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乳鱼亭尺寸框格分析的苏州艺圃植物造景理法演变

2023-01-17 08:56云嘉燕陈徵羽
中国园林 2022年12期
关键词:假山植物

云嘉燕 陈徵羽

世界文化遗产艺圃现存研究类型有测绘、遗产修复、平面复原、空间分析。测绘类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刘敦桢主导的艺圃实测工作[1]71;1957年陈从周调查苏州旧住宅,测绘了当时作为昆剧团的艺圃[2]190-191;2011年林源测绘了修复后的艺圃[3]。遗产修复类有陆宏仁详述了1982—1984年艺圃的修复工程[4]。平面复原类有林源以文献法、图像法、实地勘察法推测出历代艺圃平面[5-6]。空间分析类分为定量与定性,定量以空间句法解析艺圃空间可达性、可视性[7],定性基于艺圃空间活动[8]及记忆[9]脉络阐释其空间意涵。

上述研究基于建筑学、艺术史学视角对艺圃的建筑规格、池亭位置、山石形貌、空间形态均有详析,但未能深入阐释艺圃历代植物造景理法演变。本文以景观设计学视角切入艺圃植物造景研究,以晚明留存至今未变过尺寸的乳鱼亭为基准制作其进深面阔框格(3.98m×3.98m)[4]来分析园内植物与建筑、山石、水体相配成景的理法,揭示隐藏在明清艺圃植景理法中的数据比值及其至当代发生的改变,为艺圃遗产保护及植景维护管理提供参考数据,也为传统造园理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活化提供有章法可循的操作手段。

1 晚明至当代艺圃植物配置

1.1 晚明植物配置

艺圃初为袁祖庚醉颖堂,园内“有池台花竹之胜,颜其楣曰城市山林”[3]161。万历年间(1572—1620)文震孟购得此园,更名药圃,其中“垂杨修竹,方塘崇阜,为阊门内胜地”[3]166,《文氏族谱》载“药圃中有生云墅、世纶堂,堂前广庭,庭前大池五亩许。池南垒石为五老峰,高二丈。池中有六角亭,名浴碧。堂之右为青瑶屿,亭植五柳,大可数围。尚有猛省斋、石经堂、凝远斋、岩扉”[10],可知临池沿亭植五柳,丛植修竹。

1.2 清初植物配置

药圃毁于明清战乱,清初姜埰购得并修缮之,更名艺圃。据王翚《艺圃图》,一条窄巷连接起门屋与主厅,巷道两边列植梧桐数十株。爱莲窝北端面向种满竹的中庭,南端伸入水中。乳鱼亭周围植莲①,亭四周种植枝干斜向水面的小乔木。念祖堂东侧延种梧桐,西侧植体现六松轩名之意的松与芭蕉,红鹅馆水边植莎草、荇菜等水生植物②。在假山临水处的石隙间,植有树形低矮的枫、柏、柳等和草本地被。假山上植有枣、朴、榆等高大乔木,并配有灌木和草本。垂云峰上植有藤本植物和苔藓。响月廊东临池处植竹和观花小乔木,并立有一高大石峰,廊西广种竹。浴鸥池边配以花柳莲苇,池边思嗜轩旁植数棵枣树(图1)。

图1 清初艺圃植物配置示意图(作者改绘自林源绘制的平面图)

1.3 近代植物配置

晚清艺圃更名七襄公所,在原有植景格局的基础上新添了植物。全园面积再次缩小,门屋通往建筑的巷道更狭窄,原有梧桐已不存。据刘敦桢测绘图[1]437,六松轩、爱莲窝周边植物被去除。水榭与博雅堂之间的庭园添假山与芭蕉,旸谷书堂与东莱草堂西侧小院植芭蕉。园西南重新以墙分出一块梯形浴鸥小院,植有乔木榆、柿、漆柿,临水、临墙植藤本及草本。院中由香草居、鹤柴、南斋围合的庭中植柏、玉兰、山茶。大假山临水侧植松柏类、梧桐、皂荚等,近园墙区植朴树、槐树等高大乔木(图2)。

