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引导的探索路径研究

2023-01-11 17:40王雨婷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6期
关键词:舆论公众监管

王雨婷

网络舆论,即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于社会焦点问题、矛盾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导向,是大众传媒对受众进行主观意向和思想价值的引导,进而影响人的行为。目前,我国大众传媒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在舆论引导上,对于公众意识形态的把握、社会主流价值的宣传和正确舆论引导力度、态度不强问题亟待解决。

一、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一)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制度、意识形态的产生都源于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产生形成了系列的社会矛盾,净化网络环境的需要迫在眉睫,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制度化也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网络上存在着反映聚焦社会现实的舆论事件,然而最突出的矛盾是网络舆论的引导者不能作出应有的准确判断,缺乏对事件的深刻认识,导致负面舆论充斥在网络环境中。面对舆论事件,不少网络舆论的引导者对不和谐声音采取“一封了之”或“熟视无睹”,导致社会舆论一边倒,“沉默的螺旋”愈演愈烈,真正主流的正确的声音被淹没在嘈杂的网络洪流中,这样的行为易滋生网络舆情危机,使社会陷入网络语言风暴,影响政府公信力和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网络舆论引导也是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网络舆论争论不休往往夹杂着意识形态之争,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这就要求大众传媒务必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二)历史的必然要求

做好网络舆论引导不仅源于现实的迫切需要,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积累经验,对舆论引导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们党和媒体形成良好的联动,主流媒体将我党的政策方针准确、及时地反馈至社会,通过健康的网络舆论的引导,使得网络舆情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网络舆论引导现状

(一)传统的引导和监管路径已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权掌握在媒体手中,传统的舆论引导和管理方式简单,可以通过严格的筛选和控制等手段对传播的信息进行严格限制。[1]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媒介的传播秩序宽泛松散,人人都是传播者,舆论的产生和传播几乎无秩序可言,传统的对舆论进行控制的手段已无法在现代传媒中发挥作用。打压、封堵舆论的手段很容易被放大,适得其反,导致公信力下降。与此同时,我国现存的媒介环境复杂多变,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管理难度大,仍存在一些媒体为博眼球发表不实虚假信息,作出错误的舆论引导,影响主流媒体的权威性。舆论引导“硬”手段效用日渐式微,传统的舆论引导和监管方式在现代社会已不完全适用。

(二)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管制度保障不够

法律总是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媒体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尚不健全,难以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监管。

新媒体的产生发展赋予公民极大的言论自由权和舆论监督权,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公民素质不一,言论过度自由导致网络环境污浊化;过度监督可能导致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目前,国家在网络舆论监管上并未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部分地区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受地区层级影响限制,无法适应整个新媒体时代的需要。

(三)舆论监管和引导的行政主体缺失

目前的网络舆论监管引导并未有明确的主体部门来负责。包括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互联网协会、公安部等这些部门之间互不隶属、各不干预,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行动协调、管理一致。[2]在面对涉及问题时易相互推诿、推脱责任,导致管理效率下降、引导效能降低。因此,目前的网络舆论环境亟须一个操作性强的专职专门的机构部门,能够最大程度上弥补网络舆论监管引导的缺失。

(四)网络技术系统仍需完善

网络舆论监管的不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手段的缺失。新媒体网络传播速度快且相对隐蔽,网络监管的技术不足以支撑实现净化网络环境的目标,因此,不完善的网络技术手段导致了现行舆论监管的缺失,无法发挥最大作用。另外,网络舆论的发展无现成的规律可循,技术系统仍需不断完善和升级。

(五)不良媒体进行错误引导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3]具有传播信息的职责,也肩负引导舆论的重任。然而,当前部分媒体为了盈利,将重心偏向“娱乐化”“媚俗化”以吸引眼球,更有甚者误用媒介话语权进行错误引导,造成舆论危机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因此,媒体必须走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误区,扮演好自身角色,作出正向的舆论引导,为社会大众提供有营养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六)部分公众为博话题和热度扰乱网络秩序

现行的网络环境相对宽松,公众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公开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然而,公众素质不一,宽松的网络空间中不断滋生出为博话题和热度进行炒作、发布的不实信息,干扰公众判断。由于立法和监管上的缺失,我们无法用法律的标准来衡量公众的表达是否在合理合法的范畴之内,也无法对其进行司法审判,若任由此风助长,长此以往净化网络空间的任务将越来越艰巨。

三、实现正确舆论引导的路径与策略

(一)政府方面

1.完善网络舆论综合治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互联网舆论制定一部统一的完整的法律,无法从法律层面对舆论进行最大层面的监管。因此,国家应该加强立法,依法治网,厘清网络法制监管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权利义务,让网络舆论和网络行为有法可依。[4]

