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联合穴位透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2023-01-11 05:07王海强马晨曦刘贵军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透药腹针腹痛

王海强,马晨曦,石 璠,熊 丽,张 萌,刘贵军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1-2]。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为其临床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次数减少与粪质干硬等,其发病率约为1.4%~11.5%,呈逐年上升趋势[2-4]。目前,其发病机制并不明确,西医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病情易复发,迁延不愈[5]。研究发现,在西医常规处置的基础上,进行中医特色疗法,患者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6-7]。本研究采用腹针联合穴位透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为中医特色疗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开拓了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临床研究病例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科病区门诊及住院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以上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2.41±2.73)岁,平均病程(12.35±3.21)月;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1.39±2.85)岁,平均病程(12.36±3.16)月。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Ⅳ: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2016年)》[8]与《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9]。IBS的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病程6个月以上,近3个月内平均发作至少每周1次,伴见以下2项或2项以上:①与排便相关;②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③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IBS-C的诊断标准:Bristol分类表记录粪便性状:>1/4(25%)的排便为Bristol粪便性状1型或2型,且<1/4(25%)的排便为Bristol粪便性状6型或7型。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0]。主症:①排便不畅;②腹痛;③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周期延长。满足主症2项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4~85周岁,男女不限;③近期未服用该病相关药物或对本病产生影响的药物。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本病诊断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④全身任何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腹痛、腹胀与便秘者;⑤患有炎性肠病或肛门结直肠良恶性肿物等胃肠病变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嘱患者软食,多食粗纤维食物,适当运动,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调节肠道功能予匹维溴铵片(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33036),每次50 mg,每日3次随餐服用;调节肠道菌群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80004),每次2 g,每日3次餐后口服。以上药物疗程为14 d。

1.5.2 治疗组 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腹针与穴位透药联合操作。

腹部针刺操作:①选穴:天枢、关元、中脘与大横。②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皮肤,用75%乙醇棉球消毒对应穴位皮肤,选用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0.30 mm×50 mm,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以上穴位均直刺30~40 mm,关元穴可深至40~50 mm,上述穴位得气后均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针刺14 d。

穴位透药操作:①透药方药:香附10 g、川芎10 g、当归10 g、厚朴10 g与吴茱萸5 g;若患者腹痛较重,加延胡索、白芍;若患者大便干结明显,加生地、麦冬及玄参;若患者排便无力加党参、白术。②透药穴位:天枢、神阙。③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施治部位,用75%乙醇棉球消毒对应穴位皮肤。设备采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WND-ZZ-2TD,威诺敦公司)。接通电源,打开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将药物电极贴片紧贴于穴位,取穴天枢、神阙,两电极片间保持一定距离。设定时间,每次30 min。调节输出强度,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值为度,根据患者状态随时调整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1次/2d,共计14 d。

1.6 观察指标

1.6.1 中医症状积分 观察患者腹痛、腹胀、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排便时间与排便不尽感。参照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11]、《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10]及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并结合临床实际,制订中医症状积分量表。根据量表统计所研究患者腹痛、腹胀、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排便时间与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情况。并根据严重程度将以上症状分为无、轻、中和重度4个级别,分别记为0、2、4和6分。

1.6.2 IBS-SSS总评分与IBS-QOL总评分 运用IBS-SSS量表[12]对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分数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IBS-SSS量表包含腹胀程度、腹痛频率、程度、排便满意度及对生活的影响5个项目,每个项目0~100分,总分500分,分数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运用IBS-QOL量表[10]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IBS-QOL量表包含睡眠质量、饮食影响、日常工作和精神面貌等8个项目,每个项目0~100分,总分800分,分数越低提示生活质量越差。

1.6.3 CD4+/CD8+值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值。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值。