图2 近代艺圃植物配置图(作者改绘自刘敦桢测绘图)

1.4 2020年植物配置

据2020年实地调研艺圃植物配置(图3),发现在艺圃空间格局较近代没有较大改变的情况下,植物配置呈逐渐丰富趋势。入园窄巷增植紫薇、凌霄。世纶堂庭中增添黑松盆栽,东莱草堂庭内对植2棵白玉兰、对置两方苏铁盆栽,馎饦斋小庭植竹、芭蕉、蜡梅,置苏铁盆景。博雅堂庭内植罗汉松,小假山石上植薜荔,堂前东西对列黑松、棕竹盆栽。较近代响月廊临池侧只植枇杷、桂、石榴,现今在廊西侧植竹,东侧临池处保留桂,增植含笑、白梅、迎春、黑松、紫薇、红枫。爱莲窝南侧植白玉兰、黄杨、银杏、海棠,西侧沿池植石榴、红枫。乳鱼亭北侧植垂柳、红梅。思嗜轩北侧植竹、枣,南侧植桂、紫荆、竹。假山临水处植马褂木、络石、红枫、南天竹、红梅,山腰处植桂花、朴树、紫荆、蜡梅、黑松、紫藤,山顶处植朴树、竹、枳椇、黄杨、月桂、榔榆、青枫、国槐等。浴鸥小院中植红枫、榔榆、黑松、柿树、蜡梅、桂花、迎春,由香草居、鹤柴、南斋围合的小庭中植白皮松。

图3 2020年艺圃植物配置图(平面图根据林源测绘图改绘,植物配置根据2020年7月25日及12月4—12日实地考察、经2021年12月12日实地核实绘制)

2 艺圃植物造景理法演变

2.1 乳鱼亭区域

清初乳鱼亭东西两侧植小乔木。亭面阔进深皆为3 980mm[4],据《艺圃后记》方池为2亩(约1 333m2)[3]162,推断池东西横宽约36m。基于乳鱼亭所在位置,发现亭距东侧园墙相当于1个乳鱼亭面阔尺寸,亭距西侧池岸约7.5个乳鱼亭面阔尺寸。乳鱼亭空间与其东边界至园墙组成的空间间距比值1:1,此比例下亭内向东的视线被园墙限制,空间易出现局促感。清初艺圃在亭东侧植小乔木遮挡园墙,营造出一种树外非墙而仍是树的幽深感。乳鱼亭进深与其西边界至池西岸间距比值1:7.5,此比例下亭中直望池面易有空旷感。清初艺圃在亭西临池处种植花木丰富空间层次,亦阻挡由西池岸直逼乳鱼亭的视线,确保乳鱼亭在四面皆暴露于观者视线的情况下仍能经营“幽趣”③。乳鱼亭所在位置至近代一直未变,爱莲窝处虽改为水榭,但其临池位置无大改动[4],通过丈量刘敦桢测绘图发现,清初乳鱼亭与亭北侧至爱莲窝的空间间距比约为1:5(图4),亭面向爱莲窝处未植花木,与爱莲窝构成通畅相对视域,形成对景关系[5],说明1:5间距比可以构成良好视域,无须在两景之间添花木。

近代池水面积再次缩小,乳鱼亭近旁并无特别植物造景,但与亭相隔不远处有几处颇具深意的植景配置。乳鱼亭正西侧与池西岸假山石组形成对景关系,且亭进深与亭西侧至石组的间距比值亦为1:5,该对景视域中未植花木。亭正北面直视水榭立面,虽亭与亭北侧至水榭立面空间的比值也为1:5,但由于并无空间要素可与亭构成良好对景,所以在与乳鱼亭空间距比值约为1:2.5的池岸处植一株石榴,丰富了由亭北望水榭时的单调景致,为亭中游观者提供可观植景。石榴正对的池西岸植有一棵枇杷,此处两岸的间距约为7.5个乳鱼亭面阔,是整个池面最宽处。在池两端各植花木形成了对景,装饰了空阔的池面视域。近代与清初相比,虽然乳鱼亭所临池水面积改变,但植景理法均承同一脉络,皆以乳鱼亭为基准。当园中景物与亭的空间距比为1:5时,无须栽植花木即可构成良好的对景视域;如建筑或假山作为对景的观赏度不高,在与亭之间距离为亭进深的2.5倍处栽植花木,可以舒缓不佳视域;当对景景物与亭的空间距比达1:7.5时,会产生空旷的平直视域,因此小乔木的种植成为缓和2个空间关系的方法。

