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战略的“产学研用多维融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探索
——以“风景园林设计1”为例

2023-01-17 08:56仇渊勋胡坤宁李方正
中国园林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风景园林战略

仇渊勋 胡坤宁 李方正 李 雄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价值更加凸显、内涵日益丰富,与此同时,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作为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1]。面对新时代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需要,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应该承担起哪些新任务,往哪个方向发展,探索形成怎样的教学策略,成为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风景园林设计1”是面向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科学型硕士的核心课程,属于本科初级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进阶课程,旨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前沿视野、科研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型顶尖人才。本文以“风景园林设计1”为例,尝试探讨新时代国家战略下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新背景,提出面向国家战略的“产学研用多维融合”课程实践新要求与新方向,并分别从产、学、研、用4个方面总结出课程实践的具体策略。

1 课程背景——新时代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新要求

1.1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战略下的学科发展新趋势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战略下,风景园林学科的价值更加凸显、内涵更为广泛,呈现出发展的新趋势。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明确“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3],表明恢复秀美河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物质空间和生态环境[4],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5]。以上战略背景进一步指明了风景园林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营造健康美丽人居环境的学科使命[6]。风景园林学科的价值更加凸显,从微观层面的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到中观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综合体整体规划控制,以及乡村振兴下集美化、绿化、生态、产业发展为一体的乡村统筹规划[7],再到宏观层面的多规合一[8]趋势下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风貌管控等,可以说都是学科价值优势的体现。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也更为广泛,成为一个能够解决生态、环境、居住及健康等方面问题的综合学科,及传承城市文明、提升环境品质和建设美丽国土的重要支点[9],学科朝着多尺度关联、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发展[10]。

1.2 人才强国战略下的风景园林科学型硕士培养新目标

在“人才强国”战略下,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成为风景园林科学型硕士培养的新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高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1],这表明高水平人才培养成为当前国家战略下的新目标。当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也应该牢牢把握住“高水平”这个关键词,将高水平人才作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第一资源[12]。而高水平科学型硕士的培养,相比于学士,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养成一定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成为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的重要着眼点。

1.3 产学研用多维融合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新任务

在以上国家战略背景下,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面临着学科内涵日益丰富的新趋势,承担着培养高水平科学型硕士的新目标,“产学研用多维融合”成为新时代课程实践的新任务。针对科学型硕士培养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应当紧跟时代需要和学科发展,扩大和吸收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升课程质量,积极探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教学体系为内容、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手段、以前沿应用实践为目的的“产学研用多维融合”课程实践策略,增强学生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体现风景园林专业的绿色使命与责任担当。

2 课程挑战——新时代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新机遇

基于以上新时代的要求,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从学科自身优势与特征出发,把握国家战略导向、前沿热点问题、学科交叉融合、重大建设项目的社会和学科发展相关需要,以高水平科学型硕士培养为目标,提出4个方面的课程实践新方向:1)突破选题普适瓶颈;2)激发研究创新能力;3)促进团队优势互补;4)推动产学研用联动。

2.1 国家战略导向突破课程选题普适瓶颈

通过依托国家战略导向,追新社会需求,突破课程选题普适瓶颈。以往风景园林设计课程选题多集中于学科传统范畴,如普适性的城市广场、附属绿地、城市公园、风景区规划设计等,造成学生无法适应国家发展战略下的社会新需求和行业发展新趋势。新时代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应以国家战略导向为依托,在选题上主动贴合海绵城市、公园城市、乡村振兴、自然保护地体系等相关理念,突破过去选题的普适性瓶颈,在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行业敏感度,培养以专业视角服务支撑新时代社会需求的能力。

2.2 前沿热点问题激发课程研究创新能力

通过紧扣前沿热点问题,更新教学观念,激发课程研究创新能力。以往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注重利用专业基础理论解决相关规划设计问题的应用能力,造成学生对于前沿热点问题的敏锐性不够。新时代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应紧扣人居环境前沿热点问题,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前沿视野的共同培养,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参与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促进学生吸收应用当代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交叉学科的科学高效方法与技术[13],引导形成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前沿问题的敏锐性,同时进一步推动探索课程实践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响应学科日益丰富的内涵和不断提升的价值优势。

