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建筑类型化研究及其现代转型

2023-01-16 05:34
四川水泥 2022年5期
关键词:类型学类型化民居

高 毅

(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乡土建筑逐渐被人们遗忘。乡土建筑在科学、历史、文化的综合作用下,充斥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使乡土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华丽转身,本研究通过探寻乡土建筑在不同分类下的内在逻辑,为乡土建筑的蜕变提供支持。

1 乡土建筑研究背景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简称CIAV)是国际上一个专门研究乡土的组织,CIAV 的成立,旨在促进乡土建筑的识别、研究、保存和维护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同世界各国共同分享经验。在2007 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乡土建筑保护”会中,国内学界对乡土建筑的保护形成了共同的理念,并对未来乡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提出了新的思考。

1.1 什么是乡土建筑

费孝通先生认为,世代的定居引发了乡民对一定区域建筑的不断创造,从而孕育出与土地密切相关的“乡土”社会和“乡土”建筑。那么乡土建筑自身定义的内涵是什么?有学者指出了“乡土建筑”的几个特征:本土的、匿名的(无建筑师的)、自发的、民间的(非官方的)、传统的、乡村的等等。由此,“乡土建筑”即指产生于人们聚居地(乡村地区等),在一个较为封闭的文化或方言区内发展,由本土工匠或居民建造的建筑。如北京四合院、云南“一颗印”、江南“四水归堂”、黄土高原窑洞等。乡土建筑应该用民间建筑和乡村聚落建筑来解析,它们反映的都是最本质的乡民文化、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

1.1.1 乡土建筑的内涵

提到乡土建筑,我们不由得想到地域建筑,两者关系密切。地域建筑(Regional architecture),强调地域文化特色;乡土建筑(Local architecture),可以看做在乡土环境中土生土长的建筑,其着重强调自然生长的特性,根植于其中的是传统体系和创作的自发性。从历史方面来看,乡土建筑不仅蕴含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更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理念。

1.1.2 乡土建筑的价值

年代并不是评定一座建筑价值的唯一标准,乡土建筑价值的评定不仅要全面考量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和生态等,还要把整个乡土建筑看做一个体系来评定。

乡土建筑之所以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引起风尚,其原因在于传统乡土建筑提供了体现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视觉效果,是建筑师们创作的源泉。同时,乡土建筑还激发起人们的怀古情怀,具有深远的文学趣味。但这两点并不能说明乡土建筑的本质价值。从宏观层面来看,乡土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和生产能力,还有文化发展繁荣程度。从微观层面来看,乡土反映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不管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视角来看,乡土建筑都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保护。

1.2 乡土建筑存在的问题

1.2.1 传统乡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碰撞

传统乡土建筑与现代生活方式间已存在很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的差异,多数存在传统乡土建筑的地区已脱离传统农业和手工业;家庭结构的变化,当今乡土社会更多地呈现出以核心家庭为主的结构,传统合院中几家几户共同居住方式已极为罕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论是照明还是烹饪方式都已现代化。

当谈到保护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令其保持原貌。但我们应该考虑到的是不同于文物古迹,很多乡土建筑原本就是村民的住所,在对文物建筑的保护中,首当其冲是要保持其原真性,而对乡土建筑应提升其适应性,使其能够满足村民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使村民能够自发地加入到保护乡土建筑的队伍中来,对乡土建筑的更新,也是对其的一种保护方式。

1.2.2 传统建造体系的消失

近年来,甚至有学者提出乡土已死,乡土景观已死的说法,而乡土建筑的死亡,在于传统建造体系的消失[1]。乡土建筑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存在,不能把它与其他因素割裂开来对待,它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邻里关系等都息息相关。它的建造过程是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建造体系,更是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建筑已与传统脱离,它是理性的,但它是孤立的、拼贴的。

1.3 当代乡土建筑的保护思路

在很多历史文化乡镇中,尽管在同一地域,其乡土建筑也有着很多的类型,饱含着乡土社会的文化信息。《中国乡土建筑保护——无锡倡议》对乡土建筑的保护提出了八点建议[2]。简要归纳如下:

(1)从政府和社会视角把乡土建筑作为文化遗产,重视其保护。

(2)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使乡土建筑的保护政策规范化。

(3)要对乡土建筑合理运用,通过改造建筑内部,使其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4)对乡土建筑的整体规划、村民的生活方式、传统民俗等作为体系进行整体保护。

