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论证魅力 悟思想光辉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解读

2023-01-11 16:47赵自景
中学语文 2022年23期
关键词:英法联军赞誉巴特勒

赵自景

统编教材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编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是“议论性文章”,单元学习重点是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论证的思路。本文是一封书信,作品语言别具一格,也是一篇阐述自己观点的议论性文章。在这封信中,雨果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劫掠圆明园,是一次野蛮的偷窃和洗劫,是强盗行为,必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一、正反赞誉观点明

这封信的第一段,雨果交代了写信的缘由。巴特勒上尉认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胜利”。巴特勒上尉“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他想知道雨果对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徳高望尊为远征中国的“胜利”树碑立传。对此,雨果没有直接表态,但雨果用“你认为”“在你看来”“而你很想知道”“既然你想了解我的看法”等语句,就含蓄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是不同于巴特勒所期望的正面“赞誉”。

雨果在信的最后一段回答:“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然而,雨果在“赞誉”之前,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显而易见,后一个“赞誉”不是正面的褒扬语言,是反面的“赞誉”。雨果用反面的“赞誉”辛辣地讽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是对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瑰宝——圆明园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是对被侵略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前后两个“赞誉”,以鲜明的态度和立场看待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劫掠圆明园这一问题。一正一反,首尾呼应,在特殊语境中,内涵完全不同,但它们相互勾连,旗帜鲜明地表明了雨果的观点。雨果肯定圆明园的文明价值,肯定中国人民的智慧,否定英法联军,批判英法联军暴行。这个观点表达得清楚明白,解决了议论性文章“说什么(观点)”的问题。

二、名词妙用蓄势足

明确了“说什么”,那该“怎么说”呢?雨果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先描摹、赞叹圆明园之壮美,再揭露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在描摹、赞叹圆明园这一部分,作者用词很有特色,尤其是抽象性概括性的名词和形象性描述性的名词联袂使用,别具一格。这些名词形成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怎样帮助作者阐明观点呢?

雨果没有到过圆明园,他是靠想象来描摹心目中的圆明园。课文第三段,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抽象性概括性的名词,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和地位。“奇迹”本指极难做到的、不寻常的事情。雨果说圆明园是“世界奇迹”,高度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不寻常。“典范”本指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事物。雨果说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赞美圆明园艺术成就之高。加上“结晶”“杰作”等名词,表达了雨果对圆明园由衷的赞美、惊叹。

如果只有这些抽象性概括性的名词,我们对圆明园的认识比较笼统模糊。然而,雨果又加上具体罗列圆明园琳琅满目物品的名词,我们对圆明园的认识就变得具体可感了。“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绸缎”是中国的特产,这些东西在中国人的眼里也许平常,因为我国是发源地和盛产地,但在西方人眼里却是稀有的、罕见的、高档的奢侈品。“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圆明园到底有多美?不必说建筑材料,也不必说园中陈设,单说宝物装饰,就能让人无限遐想圆明园的绚丽华美、无与伦比。

这些高度评价圆明园艺术成就的抽象性概括性名词,和具体罗列圆明园物品的形象性描述性名词叠加使用,相辅相成,不仅共同表现了作者对圆明园由衷的赞美,更表达出雨果对圆明园这个世界文明奇迹的无比热爱的鲜明态度。

圆明园自1707 年建园至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曾经恢弘壮阔、绚丽多姿的“万园之园”如今变成满目疮痍、断壁残垣,圆明园不仅一个国家的记忆,更是全世界的记忆。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他用这些独具匠心的名词浓墨重彩地描绘圆明园的美轮美奂,情感热烈,想象瑰丽,展现了雨果作为浪漫主义作家的语言风格,给人强烈的冲击力,使文章蓄势达到了顶点,为下文观点和情感突转做了充足的铺垫。朗读书信的第三段语言,读者也一定会随着雨果一起想象一代名园的神奇壮丽,感受到雨果高超娴熟语言艺术的绝妙蓄势美。

三、反语讽刺批判深

瑰宝化为灰烬,奇迹变成废墟,雨果的痛惜之情隐含其中。而对造成这场重大劫难的英法侵略者,雨果则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或直接贬斥,或含蓄反讽,强烈表达出讽刺批判的态度和感情。

首先,雨果用贬义词直接把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比喻为“两个强盗”,把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贬斥为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国家是抽象的,“强盗”是形象的,“强盗”的“洗劫”“劫掠”“放火”“行窃”“赃物”,这些带有贬斥、鞭挞等情感的贬义词直截了当批判了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这里的“彻底”“荡然无存”是中性词,写出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摧毁的程度和结果。而“漂亮”是褒义词,在这里不是真的“漂亮”,是用正话反说的方式抨击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说明破坏得更残酷、更丑恶、更野蛮。同样地,“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本是褒义词,在这里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是反语,讽刺英法强盗破坏人类文明成果,抢劫了大量财富。

还有“文明”与“野蛮”内涵的对比转化,亦是运用反语辛辣地讽刺。能做出摧毁圆明园“艺术杰作”的人,不能算文明人;“文明”其实是野蛮,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毁灭。能建造出圆明园的也绝不会是野蛮人,“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自诩为文明的,实质却是野蛮;被贬为野蛮的,恰是真正的文明。