2.3 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课程团队优势互补

通过立足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组织方式,促进课程团队优势互补。以往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团队组织注重学科内的多领域融合,如将风景园林设计与园林工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领域构建联系,能够保证课程自身体系的完善性[9,14-15]。新时代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应立足多学科交叉融合,在课程团队的组织上不仅对外增加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吸收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壤学、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跨学科的专业思维和技术方法,还应该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高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实现不同学科、不同组织背景的合作教学和优势互补,引导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重大建设项目推动课程产学研用联动

通过参与重大建设项目,建新合作平台,推动课程产学研用联动。以往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主要为高校内部的独立教学,与企业、政府关系不大,虽然也基于建设项目进行设计立意、功能布局、空间解析和设计表现等方面的训练,但学生实践能力弱、无法密切连接行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16]。新时代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应在依托重大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学研用联动的教学新方式,通过课程教学平台与企业、政府平台的过渡与连接,提供学生提前对接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机会,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素质[17],从而更好地衔接行业实际需求。

3 课程举措——产学研用多维融合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策略

通过分析新时代学科发展新趋势、人才培养新目标下的课程新要求,以及梳理课程实践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发现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服务国家战略的“产学研用多维融合”实践方向日渐明显,而如何构建“产学研用多维融合”的实践策略,成为当下探索的关键问题。以风景园林科学型硕士培养体系中“风景园林设计1”为例,总结出课程实践的四大策略:1)课程选题时效性;2)前沿技术应用性;3)团队组织灵活性;4)教学实践创新性(图1)。

图1 “产学研用多维融合”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策略框架图(赵祎祺绘)

3.1 产——课程选题时效性

追新社会需求注重“课程选题时效性”,以课程实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让学生了解最新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风景园林设计1”的课程时间设置在每年秋季上半学期,课程时长为48学时,每期课题均在宏观层面紧扣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主动贴合海绵城市、公园城市、双碳目标等相关理念,依托学院或教师建设项目,聚焦京津冀核心战略地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特点,从蓝绿空间体系规划、区域生态系统修复、人居环境提质等方面展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成为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和时代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例如在蓝绿空间体系规划方面,为统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切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决策[18],课程以北京市副中心通州为例,基于“海绵城市”相关理念和技术探索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如在城市生态系统修复与绿地系统格局优化方面,响应国家“留白增绿”战略[19],以北京市城市森林营造模式为题深入策略研究与实践。再如在人居环境提质方面,以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工作目标[20]为战略指导,课程以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空间为例,以碳汇功能提升为目标探索绿色空间规划设计策略(表1)。

表1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课程选题统计表

3.2 学——前沿技术应用性

更新教学观念倡导“前沿技术应用性”,以课程实践探索学科前沿热点,引导学生自发学习学科前沿相关理论与技术。“风景园林设计1”的课程实践整体设置为现状调研分析、总体规划设计、场地细化设计和成果表达4个阶段,采用“教师引导-阶段交互”的教学研究模式,即通过教师提供前沿问题的相关线索,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能力,并在各阶段关键节点组织师生研讨,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多源数据分析、数学空间模型等新方法与虚拟现实技术(VR)、流体力学模拟等新技术,提高研究过程与设计决策的科学性。通过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设计,从分析、设计到评价的多尺度、全过程的课程训练,培养学生成为掌握学科前沿、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如在基于碳汇功能提升的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空间研究性规划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在现状调研阶段,探索采用SLAM实时定位与底图构建技术、ENVI遥感识别技术等手段,精准提取场地现状植被样方的数量、树龄等碳汇相关信息。在总体规划阶段,探索通过用地建设适宜性、现状微气候适宜性等多因子权重评价体系研究场地全生命周期的碳汇碳排规划策略,通过场地结构的风碳环境模拟评估比较不同场地规划模式下的通碳导碳效能。在场地细化设计阶段,探索通过CFD流体模拟比较不同群落结构及地形形式下的捕碳能力与减温增湿效应等(表2)。

