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关系国际论坛聚焦“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

2023-01-16 02:52
公关世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双碳能源转型

常务副市长吴清致辞

沙海林会长主持开幕式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致辞

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2022年上海公共关系国际论坛于12月8日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贵玉,市政协副主席黄震,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沙海林、名誉会长胡炜,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与来自相关地区、有关单位以及20多个国家驻沪总领事、领事及部分专家、企业家出席。吴清现场致辞。沙海林主持开幕式。焦扬、方守恩、顾锋代表各主办方致辞。

吴清指出,论坛选题好、立意高,必须把“双碳”战略放在更高的视角予以审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研究,确保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承诺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这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大国的气魄与担当。上海在今年7月也发布了《上海碳达峰实施方案》,要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倡导循环经济,鼓励绿色出行,坚持科技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确保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5%,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

沙海林表示,本次论坛体现了三大亮点,以公关视角推动“双碳”由专业走向公众,以综合平台推动“双碳”向交叉整合发展,以开放心态推动“双碳”战略的全球思维。沙海林指出,两年多来,“双碳”战略无论是理论研究、科技创新,还是绿色金融、市场交易;无论是路径研讨、指标评价,还是产业调整、结构变革,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下一步,要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支持、参与到“双碳”战略中来,打破部门、学科、研应分割的局面,由专业到公众,由专门到综合,发挥好公关组织传播推广、平台整合的有效角色作用。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作为2035年的目标愿景,上海一直是全方位低碳转型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让低碳成为生态之城的鲜明标识”。发挥上海的特色优势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谱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在致辞中表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其中,美丽中国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当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表示,随着中国在塑造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引领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为,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发展方式,正越来越成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解振华,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中国工程院院士、市政协副主席黄震,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赫尔佐格,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能源与气候变化教授、可持续资源研究主任麦克尔•格拉布,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余明阳分别做了主旨演讲,他们从政策解读、经济分析、技术创新、指数比较、案例分析、路径探索、城市赋能等不同角度,对“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进行了多维度的思考。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解振华作了题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创新 凝聚全球气候治理合力》的演讲。他表示,中国将保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定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在面临多重困难挑战的情况下,保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力,积极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节能、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森林碳汇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这是中国积极参与多边进程的底气所在,也是中国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作出贡献的真实体现。

据解振华介绍,2012年至2021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5%的经济增长,2021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2年下降约34.4%,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37亿吨。煤炭消费比重从2014年的65.8%下降到2021年的56%,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截至2021年底,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16.6%,可再生能源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45%以上,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达到或超过3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三分之一,全球50%以上的风电、85%以上光伏设备组件来自中国,为大幅度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作出了贡献。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致辞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解振华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市政协副主席黄震在论坛上以“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绿色转型”报告分享时表示,中国面向碳中和的能源转型绝不仅仅是能源问题,也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问题。这个过程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先立后破的过程,而且其路径一定要基于政策、技术和市场等多个层面来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决策。

黄震认为,新型能源体系应该由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核能为保障,构建高度电气化的清洁、零碳、高效、安全能源体系。这种能源体系需要大量的关键技术,包括不可或缺的一些变革性的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碳捕捉技术等。

黄震建议,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能源转型中的赋能和支持作用。双碳亟需一个能提供大规模、低成本、长期资金支持的金融市场。由能源转型,将催生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再电气化等诸多领域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巨大资金投入需求,气候投融资、ESG投资将蓬勃发展。

就中国能源和绿色转型应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中国的能源和经济的转型,必须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积极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根据有关研究,到2060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即清洁能源,将由目前不到20%的比重增长到80%以上。清洁能源由配角成为主角,才能够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

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认为,尽管来自太阳能和风能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但要想实现净零排放,就需要实现向绿色金融的大规模转型。据估计,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需要每年9.2万亿美元的投资。这个数字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GDP的两倍。

高大伟呼吁,私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养老基金、多边开发银行必须采取行动,把可持续性纳入考量。他还表示,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绿色氢气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赫尔佐格认为,“双碳”战略在中国是有技术科技保障的。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运用于制造业和脱碳过程优化。同时,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质量绝不是一蹴而就,这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必要的数字化孪生推导、查找数据样本、寻找显性知识以及定义目标。此外,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应采取哪些具体途径,以及新技术的合理使用,始终也需要技术与人的能力的结合,例如语境知识创造力和情商。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的演讲以“碳中和与大气科学”为主题。他表示,大气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碳循环,及其界面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及地球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研究,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研究,是深入认识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涉及碳中和领域最前沿的科学研究。要做好碳中和,这些基础的研究我们要开展。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能源与气候变化教授、可持续资源研究主任麦克尔•格拉布认为,创新不仅需要研发,还需要在初始部署、战略部署、选项试验方面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然后通过一揽子政策的演变支持过渡,市场运作,对于混沌初创模型的系统重置的革新与扩张,最后有效地形成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余明阳表示,上海已经确定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卓越城市,而低碳是全球卓越城市的核心的指标。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当中有7个与生态环保相关,矩阵表中的矩阵全部跟低碳相关。所以上海要建全球卓越城市,低碳是一个没有办法回避,或者说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内容。

三个平行分论坛分别由三校组织同时展开。复旦大学主办的分论坛以“双碳目标下的公共治理与市场建设”为主题,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分论坛以“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与路径探讨”为主题,同济大学主办的分论坛以“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城乡发展”为主题,共有来自全球各地近30位官员、院士、教授、企业家做了主题演讲与圆桌对话。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委统战部、市生态环境局指导,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部分企业和媒体参与了本次论坛。据悉,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每两年举办一届国际论坛,前几届论坛聚焦不同主题,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市政协副主席黄震报告

论坛现场

猜你喜欢
双碳能源转型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