(5)把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来加强保护。

(6)对乡土建筑的保护加大投入,提供资金支持。

(7)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使乡土建筑的保护科学化。

(8)加强宣传,号召当地人民自发保护。

对这些建议进行梳理,可以归纳出我国对乡土建筑有整体全面、动态有机和村民参与的三种保护思路。

1.3.1 整体全面的保护

整体全面的保护是从宏观角度对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建筑、聚落方面,还有乡土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乡土建筑周边的文化景观,从更深层次上,把乡土生活方式、社会关系都涵盖在其中。对这些内容的整体全面保护,是把乡土建筑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待,因为乡土建筑本身就是多因素作用的产物,把乡土建筑作为一个整体保护,才能完整真实地传递农耕文明的历史信息。

1.3.2 动态有机的保护

很多乡土建筑是当地村民的住所。乡土建筑的建造一般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存在一些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缺陷,但村民有改善生活的需求和享受现代生活的权利,这就是矛盾所在。如何解决居住需求和保护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了乡土建筑保护的关键所在。

1.3.3 村民参与的保护

不管乡村如何变化发展,村民都是乡村生活的主角。因此,在乡土建筑的保护中需与村民沟通,知晓他们的诉求,并选取改造试点,让村民能够切实看到乡土建筑也可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最终使村民自发参与保护,这才是对乡土建筑保护的客观诠释,充分体现了其自发性的特征。

2 类型化研究现状

作为地方文化的表现载体,乡土建筑为了保持文化特征,会在传承过程中延续带“遗传信息”的基因。乡土建筑经过时间的洗练,它的演变不仅仅保持其基本遗传特性,还会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突变,乡土建筑传承了历史中的文化、技术和思想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乡土建筑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寻找乡土建筑中的“原型”——基因,对其研究和传承尤为重要。类型化研究方法在乡土建筑研究中的运用,给寻找乡土建筑的基因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2.1 类型化研究方法的根源

生物分类在生物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师们把这种方法借鉴运用到建筑领域。近代建筑类型学研究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发展历程,目前大致可分为三种: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和第三种类型学(当代建筑类型学)。当代建筑类型学是当代建筑类型化研究的关键方法,有学者把第三种建筑类型学称为“元逻辑”,“元”是一种经过选取或抽象后,可以进行传承及表达的特征性要素,即为原型,包括自然环境与文脉、空间与形式以及材料与建造技艺等[3]。

2.2 乡土建筑研究中的类型化研究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乡土建筑按一定逻辑划分范围,并选择一定的制约因素将建筑进行分类,从而寻找乡土建筑的基因。目前,学者们选定的制约因素基本可归类为历史文化、建造技术、地域特色和空间形态。基于以上因素对乡土建筑进行研究,能更好地帮助乡土建筑研究人员理清思路,寻找乡土建筑中的“元逻辑”,辨证地深层次继承原基因。

2.2.1 历史文化

对建筑在历史文化语境下的研究,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常用方式,很多历史建筑具有明确的断代,但乡土建筑因其自发性特征,无法像历史建筑一样明确断代,对于乡土建筑的断代,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查阅文字资料;二是实地查看建筑形制。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根据历史文化将乡土建筑进行分类,不仅可以对乡土建筑研究本身进行研究,同时对限定范围的历史文化研究也有着重要贡献。

在对粤中客家民居的研究中,有学者将民系文化作为限定因素,把建筑类型分为广府民系民居、客家民系民居、客家与广府文化交汇地区民居,探寻不同文化对乡土建筑的影响。在陇南传统民居的研究中,有学者把北茶马古道这一特色文化作为限定因素,用类型学的方法,把北茶马古道陇南8 县1 区传统民居平面形态与功能空间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还有学者在对山西关中传统民居的研究中,引入民间信仰这一重要传统文化,考察了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解析了在不同民间信仰影响下产生的民居类型和建造方式,给乡土建筑类型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再如,在西安民居的研究中,综合考虑时间和历史文化因素,按其文化源流及影响时期可分为三大类:地域文化影响下从原始时期至民国逐步发展的原生西安传统民居;受伊斯兰文化影响于唐宋形成,明清成熟的回汉融合西安民居;以及受西洋文化影响,清末民国时期产生的近现代折衷式西安民居。

