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社团为媒介促进生物工程学院实现产教融合和“T型人才”培养

2023-01-16 20:01悦王泽建王启要彭钰珂徐昭远
上海化工 2022年1期
关键词:社员专业知识产教

姜 曈 张 悦王泽建王启要 彭钰珂 徐昭远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

专业社团是与社员所学习的专业紧密联系的一类学生社团,例如数学系学生组成的数学建模社、生物系学生组成的植物社等。社团内学生从共同的兴趣爱好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托学校提供的教研资源自主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探索,并发挥创造力,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观可感的活动策划、活动产物或实践经验[1]。社员在此过程中积极学习了广博的专业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发掘了创造力、实践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从事对应专业的社会生产的能力。

2013年以来,产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推进产教融合,有利于工科类院校将自身学术成果应用到实际社会生产中,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使院校的社会地位更加重要,与社会的融合更加紧密[2]。然而,目前很多工科专业仍然将成熟的科研人员以及研究生作为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大多数本科生仍停留在被动接受课本知识且不清楚其价值的阶段。尤其在以“生化环材”为主的院校,本科生普遍存在专业认同度不高、将学校知识和日后工作分开看待、无法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情况。对于此,具有深厚生物化工底蕴的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着力于培养既有扎实广博专业知识,又有深度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并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的“T型人才”[3],把植物社等专业社团作为学生从课堂到生活、从学术到生产的重要媒介,发掘其在课程改革、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中的潜在价值。

1 华东理工大学植物社案例分析

华东理工大学植物社是挂靠在该校生物工程学院的专业社团,创立于2017年;历届社员共约400人,以生物专业学生为主,并包括其他各专业爱好植物的学生。创立以来,该社紧紧围绕专业特色,发挥学院教研资源优势,将专业知识有机融入社团活动,充分利用社员主观能动性,使社员通过社团这一媒介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主动探索,广泛学习,并产生创造性的、有育人意义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达到了培养具有产教融合意识的“T型人才”的目的。目前,植物社从“教”和“产”两方面着手开展社团活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1.1“教”的融合

(1)参与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让专业知识走进学生内心。课堂拥有师资、理论、方案等资源,社团拥有实践场地、学生主动性等资源,社团与课堂形成优势互补,不断改革自身,共同参与教学。植物社参与到应用生物学系“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将社团种植基地提供给课堂学生种植实验材料,进行“光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缺失营养元素对株高的影响”等多项长期实验,使实验课程学生获得了更多实践机会,能够更深切地掌握教学知识;同时,社团组织社员观摩实验课程教学中涉及的植物生理学知识,使社员能够获得专业知识,将课堂的影响力推广到课堂之外,辐射更多对植物学感兴趣的学生。

(2)将可取的教学内容改造为社团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性。在实际运行中,社员会在各自的课堂和书本上学到较多专业知识,并自发意识到这些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相关性,产生将这些知识化为实践、讲解给其他社员的意愿。社团作为课堂和生活之间的兴趣媒介,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这种意愿的平台。植物社给予社员充分的主动权,鼓励社员通过社团活动把在“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等专业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寓学于乐,组织了“校园植物观察与采集”(生态学)、“植物标本框”(野外实习)、“谈谈植物的疾病”(微生物学)等多种极具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主动发起并承办这些活动的社员真切地将专业知识内化于心,并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创造力和主动性;其他参与活动的社员也意识到了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相关性,对其日后课程学习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3)创新设计专业研究活动,填补学校教学内容空白。课堂教学受学时和教学计划等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知识和实践诉求。专业社团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课外补充,可以根据社员的主要诉求设计研究活动,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植物社一些社员根据课堂所学和课外了解,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土地盐碱化对生菜苦涩感的影响”(植物生理学),“温度对白菜甜度的影响”(植物生理学),“碱煮法制取叶脉”(植物生理学),“学校昆虫的寄主植物”(生态学、植保)等多种授课内容之外的实践活动,充分展现了创新和钻研精神。

上述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提高了专业认同度,让专业知识不再空洞乏味,为产教融合和“T型人才”的培养做出重要的铺垫。

1.2“产”的融合

(1)运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认知生产过程。从学术教研向产业生产的转化,离不开将理论投入实践的过程。植物社向学校申请了数块土地,用于学生进行植物相关的劳动实践,在其中开展花境设计、花卉育苗、农产品种植、植物实验等多种活动,模拟多类别植物产业的生产劳动环节,使社员对该产业的上游劳动种类和强度有了第一印象,为学生日后择业提供了直观的参考。在培养适应产教融合发展的“T型人才”时,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掌握分属不同层次:理论知识需要广博、融通,实践操作则使学生着重了解与应用密切相关的部分知识,并且让学生获得劳动所必需的经验和品行。社团实践教育对学生转变认知层次、走出象牙塔大有裨益。

(2)社团活动靠拢相关产业,打开学生创业思路。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模拟了产业上游的生产后,社团活动为模拟产业中游的策划和产业下游的营销提供了平台。植物社瞄准植物相关的科普、手工、文创、花卉等多种产业,以实际产业运作为模板,将其简化为可以在校内进行的尺度,举办“花境设计”、“微景观设计制作”、“多肉拼盘种植和销售”、“制作叶脉书签”以及植物科普讲座等活动。社员在应用课堂所学的设计、生理、化学等知识的同时,锻炼了策划、组织、动手、宣传的能力,获得了在产业内深入发展的潜能,并在了解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打开创业思路,提出新的产品、活动设计,主动探索相关产业的潜在市场。