直接贬斥和反语讽刺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直接贬斥表意直白,直接表达出来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而反语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词语的字面义和深层含义之间有一个错位对比,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比起直接表达更为含蓄,情感更为强烈,批判程度更深刻,讽刺效果更突出。

四、美丑对比情意浓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作者极力盛赞一个奇迹,酣畅淋漓地形容圆明园的艺术之美,文化价值珍贵。然后,文笔突转,“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雨果转而强烈批判两个强盗,英法联军的行为就是“洗劫”“放火”“行窃”的强盗行为,雨果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嘲讽法国政府展览赃物的行为是可耻的。雨果一步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对圆明园梦幻般的美好描绘后,揭露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丑恶罪行,表达了同情中国人民的观点。这样安排材料是以“美”衬“丑”的写法。描摹圆明园之壮美是展示美好,鞭挞英法联军强盗行为是揭示美好被毁之原因,前后对比勾连,行文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文风陡转,美丑在特定的情境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感情愈是强烈,态度愈是鲜明,内涵愈是深邃。

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英法联军的罪恶,很容易理解。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没有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他站在公正的立场,盛赞圆明园是世界奇迹,盛赞这一奇迹的创造者,表现了他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雨果目光犀利,头脑清醒,胸怀正直和良知,认为政府和法兰西人民截然不同,雨果抗议的是政府的罪行,书写的是对中国的同情。正如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如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一样,赢得了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赞誉和敬仰。

圆明园虽然是中国的皇家园林,但更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圆明园所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值得全人类珍视。所以,雨果对毁灭这一文化圣殿的英法侵略者怎么可能去“赞誉”?面对巴特勒上尉想利用自己的赫赫声望涂脂抹粉,雨果两用“赞誉”一词,就表达出批判侵略者强盗行径的鲜明观点。怎么让读者也有心目中文化圣殿“语言无法形容的”感受呢?雨果巧把抽象概括的崇高评价,连缀中国特有的建筑和文化元素,两类名词正面形容,感性蓄势。人类文明成果被无情毁灭,雨果内心怒不可遏,正面揭露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之后,巧用反语,辛辣讽刺。赞叹圆明园美到极致,批判侵略者丑到极点,美丑对比,强烈反差,造成巨大的震撼。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如同雨果其他很多作品一样,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统治者的罪行,都闪耀着雨果深邃的思想光辉。文章写于1861 年,今天读来,依然是妙笔生花,荡气回肠,撼人心魄。

美国:信息化重塑教育,加强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

美国是欧美世界推进未来教育的集中代表,通过信息化重塑教育的基础设施、课程与教学,并不断深化核心素养研究,将教育变革引向深入,主要行动可大致梳理如下:(1)通过信息化推动教育升级迭代。自1996年起,联邦政府每隔四、五年发布一期“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系统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最新一期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从技术充分融合教育的角度,对开展个性化学习、推进技术支持的教学、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实施个性化评价做了全面规划。(2)深化核心素养研究并引领实践。在“21 世纪学习联盟”(P21)等智库推动下,美国教育界将关于学生素养的界定由“3R”(阅读、计算与写作)转向“4C”(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并与中国合作,在“4C”的基础上推出“5C”(新增“文化理解与传承”)。(3)深度开展数字化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改革。美国课程设计中心(CCR)相继推出“四维教育”和“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潜力与前景”等课改报告,其中“四维教育”之“四维”分别是知识维度、技能维度、角色维度和元学习维度,四种维度皆被赋予新的内容。(4)加强STEM 教育,全面培养数字化时代人才。联邦政府自2018 年推出新一轮STEM 教育规划以来(“北极星计划”),朝野上下前所未有地推进STEM 教育,增加拨款、强化跨部门合作、示范推广,并重点发展师生“计算素养”。

日本:培养面向社会5.0 的信息化人才

面向当下和未来社会变革,日本政府在2016 年推出的第5 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就提出“社会5.0”(Society 5.0)的概念,具体是指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高度融合的社会系统,是实现经济发展并解决社会问题、以人为中心的新型社会形态。2020 年,日本修订《科学技术基本法》,更名为《科学技术创新基本法》,以此为据,日本政府于2021 年3 月推出新一期“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该计划进一步细化了“社会5.0”的愿景,并着力强调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系统推进STEM 教育。当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旨在通过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以及面向社会5.0 时代的生存力,在改革中,重新定义了信息素养,将其与语言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一起作为学生应具备的三大基础能力。

——赵章靖、张珊,《光明日报》2022 年08 月11 日14 版

猜你喜欢
英法联军赞誉巴特勒
被赞誉有什么坏处
英法联军侵华之役“通州八里桥之战”探析
英法联军为何没烧紫禁城
英法联军为何没烧紫禁城
事不关己
特别的外宿
吉米?巴特勒:从不抱怨的明星
奇闻趣事
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重点项目实施普受赞誉
“五手”是群众对“五老”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