词:罗贯中孔明三国演义

周淑茹 罗保川

说到诸葛亮,大家都能列举出他的很多事迹,比如“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等,但这些事件中,惟有“三顾茅庐”经过史学家的认证,其他大多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演绎,不是史实。而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神仙行为,则是经过演变后的民间形象了。本文仅就“三顾茅庐”这一故事来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一、骨感与丰满

诸葛亮的《出师表》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八个字,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也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三顾茅庐”这件事出自于当事人和史学家之笔,应该不假,是历史的真实。但是,刘备为何要三顾茅庐?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当时的情景如何?

罗贯中用了三个半章节的篇幅来扩充这么几个字,补得非常成功,充满了想象力,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可以说,数百年来,我们对诸葛亮的印象就源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甚至于认为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

胡适却批评《三国演义》没有文学想象力,只是把《三国志》等史学素材拼凑了一下,没有多大的文学价值;其作者也不过是一个“陋儒”,没有文学创造才华。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三国演义》明显地受到唐宋以来说话话本的影响,埋线伏笔、设悬念、抖包袱,极尽夸张之能事。这当然需要作者具备很强的文学功底。

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论 单福新野遇英主”,刘备偶遇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这位先生就埋线设了一个悬念:“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反复追问这两人是谁?水镜先生只是抚掌大笑“好,好”,并不多谈。第二天拂晓,在集市上偶遇一人,高歌:“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刘备就想,此人是不是昨日谈到的伏龙、凤雏呢?

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曹操认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他更多关注的是人才。通过自己的首席谋臣程昱探知,刘备谋士单福原来是徐庶,便问:“徐庶之才,比君何如?”回答:“十倍于昱。”于是曹操就扣押徐庶的老母,利用其孝心来挖刘备的墙角。徐庶只得辞别刘备,临行前推荐了诸葛亮。刘备就问:“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徐庶就回答:“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那么,我们也来做一个比较,程昱的智商算是首屈一指,但他却认为徐庶比他还要聪明十倍,徐庶则说他简直无法和诸葛亮比,诸葛亮是天下第一,三人智商高下立现。程昱和徐庶都是通过实践证实了他们的才能,而始终躬耕南亩的诸葛亮为何能得到徐庶这么高的评价呢?这也是一处悬念。

于是就有了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三顾之前,罗老先生又插了一个片花,水镜先生探徐庶,害得以为是孔明的刘备又空欢喜一场。但他还是要反复确认孔明的才能,于是司马徽大加褒扬其才,首先他肯定了徐庶对孔明的评点,说孔明确实比管仲、乐毅还要强,然后又另举两人加以比较:“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最后仰天大笑出门去。这番话,把孔明的智慧推到了巅峰——当世没有。这样层层递进,步步夸张,更加勾起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理,当然也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诸葛亮会是怎样一个人呢?

一顾。刘备兄弟三人来隆中。首先听到的是农人的歌声,歌词不同凡响,内含高远志向,一问原来出自卧龙先生手笔。三人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行走,来到草庐,叩门问童子,童子言不知先生踪迹,归期不定。只得回返。在路上,忽见一人,容貌不凡,刘备就又以为是孔明,结果又是失望,原来是孔明挚友博陵崔州平。两人一番交谈,崔州平的治乱之说让刘备大为佩服。有友若此,孔明该如何?

二顾。天寒地冻,张飞抱怨不迭,玄德不为所动,冒雪再访。将近茅庐的小酒店中,忽然传来两个人激扬的歌声,歌词借古伤今,褒贬时弊,见识不凡。玄德以为唱歌的两人中必有一人是孔明,结果还是失望了,他们乃是卧龙的好友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周遭的朋友都是高人呀!”刘备肯定会暗自嘀咕。到了茅庐,童子说先生在家。玄德高兴之极,看门联题有:“谈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然后又有吟咏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这志向,肯定是孔明无疑。但,这次他又失望了,此少年是孔明的弟弟诸葛均,孔明昨天又和朋友出去闲游了,不知所踪。张飞气得吹胡子瞪眼。刘备只得留下书信一封,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求贤心愿,这才出门。只见一人骑驴踏雪而来,还满怀兴致吟诗一首:“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玄德闻歌,滚鞍下马,以为是真卧龙。结果仍不是,是孔明的岳父黄承彦。

农人的歌、门联、诸葛均吟咏的《凤翔轩》,以及黄承彦吟的《梁甫吟》都出自于诸葛亮之笔,可见,诸葛亮常用歌以咏志的方法来表现自己,才华横溢征服周边人。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备放眼望去,诸葛亮身边的人,不管是农人、朋友、还是弟弟、岳父,甚至那个童子,都表现出不凡的气度。两顾还是见不到“伏龙”,刘备更添敬意,决定斋戒三日,熏沐更衣,再去茅庐。