当代乳鱼亭所临池水面积较近代有所缩减,但水池最宽处依然在近代种植石榴与枇杷的岸线之间,东岸的石榴仍在,其南侧增植1棵红枫,西岸近代的枇杷更换为小冠幅黑松,其旁亦增植红枫1棵。可知虽植物数量与品种有所改变,但由清初延续至近代的植景理法在当代艺圃遗产中得以保存。发生变化的是与乳鱼亭西侧构成对景的临水山石景,近代该景与乳鱼亭的空间距比为1:5,现为1:4(图4)。观山石周边植景变化,发现近代此处为长势较高的女贞、桂、石榴,因其枝干高举,露出下方后侧浴鸥庭院的小小月洞门(图5),宽大的树冠掩映园墙,营造仿若林间桃源之感。现今山石上垂络石,石边栽植1棵小桂花,1块立石与浴鸥庭院墙间夹种1棵小朴树。可知近代位于墙前假山石空间内的植物现今后移至墙边,而植物栽植的位置恰好与乳鱼亭的空间距比为1:5(图4),与亭形成对景关系。虽然当代池与石发生略微改变,点景植物栽植位置仍与近代一致。

图4 以乳鱼亭为中心的框格分析图(近代平面图为刘敦桢绘,当代平面图为林源绘)

图5 近代刘敦桢摄及当代与刘敦桢相似角度摄浴鸥庭院前植景

2.2 响月廊区域

响月廊不同于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曲廊,为直廊。清初廊东西两侧片植竹,形成狭长幽邃空间,该造景形式多见于明清江南园林中。至近代,廊长度约为6个乳鱼亭面阔(图4)。廊面向园林区的入口位于乳鱼亭正对的池西南角,与建筑区域相接的入口位于水榭西南角。廊西侧改为墙,东侧沿池岸植枇杷,东南侧植石榴、桂、女贞。廊的1/2节点处,植1株枇杷,与池东岸石榴相对成景。廊南段入口处的假山石组与乳鱼亭相距5个亭面阔,与亭形成对景。石组边所植女贞树形高大、桂花枝叶密实,起到遮蔽廊入口的作用,从视觉上延伸廊的长度,在狭小空间中营造了大空间尺度感的观景体验。廊的中心点恰巧与池对岸爱莲窝的南立面位于同一轴线上(图4),显示出此处起始为园承接宅的过渡区。廊与建筑区相接的北段未置花木,不受植物阻挡的廊立面与池东岸建筑立面相应,暗示园林区域的终了。

当代响月廊为艺圃重修时新建,位置虽较近代稍向北偏移,但其长度依旧维持在约6个乳鱼亭面阔。与近代不同的是,廊西侧添置了一个狭长空间植竹,且廊东侧的植景技法也发生了些微改变。近代栽植点位皆与乳鱼亭面阔尺寸成比例关系,形成的对景关系也十分明显。当代响月廊东侧的植栽以中段用以观景的半亭作为分隔,可以分为南北两段,北半段临近建筑区,自北端起列植含笑、红枫、紫薇、黑松,使廊掩映花木间;南半段的廊入口处植1株白梅、1株含笑、1株桂花、1丛迎春,枝叶繁密,将廊完全遮掩住。总体上看,廊南段密实植景衔接起由园林区延伸入廊的山林氛围,北段疏密有致的植栽显露出廊的存在,但也模糊了艺圃空间特有的植物构景尺度,弱化了此处近代种植设计所具有的,示意空间特征从园转向宅的功能。