2.重视公众权益,畅通问题反馈渠道

目前来看,在网络上肆无忌惮攻击、人肉他人的公众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不能清晰地界定言论自由与诽谤侮辱、网络暴力的区别。而承受着网络暴力不敢反抗的人则也是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淡薄,不能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建议在网络发表意见的各个平台设立法律援助站或问题反馈中心等,形成公众与媒介的双向互动,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

3.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管体系

网络上的讯息真伪难辨,因此,监管部门要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引导和事后反馈。事前预警,提前理清事件真相及发展顺序,对网络空间进行常态化监管,提前备好应急预案。在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将真相公之于众,避免引起社会恐慌和遐想导致负面舆论愈演愈烈。事中引导,要求主流媒体和舆论监管部门双管齐下,及时对事件进行积极地舆论引导,将网络舆论向健康、主流价值观方向进行引导,不能置之不理任由其发展。事后处理,要求监管部门事后做一个反馈分析,为后期处理类似舆论问题提供参考。[5]

4.完善相应的检测与管理技术

加紧弥补我国现行网络监管技术上的缺失,将舆论监管与大数据、AI技术相结合,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同时,也要加强对资本干预舆论话语权的限制,及时掌握网民的最新动态,及时发现、尽早处理,尽可能及时地规避舆论事件爆发的风险,主动出击,做出有效的应对,引导舆论。

(二)媒介方面

1.探索正确的引导方法

我国的大众传媒是党政机关的“喉舌”,相关舆论的引导和表达均要以政策为导向,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准正确的引导方向。网络舆论引导是引导公众认识事件的真相,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舆论引导中,要以公众最关注的内容为出发点,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影响公众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

2.培育意见领袖,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

意见领袖概念来自传播学理论,是指两级传播中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人,他们能够加速信息传播,他们发表的个人看法与观点甚至能够影响大众的看法。他们或许不是媒体人,但可能是各个领域的精英、权威人士,能对某一舆论事件发表专业看法的人。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事件“真相”和“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中,公众急需能够引导自身的“意见领袖”,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培育意见领袖,不能任由部分不良媒体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作出错误的引导。公众需要建立自己的意见领袖,能够增强受众的自主认知性和舆论甄别能力,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

3.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把关人”制度

人们在网络世界中面对的海量信息容易感到选择困难,使人们产生无所适从的迷茫和对事件真相的迷惑。在网络传播时代,把关不应只是由传统媒体进行把关,把关应是全民行为,他们可以是网络平台的普通大众、管理员、“意见领袖”等,也可以是政府网络平台的工作人员等。网络传播时代使把关的主体日益多元化,方式也有所增加。因此,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把关人”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做到信息生产与发布环节、信息扩散环节和信息循环环节的把关,引导人们积极正确地参与网络讨论。

4.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网络舆论作为社会意识,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社会转轨背后人们利益指向的变化。互联网有着传播速度快、方式多元的特性,导致部分不良舆论为博“出位”而编造发散不实或不利于社会健康的信息,凭借此来吸引眼球,造成污浊的网络舆论现象。因此,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是实现网络舆论引导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完善引导机制的同时,应充分运用主流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解决新时代网络观念表达所呈现的个体迷茫感与内驱乏力感,破除“泛娱乐化”。充分运用新媒体互动性、快捷性、大众性、多元性等特征,提升科学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实现由低层次介入舆论到深层次认知舆论,不断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5.媒体机构把握好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媒体从业人员应承担起报道真实、客观新闻的责任。个别记者违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罔顾新闻真相,报道虚假新闻,不断削弱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让公众丧失了对媒体的信任。媒体要把好关,让公众知晓事件客观真相,一定要确保新闻来源的真实可靠,从源头上杜绝虚假信息流入市场,提升在海量信息中鉴别真伪的能力。

(三)社会方面

1.加强网民行为监管

不断增强公民的素养,营造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网络鼓励人们积极地反馈、表达自己的诉求,但并不意味着网民可以在网络空间里肆无忌惮。网民应明确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不应成为谣言和非理性情绪宣泄的场所。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公众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认真鉴别信息真伪,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自觉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2.明确管理的主体以及其职责权限

在如今混乱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应建立一个专门负责网络舆论监管的机构,明确各个主体应尽的责任并对其进行监督,专门机构的权责落实极大程度上避免了相互推诿的情况发生,同时也促使各主体协同办公,共同解决舆论问题,提升网络监管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结语: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成为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人们享受着网络空间的自由,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导致网络舆论引导出现系列的问题,在传统引导监管模式不再适用的前提下,更新解决措施,探索创新路径,帮助我国的网络舆论环境不断净化,从国家政府、媒介、社会多个角度探寻综合治理之法,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共同助力和谐美好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舆论公众监管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