三顾。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这次不爱多言的关羽也发出不平之音,更无用说脾气暴躁的张飞了,他扬言要把这个诸葛亮用麻绳捆来。刘备于是说他要向周文王学习,像请姜子牙一样恭请诸葛亮。这次很幸运,诸葛均说他哥哥昨晚才回来。童子告知刘备,先生还在睡觉。刘备便进门耐心等待。门外的关张二人等了许久,进门一看他们尊敬的大哥还在毕恭毕敬站立等待着。张飞顿时怒火中烧,说要放火烧这个茅棚,看他起不起。刘关两人当然劝阻。屋内动静闹得这么大,恁谁睡得多熟也会被吵醒,结果,孔明只翻了个身,又睡着了。过一个小时才醒。醒来,首先是吟诗一首:“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然后责怪童子不早告知有客来,才更衣见客。这个出场很精彩,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诸葛亮的亮相是令人期待的,罗贯中做了那么多的铺垫,为的就是这一幕。电影电视中经常会出现“美人揭面”的镜头,诸葛亮揭面后怎样?只见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身长八尺,即1.84 米,在现代人中也是高个子,何况古人乎?面如冠玉,令人马上想到《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描述。所以孔明是又高又帅,气质也好。这让刘备眼前一亮,很是欣赏,马上打开心扉,畅所欲言。“身长八尺”在《三国志》中有记载,所以诸葛亮的身高是得到认证的。但后面关于容貌和气质的描写纯属文学虚构。刘备绝对是外貌协会的会员,他对和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态度就不一样,因为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于是心生不喜,谈话的欲望全无,直接把庞统打发去做一个小县令。直到鲁肃和诸葛亮都加以推荐,才把庞统提拔为副军师。当然,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诸葛亮如果长成庞统这样,不仅是刘备,读者的兴趣也会大减。

罗贯中通过反反复复的侧面描写,烘托了诸葛亮的超群智慧,而仅28 字的肖像描写,此诸葛亮就成为了后世人心目中最经典的模样,不管是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塑像,还是古隆中、影视作品、图书中诸葛亮的形象,都是据此而来。而最能体现诸葛亮睿智形象的,还是关于他的语言描写:隆中对。

二、话里和话外

《隆中对》出自于陈寿的《三国志》,《三国演义》则全文照搬。年仅27 岁的诸葛亮在此时就看到了12年之后的三分天下的大势,其政治眼光可说毒辣而长远。在这个决策中,他主要表现了这么几个观点: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3.跨荆、益,和诸戎、夷越,若天下有变,可从荆、益出兵,则霸业可成。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刘备听了之后,茅塞顿开,“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可以说具有典范价值,堪称千古名篇。此篇文章也被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吕思勉在他的《三国史话》中谈到:“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也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考证它、解释它。”隆中对是诸葛亮登上政治舞台的首秀,而12 年之后的三国鼎立局面证实了他的远见卓识,这是“话里”所展现的诸葛亮的形象。那么,我们必须回到前面所提到的一个悬念,那就是“始终躬耕南亩的诸葛亮为何能得到徐庶这么高的评价呢?”而年仅27 岁的诸葛亮为何比转战南北、年近50 的刘备对当今局势看得更透彻呢?这就必须走到“话外”。

《三国志》中只用寥寥数语介绍了诸葛亮的生平、喜好及友人,并没有涉及其它。《三国演义》则通过徐庶向刘备介绍诸葛亮把《三国志》所提到的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的重复。但从《三国演义》文学化了的“三顾”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端倪。一顾时,童子说先生归期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二顾时,诸葛均说其兄,“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三顾才见。从这里,罗贯中至少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诸葛亮并不只是只会躬耕于南亩的布衣,他在四处游历的过程中能更多的了解到民生及政治状况,他的隆中对并不是临时应对,而是思虑颇久。

那么,诸葛亮的学识由何而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其前提仍是读书。关于出仕前的诸葛亮的求学经历,史书上没记载,只能推测和猜想了,于是民间传说就出现了。民间有很多说法,一说诸葛亮吞服了一只千年老仙鹤精的内丹而获得了聪明才学,这明显具有神话的色彩。二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刘表很重视文化教育,诸葛亮曾在刘表所办“学业堂”读书。三说诸葛亮师从水镜先生司马徽,并和徐庶、庞统、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为好友,其中诸葛亮学业最好,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司马徽和徐庶力荐诸葛亮的原因了。因此,后面两种说法比较靠谱。

所以,从诸葛亮隆中对的话里话外中,我们可以得到诸葛亮的形象为:勤奋好学、关注民生、乐于调研,具有远见卓识。

三、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他对诸葛亮的点评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身披道衣,赤足散发”到七星坛祭天借东风。(第四十九回)

七擒孟获后,军至泸水,有猖神作祸。于是孔明“金冠鹤氅,亲自临祭”。(第九十一回)

出祁山时因患病续命,“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第一百三回)

诸葛亮死后三十年,邓艾带魏军偷渡阴平,见到有诸葛亮题字的石头,上面写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 (第一百一十七回)

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特点,把他描写成了一个能呼风唤雨、驱除鬼祟、改写命数,甚至能预知未来的神仙道士的形象,这其实是受民间形象影响的结果。

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三国演义》中从诸葛亮隆中对出山到五丈原去世,在这近三十年内,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白河淹曹仁、赤壁之战、计取荆州、智取西川、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这一场场大大小小的战争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的睿智之光。对于诸葛亮的才智,陈寿在《三国志》中是这样评价的:“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让喜欢《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读者是难以接受的。

罗贯中是伟大的。他所塑造的诸葛亮形象性格虽然很单一,但绝不单调。而有趣的是,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曹操的性格却极端复杂,是矛盾的统一体,作者同样把握得张弛有度。诸葛亮是扁平人物形象中著名的代表,曹操则是圆形人物形象的一员。

《三国演义》共写了1191 人,有武将、文官、皇族、后妃、宦官、黄巾起义者、少数民族等等,人物性格鲜明者比比皆是。可以这么说,罗贯中把三国人物的历史形象、民间形象、文学形象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再运用灵活的描写方法,形成了他独特的“罗贯中形象”。

猜你喜欢
罗贯中孔明三国演义
吴孔明院士在晋指导植保工作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我爱孔明锁
三国演义
剑胆琴心向《三国》
三国演义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罗贯中写《三国》趣事多
也说『个个孔明诸葛亮』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