2.3 假山区域

晚明园中有假山五老峰,山南侧近边界处片植林木形成山石屏障,营造假山仿佛嵌于林中之境。清初艺圃中设有假山和垂云峰,绘制《艺圃图》的视点便位于假山顶端的朝爽台,但因画中没有记录假山植景的具体设计细节,所以无法作详细论述。到了近代,按刘敦桢所制平面,假山与其正北方水榭互为对景。据刘敦桢绘假山剖面图测得,近代假山高约4m,其上六角亭高近4m,将乳鱼亭进深面阔3.98m×3.98m框格按比例附于剖面图上可以完好地概括出山与亭的高度(图6),基于该框格发现假山植物配置具有一定规律性。植高大乔灌木的位置可以分为山脚临池处与山顶处2类,植于山脚的树高大,多维持在约1.5或2个乳鱼亭面阔尺寸;植于近山顶或直接植于山顶的乔木树高维持在约2或2.5个乳鱼亭面阔尺寸,仅1棵植于山脚边浴鸥小院入口处的女贞树高介于3~3.5个乳鱼亭面阔尺寸之间,与近山顶处所植高约2.5个乳鱼亭面阔尺寸的皂荚相互构成假山至高处轮廓线。低矮灌木、地被多植于山腰处,亦有少量地被植于山脚或山顶,起到修饰山石嶙峋部位的作用。由此可将近代艺圃假山分为4个层次,平均每层次的高度都约为1个乳鱼亭面阔尺寸。第一层次为山石及地被灌木构景;第二层次由植于第一层次的树木树冠及山亭构景;第三层次由植于山顶或近山顶处树木树冠形成高郁闭度,在第二层次树冠的基础上再叠加一层大冠幅树荫,促使山林景境的生成;第四层次为少量较高乔木的树顶部分,构成起伏错落的林冠线,丰富山体正北方水榭处的观山视域。

当代经重修后的假山比近代高出约2.8m,相当于近代艺圃园墙的高度。因山体变高,山顶六角亭较近代也有所抬高,已不能完好地嵌入乳鱼亭进深面阔框格内。修园时为了使园林与周边民居有所分离,园墙也被加高[4],即现今假山、山亭、园墙高度已打破近代的尺度格局。再观假山植物,第一层次假山石间植有地被与小灌木,与近代相似;第二层次是山亭与假山顶部,为低矮灌木丛及1棵夹生于浴鸥庭院墙与山石间的朴树树冠;第三层次为园墙、山亭顶部及几棵植于山腰处的树木树冠,树冠高于园墙,恰显露出园墙高耸(图7)。与同样存在树木-园墙关系的近代第二层次相比,并未形成树冠遮挡园墙,从视觉上延伸假山体量的效果。第四层次为植于山顶处树木的树冠,构成了相对平整的林冠线(图6)。相较于近代有法可循、有具体数值关系支撑的植栽,现今假山部分的植物景观显得较零碎,虽依然维持在4个层次中,但第二、三层次的树冠分层不明显,可通过后期修剪加以完善。

图6 近代刘敦桢与当代林源测绘假山剖面比较④,每层次的高度均为3.98m

图7 近代刘敦桢摄园墙隐没于林冠中,当代与刘敦桢相似角度摄园墙显露于林冠

从当代以乳鱼亭为中心的平面框格图中可以发现,假山顶部的山亭脱离于框格外,未与乳鱼亭形成平面布局位置及距离上的相关关系(图4)。对比面阔、进深、高度可知山亭体量与乳鱼亭相近,亦可被框入3.98m×3.98m的方格内。将乳鱼亭尺寸框格以山亭为中心附上后(图8),可以得出山体与池廊区面积的比值,及亭与山体之间的布局关系。近代开始,山体西半部虽因浴鸥庭院墙有所分割,但浴鸥院墙内山体亦为假山的一部分,故将浴鸥院内延续的山体算入其中。近代山体区与池廊区占地面积相当,山体区平面布局较池廊区向东平行偏移约0.5个乳鱼亭面阔,山体南北剖面宽约6个乳鱼亭面阔,东西剖面宽约9个乳鱼亭面阔。由框格分析发现,山亭并非置于山体顶部正中央,亭距山体正北缘、正东缘、正南缘各约2.5个乳鱼亭面阔,距山体实际正西缘约5.5个乳鱼亭面阔,距浴鸥院墙约3.5个乳鱼亭面阔。即山亭布置于山体南北轴上的中心段,东西轴上靠东近1/3段处。