表2 课程技术手段应用示例表

3.3 研——团队组织灵活性

创新组织方式提升“团队组织灵活性”,以课程实践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团队合作共研,让学生认识综合素质和多学科交融的重要性。“风景园林设计1”的课程实践把握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特点,组建更具灵活性、交融性的课程教学团队,以任课教师为负责协调,在课程阶段关键节点组织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壤学、社会学、管理学、生物学、环境心理学等跨学科专业的高校教授、在读硕博和企事业单位设计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通过论坛讲座和阶段性评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综合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北京二道绿隔地区绿色空间研究性规划设计的课程实践中,为了明确规划目标与介绍相关前沿研究技术,让同学们掌握不同类型绿色空间碳汇能力的测算与评估方法,课程开展了3次论坛讲座。邀请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师对北京二道绿隔地区建设现状与进展展开介绍,搭建课程背景;邀请北京市林业碳汇与国际合作事务中心高工张峰讲解目前城市碳汇测算发展现状;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植物学副教授常青讲解通过种植设计促进城市绿地植物的可持续碳汇技术手段。

3.4 用——教学实践创新性

建新合作平台注重“教学实践创新性”,以课程实践促进校、企、地协同发展,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能力。“风景园林设计1”的课程实践构建“校-企-地”协同的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中除教师团队对学生设计成果进行相关指导与点评外,同时引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等政府主管部门、笛东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等一线企业,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真实项目相融合,转变传统纸上谈兵的理论研究为真实场景下的实战演练,课程考核同样模拟实际项目评审,在设计图纸、课程报告等硬性成果的基础上还注重方案汇报与评审。

例如“风景园林设计1”课程与笛东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长期“校-企”合作机制,自2015年起设立笛东设计奖“北林学生组”设计作品评审环节,通过高校理论研究与企业项目实践优势互补,引导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符合行业要求的高水平人才(图2)。

图2 笛东设计奖“北林学生组”设计作品现场评审(引自北林园林咨询公众号)

4 课程成效——产学研用多维反馈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成果

“产学研用多维融合”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以全方位的策略体系,切实回应国家战略与学科发展需要,产生出多维反馈的4项延伸成果:1)时效性课题研究指导汇编教材教辅;2)前沿性问题探索突破技术应用难题;3)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4)创新性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4.1 产——时效性课题研究指导汇编教材教辅

总结时效性课题研究相关经验,汇编形成课程实践指导书、学科前沿策略研究报告、竞赛作品集等多种类型的教材、教辅用书,广泛推行于全国农林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且获得良好口碑。教材教辅用书不仅为全国95%的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相关课程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同时也成为行业从业者进行国家建设项目决策的重要参考。

4.2 学——前沿性问题探索突破技术应用难题

在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突破多项新型技术应用难题,形成利用ArcGIS Pro地理信息系统和ENVI遥感识别技术精准提取现状植被数量、树龄等碳汇相关信息的技术方法,运用植物异速生长方程评估现状植被生长趋势的技术方法,利用GIS阻力面模型指导碳排量最小园路选线的技术方法,利用Phoenix风碳环境模拟软件评估设计地形的风环境和碳环境变化的技术方法等。

4.3 研——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多学科交融团队的合作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能够在全球性生态问题、健康人居环境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展开前沿理论探索,并以专业知识解决相关学科疑难问题。学生课程成果得到很好的转换,形成具有行业推动能力与理论探索意义的多篇高水平论文,且在相关国际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图3、4)。

图3 2017—2018年园设课程成果[21][作品获奖:韧性通风廊道,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IFLA AAPME), 规划设计与分析类,卓越奖,2018]

4.4 用——创新性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校-企-地”协同的课程教学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能力,学生普遍反馈,经过课程实践训练后,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得到了显著加强,同时对行业发展、就业情况、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5 结语

新时代国家战略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科内涵更加广泛,作为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也势必需要与时代发展俱进,坚持依托国家战略、前沿热点、学科交融、重大项目,进行“产学研用多维融合”的教学实践探索。

本文以“风景园林设计1”为例,从课程选题时效性、前沿技术应用性、团队组织灵活性、教学实践创新性4个方面,对“产学研用多维融合”趋势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探索过程中亦发现一些问题与不足值得进一步探讨,例如,如何有效衔接不同年级间的设计课程形成整体性体系,如何科学安排课程实践的时间与新时代发展协同,如何建立更加综合的课程考核方法等,成为今后本文课程实践需要继续改进、完善的方向。

图4 2017—2018年园设课程成果[22][作品获奖:重塑第一绿带,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IFLA AAPME), 规划设计与分析类,荣誉奖,2018]

注:本课程获得2021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林业大学思政示范团队、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

猜你喜欢
产学研风景园林战略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