(3)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培养多层次能力。社团的最大优势和特色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更好地保留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但因学生阅历和能力尚且有限,不能任其自由发展,需要活动指导、行政政策、奖惩措施等多方面的正确引导[4]。植物社邀请了两位专业教师作为固定的活动指导教师,另有一位团委老师进行政策和活动精神上的指导,并在特定活动时邀请专业对口的教师做临时指导,最大程度提高活动的专业性和含金量。社团首次参评即获华东理工大学三星级社团第一名,发展成果得到认可。植物社依托学校的政策和社团奖惩办法,有效激励社员在社团内的全面发展:多名社员获得校级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和其他各种奖项;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把在社团进行花境设计的经验应用在国家级竞赛中,设计出优秀作品;也有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学科交叉,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提出“利用机器视觉进行植物病害的智能防治”等创新设想;多名学生在社团中充分发掘了兴趣动力,在毕业后(或计划在毕业后)继续从事植物、农业、生态学、分类学相关的产业和研究,为人生发展确立方向。

以上证明,以产教融合和培养“T型人才”为发展策略的社团,可以作为产教之间的媒介,有力推动教学改革发展,提高教育效果,激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专业导向下全面发展,成功实现人才培养要求,并带动社团自身发展,实现社团价值。

2 社团发展助力生物工程学院增产育人

随着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开始设立更多生物化工、生物制药类专业,植物社的发展空间也日渐增长。未来,植物社将积极改革自身,推陈出新,扩大能够参与的专业方向,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继续扮演好“媒介”的角色,促进生物工程学院实现产教融合,持续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T型人才”。其他类型的社团亦可将如下思路作为参考。

(1)推进学科交叉,顺应发展潮流。任何学科都不会单独存在。随着学习者认知程度的提高,所研究的问题势必涉及越来越多的学科,最终融会贯通,认识到事物相互关联的全体[5],即“T型人才”的一横。以植物社的研究对象为例:植物作为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产者,关系到动物、微生物等其他自然科学门类,爱好植物的学生大多数也对其他生物充满兴趣。为响应学生诉求,顺应学术研究的交叉潮流,顺应学校根据学科交叉思想进行的专业设置,顺应社会发展对于综合性人才的要求[6],植物社将改组为“自然社”,设立哺乳动物、节肢动物、微生物、矿石等兴趣组,参考原植物社的发展思路进行建设,举办“校园流浪动物公益管理”、“昆虫标本制作”、“微生物培养基绘画”、“校园鸟类观察”、“水族景观设计”和各领域科普讲座等活动,力争每个领域都实现相应的产教融合,并在各个领域之间实现交叉,使社员获得更多探索空间,同时惠及更多学科的课堂教学,为生物工程学院输出更多具有学科交叉意识的人才,助力前沿领域交叉学科的学术成果产出,由此惠及更多下游产业,将“T”的一横划得更广。

(2)注重文化建设,培养精神力量。高校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基于文化认同、专业认同的精神力量是学生在专业上深度钻研的强大动力,是“T”字一竖的坚强保障[7]。社团作为学生走出象牙塔的初步探索,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文化熏陶,树立正向的价值观:诸如植物社的自然科学类社团,应当注重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8]。在植物标本制作活动中,植物社倡导学生采摘植物时不影响植物生活需要;在种植基地生产蔬菜时,要求社员不使用农药和化肥,通过合理密植、添加堆肥、物理防治等手段提高产量。未来扩大为自然社后,社团将继续倡导社员理性爱护流浪动物、进行研究时不损害生态等价值观,提高学生软实力。只有在社团实践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才能正确地坚持和发展质朴的爱好,将兴趣拉上正轨,增强专业认同感[9];只有在社团实践中感悟到了所作所为的意义,学生才能提升内在动力,将爱好、专业与职业目标结合,减少学生学术能力很强但不清楚意义何在、动力何在的现象,助力研究型院校培养出更多有动力、有涵养、有风骨的人才,将“T”的一竖划得更笔直、更深入。

(3)强化校企合作,保障人才去向。企业具有较为专业完善的设施、方案、培训等资源,可以为立志于产教融合的社团提供更好的产业对接。作为校企之间的媒介,社团应积极向相关企业寻求合作,利用企业平台开展更加面向产业的活动,让社员获得深入了解相关产业的机会。社团、学院和企业之间可以建立深度合作,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社团吸纳有潜质的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面向企业的人才培养,有效保障学生的工作去向,也能以产业为导向,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

3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专业社团作为高校学生主动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平台,能够在产教融合及培养“T型人才”方面担当媒介角色,为包括生物工程学院在内的工科院校向产业方向对接提供支持。随着大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科更加注重与社会上的产业对接。作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过渡地带,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社团应积极顺应发展趋势,面向产业真实需求,充分发挥和扶持学生的主动性,不仅促进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和创新发展潜能,更要培养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动力,从而为高校培育德才兼备、又广又深的“T型人才”提供重要的支撑媒介,在新时代大学教育中发挥无限的生机活力。华东理工大学作为国内具有较深厚化工底蕴的研究型大学,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专业社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希望生物工程学院植物社的案例能为读者带来对于社团功能的新思考。

猜你喜欢
社员专业知识产教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