再通过框格图观山亭与植物间的理法关系。除却一般园林假山普遍存在的植景理法,如沿墙栽植高阔林木遮掩园墙延伸山意、环假山边缘种植树木连接山水空间等,山体上树木皆植于以乳鱼亭尺寸为基准的方格对角线上,且沿山体中心呈内圈、外圈状分布(图9)。山亭所在的山顶区林木稀疏,为亭中游赏者提供了较舒畅的山内视域,内圈林木环绕山顶区栽植,外圈林木沿山体边缘栽植。山体东南角及山体西侧缘浴鸥院墙处林木栽植密实,说明该区域山体含土量较高,可供植物生长。分析树木列植的45度对角线间距(图9),发现山体最东南部所植树木的边缘,恰好嵌入园墙周边框格对角线内,距东南部所植树木约一个框格处又为一列沿45度列植的树木,距该线约0.5个框格处又列植一排树木,以此构成山亭以东树木栽植格局。山亭以西距亭中心点2个框格处沿45度列植高阔树木,距此列树一个框格处又列植一排树,构成假山西部的栽植格局。

山体内圈除朴树、梧桐为落叶树外,白皮松、女贞、枇杷皆为常绿树,2棵朴树恰巧植于框格对角线上,1棵植于亭东南角,1棵植于距亭1个框格处的西北角,梧桐植于西北角朴树东侧,且梧桐与朴树所植处恰为山体正北面。夏天山亭被枝叶掩映;冬天朴树、梧桐显露枝干,而周边白皮松、女贞、枇杷维持青绿,于水榭处望山亭,仿若亭依旧立于青山中。外圈植物中仅位于山体东北角的柏树、西北角的罗汉松为常绿树,余下蜡梅、槐、榆、紫荆、柿皆为落叶树。柏与罗汉松恰位于山体北面的东西两角,意在模糊山体轮廓及边界,起到四季皆能延伸假山实际体量的作用,山体中部落叶树的选择也丰富了假山仿若真山的自然属性。

从2011年林源测绘图中发现,假山区与池廊区面积比值发生了变化。假山区东西宽度依然为9.5个乳鱼亭面阔,南北长度由近代6.5个面阔扩张至7个;池廊区南北长度由近代6个乳鱼亭面阔扩大至7个,东西宽度由近代9.5个乳鱼亭面阔缩小为9个(图8)。假山植物分布较近代发生些许改变,以45度框格对角线很难串联起植物,列植斜线的角度较近代变大,位于亭东部的植物似乎呈60度斜线分布,亭西部的植物约呈50度斜线分布,植物多集中于山体西南部,内圈与外圈植物分布不明显(图9)。2020年实地考察艺圃植物发现,与近代内外圈植物均衡分布的状况不同,现今内圈植物多于外圈,种植密集,山亭全然隐没于树间,内圈中近亭西侧原设石桌凳,今隐没于片植竹丛中。外圈植物分布细碎,勉可成圈,且植物列植斜线多已偏离45度框格对角线(图9)。

图8 以山亭为中心的框格分析图(近代平面图为刘敦桢绘,当代平面图为林源绘)

图9 假山植栽理法分析图

目前内圈植物中仍为近代留下的有白皮松和朴树,其他植物皆改为蜡梅2株、桂2株、青枫2株、月桂1株、竹2丛。相较近代,内圈植物的数量增多,使从亭中向外观山景视域变得闭塞,且仅能通过有限山道望见山亭,无法同近代一般环顾山亭西侧之景。外圈植物除浴鸥庭院墙边榆树、柿树未变,余下植物皆被替换,现有桂花8株、青枫3株、黑松2株、蜡梅2株、紫荆1株、黄杨1株、月桂1株、国槐1株、枳椇1株、竹1丛,植物数量较近代激增,说明修复后的山体含土量较近代增多,植物种植尺度已与近代植景理法大不相同。