1.6.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3]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与无效4级标准。痊愈:排便如常,其余症状体征消失;显效:排便困难明显改善,排便间隔明显缩短,大便硬度近乎正常,或2 d内至少自发排便1次,其余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排便间隔缩短1 d,或者大便坚硬干结程度好转,其余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便秘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IBS严重程度(IBS-SSS)总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IBS-SSS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IBS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均有效;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IBS-SSS总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IBS生活质量(IBS-QOL)总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IBS-QOL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改善IBS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效;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IBS-QOL总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CD4+/CD8+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CD4+/CD8+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CD4+/CD8+值高于治疗前,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改善免疫功能方面均有效;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CD4+/CD8+值比较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为86.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IBS)以腹痛和排便习惯的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发病率可占到IBS总体的33%,因此IBS-C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投入到IBS-C的防治中[1,3,5]。目前,IBS-C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确,多数专家认为胃肠功能紊乱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并受到饮食、情绪、胃肠动力不足、肠道感染与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内脏高敏感性确是IBS-C的核心发病机制[1-2,14]。因此,西医治疗一般使用促动力剂、解痉剂、缓泻剂、益生菌与抗抑郁药等[14-15],上述药物靶点单一,服药时间较长,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属于“便秘”“腹痛”的范畴,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卓有成效,历代医家开创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法,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明显,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症状,减轻毒副作用,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3-15]。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胃之气的畅达密切相关,气机在本病的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一方面,肝气得畅,调畅气血运行,使肠道得以滋养濡润;另一方面,肝气得畅,脾升胃降,气机升降枢纽得以输转,进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肠腑糟粕的排泄。在治疗中,调气活血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将“调气活血”这一原则充分运用在本病治疗中,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将中医特色外治疗法融入到IBS-C的治疗过程中,腹针配合穴位透药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便秘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曰:“腰痛见大便难者,刺足少阴”,历代医家对便秘的治疗有重要的论述[16-17]。腹针治疗是通过针刺腹部穴位来调节经络进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安全、高效、无痛与快捷等优点。研究证实,针灸能够缓解胃肠道痉挛,增强肠道蠕动,促进大肠黏液分泌,并且针灸治疗IBS-C腧穴中,首选即为天枢穴[18-20]。天枢为大肠募穴,关元为小肠募穴,配合应用通腑调气,中脘穴调节患者腹部之气,大横穴可主治腹痛,四者配合应用,能够缓解胃肠道痉挛,调节胃肠道血管功能,进而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代谢和血液循环的作用,共奏调气生津、通腑止痛之功。

穴位透药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通过定向推动力,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使药效成分深入患处,药效浓度较高,药效持久[21]。本研究将IBS-C的透药方剂的组方原则概括为“理气导滞、温中行血”,将“通”法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始终,本方来源于柴胡疏肝散,在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治疗原则基础上,加入温通之法,意为“理气导滞、温中行血”,把药物精炼到香附、川芎、当归、厚朴与吴茱萸五味,配伍得当,药少力专。方中当归养血活血、润肠通便,为血家必用之药;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为血中气药;香附行气止痛,为气中之血药;厚朴除满下气,鼓动气血运行;吴茱萸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效,通过温阳通络、调理脾胃以改善排便。诸药合用,取香附开郁止痛,当归行血通便,吴茱萸行滞温中,川芎破瘀疏木,厚朴除胀消壅,共奏调气养血、润肠通便之功[22]。天枢穴尤擅治疗胃肠疾病,可调理脾胃、通达肠腑,为治疗便秘要穴。神阙穴为经络总枢、贯通百脉,敏感性高、渗透性强和药效通过速度快[20]。穴位透药通过药物与穴位结合,可有效实现局部与整体、治标与治本兼顾的治疗目的。

研究证实,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腹针与穴位透药联合应用可明显缓解IBS-C患者腹痛、腹胀、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排便时间与排便不尽感等临床症状,实验过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改善上述症状,治疗组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腹针和穴位透药在IBS-C的治疗中优势明显。目前,对于IBS-C临床症状的评价主要集中于排便异常与腹痛两大方面,“通便止痛”已成为本病的主要目标,腹针的选穴主要选取胃肠反应腧穴,针灸操作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胃肠蠕动,达到通腑行气的治疗目的;穴位透药方面,透药方剂的组成彰显了“通”在本病中的指导意义,将“调气活血”这一治则贯彻于透药操作的始终,血得温则行,在方剂配伍加入吴茱萸温中以助诸药行气活血,透药过程中定向透药治疗仪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温通”之法运用到透药过程中,使药物深入到病变部位,直达病灶,进而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IBS-SSS总评分用来衡量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值越高疾病越严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BS-SSS总评分均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分值低于对照组,说明腹针与穴位透药联合应用相对于西药治疗靶点单一而言,可以多方面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严重程度。IBS-QOL总评分用来衡量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值越高生活治疗越高,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BS-SSS总评分均升高,且治疗后治疗组分值高于对照组,说明腹针与穴位透药联合应用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CD4+细胞、CD8+细胞是两种白细胞分化抗原,其数值的改变可通过影响肠道感觉和运动能力,进而造成大便痛觉敏感以及频次改变。研究证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CD4+/CD8+值低于健康人,CD4+/CD8+值越低,患者免疫力越低,胃肠道不适症状愈明显[23-24]。CD4+/CD8+值的改变会通过影响肠道反应进而造成大便敏感和频次的改变,肠易激综合征患者CD4+/CD8+值低于正常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值均升高,治疗后治疗组分值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为86.04%,说明腹针与穴位透药联合应用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升患者免疫力,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证实,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腹针与穴位透药联合应用,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可显著改善IBS-C患者腹痛、腹胀、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排便时间与排便不尽感症状,降低IBS-SSS总评分,提高IBS-QOL总评分,提高CD4+/CD8+数值,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临床可操作性强,患者依从性良好,经济负担相对较轻,为中医特色疗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开拓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透药腹针腹痛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穴位敷贴联合定向透药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及腰痛症状的影响*
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预防腹胀的效果
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联合热奄包治疗小儿咳嗽疗效观察
中医定向透药对癌痛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所致消化道不良反应的临床干预观察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腹针加局部痛点围刺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特发性腹痛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