2.2.2 建造技术

乡土建筑的建造技术不同于官式建筑的建造有统一的标准,它们大多是乡民之间约定俗成的,按自己意愿及需要自建的民间技术和技艺。工匠在乡土建筑的建造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他们将建造经验世代相传,继承了先辈们的工艺和智慧。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工匠和传统建造技术不断流失,建造技术的类型化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按建造方式,通常把窑洞分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三种类型。在豫南山地传统民居的研究中,学者也采用了类型化的方法,将其木构架类型按区域年代划分,将建筑构架形式的研究脱离了表面,更有助于发掘其原型。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豫南山地传统民居的木构架类型主要有排架,龙门架,五架、七架、九架,八字架,七字架,还从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等方面,对传统民居木作技术的成因进行分析。

2.2.3 地域特色

地域对乡土建筑的影响重大,是乡土建筑研究界的共识,原广司[4]分别对地处西南的贵州肇兴聚落与四川若尔盖红光聚落进行形态学分析,并将其划分为“棱线和槽线的聚落”、“簇状聚落”类型。

2.2.4 空间形态

对乡土建筑空间形态的类型化研究,也是乡土建筑研究的重要部分,这是因为我国传统建筑的灵魂就在于空间的营造。

在浙江余杭临云山庄建筑设计之前,考虑地形地貌对其类型的影响,建筑师首先将依山的乡土建筑典型布局按空间形态分为三类,利用对乡土建筑空间性态的类型化研究,从中提取“元逻辑”来指导其后期设计。在对巴蜀乡土建筑院落空间形式的研究中,学者通过分析巴蜀地区传统民居空间的结构:方正规整的标准院落——有机生长的自由院落——开阔松散的异形院落——轴线组织的线性院落——封闭开敞的辩证院落,将巴蜀地区传统民居院落空间进行类型化分析,分为地理、社会、文化三个因素影响下的院落空间,扩宽了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研究思路,为巴蜀地区新乡土建筑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3 类型化研究指导下新乡土建筑的研究和发展

在维基·理查森的《新乡土建筑》一书中指出,工艺美术运动坚持地域文化、本土材料和技艺的复兴。工艺美术运动可以看作是乡土主义的发源。肯尼斯·弗兰普顿的文章《批判的地域主义》中说道:基于本土文化资源,不断解析和吸收本土之外的建筑思想,反对全球化,提取本土建筑文化进行实践。这是对新乡土主义研究的最初的理论基础。而我国新乡土主义起步较晚,现在虽已有王澍这样的领军人物,但整体来看,研究还不够成熟。我国地广物博,乡土建筑的种类丰富且繁杂,这为现代建筑师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但也更加难以把控。如何把乡土建筑的各种特征很好地继承与发展,成了业内公认的难题。乡土建筑是人们对自身周边制约条件的自觉回应,这些回应地域、文化、技术的因素很多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

我国国土面积大,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种类较多,文化形式丰富多彩,乡土建筑受这些条件影响,产生了很多种类型,尽管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现代建筑的风格越来越趋同,但中国建筑师们还是从传统建筑中提取某些形式,加入到新建筑的创作中。例如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外形就采用了斗拱这一元素。

对乡土建筑传统因素的回应,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照搬和模仿传统形式,二是研究传统建筑特质的成因,再提取元素进行再创作。新乡土主义在回归自然的同时融合了当地的风俗风貌,使得其建筑风格更加能够融入当地的环境,这不仅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也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由于传统乡土建筑还具有“自闭”的属性,在现代主义的冲击下,乡土建筑创作机制受到破坏,失去其本土性,而走向与城市建筑的趋同。在政策的主导下,新农村批量化建设,这就使得新乡土建筑缺乏思考,这样的建筑在农村大量出现,对乡土民居本身和其所在的场所带来很大程度的破坏。带着如何在新时代中继承乡土文化,又能使其与现代生活和技术相适宜,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新乡土建筑设计思路的重中之重。

4 结束语

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到“有建筑师的建筑”,从“使用者”到“设计者”,这其中建筑师角色定位,是当代乡土建筑首先面临的困惑和挑战。今天的建筑类型学已发展成为一种“广义的建筑类型学”,既是类型与历史双重含义的整合,也包括历史和现实、形式和意义、自然和科技等的整合。新乡土建筑可以看作是传统与现代碰撞产生的火花,对传统乡土建筑类型化的研究,给新乡土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思路。

猜你喜欢
类型学类型化民居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刑法类型化对刑法基本原则的担当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宁浩的安魂曲与迷魂记——兼及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类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