2.4 浴鸥小院区域

浴鸥庭院被高墙分隔而出,院中假山西侧余脉与池水的水尾相互嵌合,山水配置均衡,形成了人工院墙限定出的非规则形态庭院。因浴鸥庭院不规则的形状,不能完全被纳入乳鱼亭尺寸框格内。若将框格按照浴鸥庭院平面的倾斜度旋转,虽能框其全局,但并未发现院落布局与框格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可知浴鸥庭院无法使用乳鱼亭尺寸框格来明细其植物配置的数值比例,但通过比较近代至当代院内植物配置位置,可获悉其理法(图10)。近代庭内四角皆植树,小院西北角近建筑院落入口处植香橼,庭院东北角亦植树1棵。临近山门处的东侧院墙边植榆树1株,院东南角有柿树1株,西南角漆柿1株,构成院落四角皆植较高树木的配置形式。植于假山余脉上的榆、柿、漆柿皆为能体现四季更迭的落叶树,植于建筑边缘的香橼为常绿树,可修饰四时不变的单一建筑立面。浴鸥院东墙山门处的榆树,与其西面建筑内庭中的柏树隔月洞门(即“芹庐”门)相望,形成园林区落叶树榆与建筑区内四季常青的柏互为对景的关系。建筑内庭四角皆配花木,东侧庭入口两边对植常绿山茶2株,四季皆能装点入口;西南角植落叶树紫玉兰,略微体现建筑内庭四季演替的自然性。说明清代匠师应对不规则形态院落的植物配置,多采用规则的植物造景形式,以此平衡院落的不规则感。

图10 浴鸥院落植栽理法分析图

至2011年,由林源测绘图发现近代院中四角植树、庭院与建筑内庭互为对景植树的形式维持依旧,不同的是于“芹庐”月洞门外增植1棵树,形成洞门内与外的近距离对景。在2020年植物实测中,四角植树的近代植景理法得以传承。现今浴鸥院西北角植蜡梅,西南角植柿,并于柿树两侧增植2株桂花;东南角在柿树南北两侧增植蜡梅与黑松,东北侧植迎春。植于假山余脉上的除黑松、桂花外皆为落叶树,基本延续近代理法。建筑内庭亦四角植书带草、南天竹,庭中央植常绿白皮松,延续了近代植景理法。新植于建筑内庭洞门外的红枫丰富了由院东侧墙望向洞门的视觉效果,也相对阻挡了由建筑内庭望向院落、及由浴鸥门外望向洞门的观景视域。

3 结论

通过考察晚明至当代艺圃植物配置发现,园中植物种类大多发生改变。以明末起未变尺寸的乳鱼亭为基准,制作其进深面阔3.98m×3.98m框格,附于近代及当代植物配置平面上,分析明末、清初、近代、当代植景理法演变,得到池亭廊区植景理法的分析结果。第一,清初至当代乳鱼亭区域植物种类虽改变,但栽植位置均以相同比例配置。与亭间距比达1:5时可构成良好对景视域,无需栽种植物增加层次;如所对之景可观赏性较低,则在距亭间距比1:2.5处配置花木提高赏景效果;与亭间距比达1:7.5会造成空阔视域,则沿亭栽植小乔木丰富空间层次。第二,近代至当代响月廊长度均约为6个亭面阔,廊的1/2节点处与其正对池水东岸间距为7.5个亭面阔,为池水最宽处,在此处池岸两端植对景花木;廊南段入口处植枝叶繁密的常青树,起到四季皆能掩映廊入口、延伸廊的视觉长度的作用;近代廊与建筑区相接段无植栽,作为园的尾声和园-宅之间的过渡,当代该段列植花木,模糊了该段廊的过渡功能。

