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3-01-11 02:23范国峰
健康之友 2023年1期
关键词:缝隙安全性流程

范国峰

(济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 山东 济宁 272100)

随着经济水平和交通、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因高空坠落、车祸等创伤事件急诊入院的患者数量也在逐年提高[1]。此类急诊创伤患者多数伴有较为严重的意识损伤、肢体功能损伤等,其损伤发生后的1h内为最佳救治时间。现阶段,对于急诊创伤患者急救护理流程过程较为繁琐,未能最大化提升患者急诊救治效率,仍有待改善[2-3]。无缝隙急救护理是在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模式基础上,结合急救患者特点整合而成的新型护理模式。为提高本院急诊创伤患者急救效率及安全性,本研究应用该模式进行分析,收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120例我院启动创伤创伤中心的患者,纳入时间为2019年1月-2022年1月。纳入标准:经急诊来我院治疗者;院前急救PHI评分≥4分者;排除标准:既往存在创伤入院治疗史者;急救无效死亡者;合并严重器质性障碍及凝血功能异常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60例)和干预组(60例)。对常规组、干预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创伤原因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研究开展要求,可以比较。常规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33:27,年龄区间19-62岁,平均(39.88±4.07)岁,创伤原因:车祸例23例、高处坠落21例、跌倒16例;干预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31:29,年龄区间20-65岁,平均(39.26±3.99)岁,创伤原因:车祸例21例、高处坠落22例、跌倒17例。

1.2方法

1.2.1常规组 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即在常规急救流程的基础上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对患者家属介绍病情病告知其缴费;医护人员进行急诊分诊,根据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表现进行相应抢救措施,完成后对患者家属进行入院宣教,对患者进行专科会诊。

1.2.2 干预组 采取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主要步骤如下:为患者开启绿色急救通道,从进入该通道起执行接诊-急救-治疗-入院一系列流程。进入该通道时便根据患者病情状态告知手术室、监护室准备相应物品,做好抢救相关工作。到达医院后立即开启接诊工作,以挽救患者生命为第一要务。由急诊科发起成立无缝隙急救护理干预小组,将组内成员根据职分成评估、抢救两组亚组,患者入院后,评估小组立即对患者各项体征、检查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按照患者危急程度进行红、黄、绿分区处理。进入相应区域后,由抢救小组根据患者情况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对于创伤较为严重的患者而言,首先应确保该类患者气道通畅,实施呼吸道清洁、呼吸机支持的干预措施;及时采集患者血液送检并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对于评估结果需要手术的患者而言,严格记录其体征变化情况并于相关手术科室取得联系做好物品和手术准备。待患者家属同意手术且手术医师确认后,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转入手术室。

1.3观察指标

(1)急救效率,采用精准时钟分别记录两组急诊创伤患者确诊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急诊至手术时间,所耗时长与急救效率成反比,即效率最高各时段耗时越短。(2)急救安全性,详细记录两组急救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医嘱执行有误、意外伤害、物资准备有误等事件发生情况,发生率与安全性成反比,即安全性越高各不良事件发生率越低。(3)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纸质急诊科专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两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的满意程度,该量表以总得分所记的优良差等级表示满意情况,对两组满意优良率进行组间分析。(4)在急救结束30d时,通过SF-36量表(8维度0-100分)比较两组生存质量,量表得分高时,表示患者对应生存质量越好,反之则相反。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常规组、干预组急救效率比较

从急救效率层面来看:干预组各项急救效率相关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常规组、干预组急救效率比较

2.2 常规组、干预组急救安全性比较

从急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面来看:干预组意外伤害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表2。

表2 常规组、干预组急救安全性比较[n(%)]

2.3 常规组、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从护理满意方面来看:干预组护理满意总优良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2 常规组、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n(%)]

2.4 常规组、干预组急救30d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从急救30d后生存质量方面来看:干预组各维度评分均照常规组有明显优势(P<0.05),见表4。

表4 常规组、干预组急救30d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王瑞琴等[4]研究表明,时效性与创伤患者急救效果存在显著相关性。患者在受到创伤后,在1h-4h内死亡率最高,且在创伤4h后死亡风险呈显著下降趋势,表明在患者受到创伤后,及时有效的抢救干预对其生命安全的重要影响,同时也体现的临床上关于急诊创伤患者“黄金一小时”的概念[5-6]。传统急救护理流程按照先接诊后评估、诊断,最后专科会诊才实施针对性治疗的流程,该流程较为复杂,工序繁琐,患者不能得到连续性的干预及监护,导致在各环节交接时存在较大风险,严重者可能致死[7]。因此,需要针对急诊创伤患者各项特点对其急救护理进行全面优化。

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将院前评估、院内抢救、各科室会诊集为一体,将急救流程归纳为一个完整、规范的链条,重视各环节交界处的细节,从而为患者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8-9]。本研究将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干预组急诊创伤患者,结果显示:从急救效率层面来看:干预组各项急救效率相关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与樊艳等[10]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能最大化提升急救效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分析原因可能为以下几点:(1)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为急诊创伤患者建立绿色通道,能够弥补传统急救护理模式无差别性接诊的缺陷,患者在绿色通道中便能得到有效的病情评估,从而缩短确诊等诊疗所需时间[11]。(2)传统急救护理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急诊护士又要评估、又要对患者进行抢救,导致工作流程不规范,程序混乱,影响抢救效率。本研究组成专业无缝隙急救干预小组,组内成员进行二次分组,将急救工作责任化,从而最大化提高急救效率。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从急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面来看:干预组意外伤害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提示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提高急救工作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原因可能为:相较于传统急救护理流程,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分工明确,量化急救、转运等各个过程,各科室、环节间建立有效联系,从而最大化提高了术前准备效率,减小差错事件发生风险。既往研究中应用急救护理路径优化模式对急诊创伤患者进行护理,结果显示患者家属对护理各项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本研究应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得到与上述结果类似的成效,结果显示干预组家属对急救工作护理满意度水平较高,达96.67%,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同时,本研究对患者进行急救后30d再评估,结果显示实施无缝隙急救护理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P<0.05),对提高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必要性,能够有效提升急救工作质量及安全性,促进护理满意度和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缝隙安全性流程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雨的缝隙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