以乳鱼亭为中心的框格能解析出乳鱼亭、水池、响月廊区域植景理法,但无法明晰假山区植栽的配比数值。尝试在垂直空间上将3.98m×3.98m框格附于假山立面,在平面空间上以山亭为中心将框格附于平面图,得到假山区域的植景理法。第一,3.98m×3.98m框格不仅适用于平面分析,也能完好诠释出假山植景的垂直理法。艺圃假山中,高大树木种于山脚或山顶,低矮灌木植于山腰。山脚植树高约1.5~2个亭面阔,山顶植树高约2~2.5个亭面阔。近代假山立面可分为以3.98m间隔的4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山体区,以低矮灌木成景;第二层次包含植于第一层次的乔木树冠及山亭;第三层次在第二层次大乔木树冠的基础上,叠加了植于山顶的乔木的树冠,起到遮挡园墙、延伸山意、营造山林真境的作用;第四层次为少数大乔木树冠,构成错落的林冠线。当代假山植景基本延续近代的4个层次,但二、三层次树冠分层感不强,可修剪完善。第二,3.98m×3.98m框格以山亭为中心附上平面后,发现近代山体植物皆沿框格对角线呈列植状,沿山体呈内外圈分布。山亭周边山顶区植栽稀疏;环山顶为内圈,山亭近旁植常绿树,四季皆能成为亭的背景,周边配落叶树;环山脚为外圈,多植落叶树彰显假山的自然性。当代较近代内外圈植物分布不明显,栽植位置多偏离框格对角线,已脱离近代植景理法。

乳鱼亭尺寸3.98m×3.98m框格虽能明晰亭、池、廊、假山区植景理法,但却无法用于分析浴鸥小院植栽配置规律。通过观察浴鸥院落植栽位置,发现呈不规则形状的小院从近代至当代皆采用四角栽植花木、庭中央植点景树的规则造景形式,以此平衡院落的不规则感。

古典园林遗产中植物的生老病枯无法避免。晚明至当代艺圃植物品种一直在更新,但延续于其中的传统植栽理法在不断变化的植景中依稀留存。启示着当代对园林遗产中植景的保护,似乎不能仅关注植物的原真性或如何维持其原有形态,更需要从根本上透析隐含在古典园林中的植景理法的密匙,这一密匙也是能够确保植物虽有改变但传统植景理法得以传承的关键。本文以乳鱼亭尺寸为基准进行框格分析,揭示出艺圃植景理法的数据比值,反证了明清造园匠师配置植物时确实会基于某一景观要素的尺寸进行配比的做法。这一发现能够为后续依次解开其他古典园林植景理法的内蕴提供思路。研究中获得的艺圃传统植栽数值配比也能运用于当代景观设计中,活化中国传统植景理法,使其得以传承延续。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致谢:本文为笔者在2020年12月参加亚太地区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高级人才研修班·暨长三角地区古典园林人才研修班的作业,后经一年反复修改斟酌终成稿。感谢梅虹老师为我们讲解艺圃遗产修复,并耐心解惑植物栽植问题;感谢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辛建攀老师及艺圃管理工作人员帮助答疑植物品种问题。

注释:

① 汪琬《姜子学在所居即文文肃公药圃也,感赋二首》记“依旧烟波好,年年艳渚莲”[3]163。

② 汪琬《艺圃十首其二·红鹅馆》记“暖藉莎草眠,群穿莕花戏”[3]163。

③ 汪琬《艺圃十首其二·乳鱼亭》记“碧流滟方塘,俯槛得幽趣”[3]163。

④ 刘敦桢绘制的剖面图原先无乳鱼亭,但为了与当代林源所绘上有乳鱼亭的剖面图对比分析,将刘敦桢测绘的单独乳鱼亭按比例附于其绘制的剖面图上,最终形成本文中使用的近代假山剖面图。

猜你喜欢
假山植物
游戏的假山——保利WeDo艺术教育机构
简述假山在园林中的功能及应用
植物的防身术
把植物做成药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