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古文献的抗疫思维、诊疗与指导价值*

2023-01-18 01:56王金环何丹迪
甘肃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温病传染性疫病

王金环,何丹迪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其强传染性和隐匿性使得感染迅速蔓延[1]。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处理。其易流行性、易传染性、病情严重、病死率高以及感染患者症状大多相似的特点,符合中医对于“疫病”的初步诊断。中医学“疫病”[2]的概念可以基本定义为:具有传染性、流行性、明确的致病因素(戾气、疫气、疠气、时气等)以及杀伤力强四大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气候、运气、地域 等)影响的一类疾病。

有关文字记载,我国对于瘟疫的认知,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随后周代《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左传》、《山海经》己有疫、风、疡、疽、疥等具有传染性疾病的名称记载。早在公元前674年已记载流行性的疫病——霍乱病[3]。而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4],可了解到从西汉至清末时期,发生了至少321次大型的瘟疫。而且笔者将“疫”作为关键词通过第5版“中华医典”系统进行检索,总共呈现出16 854条记录,其中涉及医经、本草、方书、针灸、验案等中医各个方面。

我国中医药在疫病的认识、防控、诊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应对条件。笔者将试从中医古文献中分析整合中医抗疫的认知与临床应用。

1 古文献之中医抗疫

1.1 中医疫病的最初认知

关于现代的传染性疾病,中医体系内存在“疫”、“疠”、“瘟”、“瘴”的说法,胡安顺[5]认为以上四种说法均有传染病的意思,其中“疫”侧重于传染,“疠”侧重于病情危害性,“瘟”侧重于时间和气温温度变化,即发病急,患者普遍存在热病的特点,“瘴”侧重于地域和传染特点。赖文[6]结合古文献分析,提示古代“瘟”“疫”“瘴”未必都是爆发流行的传染病,因此我们借鉴学习时需小心分辨。

现存最早记载瘟疫的中医学专著是《皇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后世以温病学说论治疾病(包括疫病)的伏邪理论埋下伏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论:“厉大至,民善暴死”,“历”通“疠”即“疫”之意。《素问遗篇·刺法论》载:“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该条文不仅提出“历”与木、火、土、金、水“五疫”,而且可知疫病存在死亡率高、病情危重、“皆相染易,病状相似”的特点。除此之外,“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已道出先辈对于疫病的预防意识。岐伯曰:“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天牝”即“鼻也,鼻受天之气,故曰天牝”,言说该疫毒多通过上呼吸道鼻吸入而相染易,提示该疫病的传播方式多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等传播媒介播散。随后,还记载了顺应五运之气所指导的固体之病机演变以及预防的三种方法,包括结合24节气予煎药液漱口、祛邪散毒之药煎汤三浴以泄其汗以及口服丸药;《灵枢》中记载针灸理论指导治疗伤寒时疫。《皇帝内经》约成书于西汉,此时对于疫病的系统认识已初具雏形。

1.2 中医疫病诊疗的发展与逐渐完备

(1)汉·《伤寒论》自序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蔡坤坐[7]研究认为张仲景所遭遇者正谓瘟疫,必是太阳寒水司天的疫病。伤寒中的所载之霍乱即在建宁纪元以来10余年间的寒霍乱。该书所论为广义的伤寒,是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传染病。赵阳等[8]认为,张仲景当时遇到的寒性疫病较多,且当时被误治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伤寒论》写作详于寒而略于温。该著作通过六经辨证不仅指导了寒疫的中医诊断治疗,还被后世医家诊疗外感、内伤杂病奉为圭臬。

(2)晋·葛洪之《肘后备急方》记载多个防治“疫”“瘴”之方药与方法,要求“举家服”;“若有黑雾郁勃及西南温风”,则“度瘴散”“候之”等。拓展了疫病的概念范围,“防”之意识深植医心。

(3)隋唐时期。隋·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将疫大致分为寒疫与温疫,提出“殃注”,曰:“人有染疫疠之气致死,其余殃不息,流注子孙亲族,得病证状,与死者相似,故名为殃注”,同时记载牲畜“又因疫病而死者,亦有毒”,提示摄入因疫而亡的动物亦可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进一步丰富对传染、流行性疾病的认识。

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引《小品》之言论,“时行温疫”不与伤寒通,但治与伤寒无异。该书还记载多种辟疫疗疠之法,包括①饮用药酒:谓“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②药物烧熏:“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太乙流金散)一刀圭,中庭烧之。温病人亦烧熏之。”③药浴之法:“凡时行疫疠,常以月望日,细锉东引桃枝,煮汤浴之”;④佩戴香囊:赤散“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⑤外治法:纳鼻,“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赤散)纳着鼻中”;涂抹身体与局部用药:谓“粉身”,“涂人中”;⑥口服丸药、散剂、汤药,亦可针灸治疗,还倡“吹注两鼻孔中”用散剂法;⑦“养性之术”,“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怀忿恨”,调情志,适纳运,如此而能正气存内,阴阳平和。天人相应,全面综合防治疫疠病邪。

(4)明清时期。随着疫论的逐渐完善与丰富,直到明末,此次大疫遵先古伤寒之法,“未尝见其不殆也”,吴有性遂跳脱寒疫框架,根据病情辨证自创新法,著作《温疫论》——瘟疫专著之一,①言“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认为该“异气”非“六淫之气”,无形而“不可察”,且“毒有优劣”,等同于后文之“杂气”,谓“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最终开创“疠气学说”。②其传播的方式是:“邪自口鼻而入”,“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③根据患者的症状,分析谓“邪在膜原”,即“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同时证明膜原为气血、药力难达之所[9],又因胃是十二经之海,故而存在传变各异,症状多端。④并将疫与疟疾相分辨:“疫邪与疟仿佛,但疟不传胃,惟疫乃传胃”。⑤该病病机可以概括为正邪搏交于膜原之处,邪盛或正虚而入里,邪弱或正强则出表。⑥其治疗方法宗为袪邪与扶正之间的平衡。通读其文,先生诊病尤重舌苔与脉象,以判断病势的演变,从而立法施治。温疫初起,先生用达原饮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急证用下法急攻;邪气复聚者,续下之;依据病程变化辨证,亦应用清法,消法,吐法,补法,和法。

戴天章通过辨气、色、舌、神、脉、病因、治法、传经综合分辨伤寒与“瘟疫”之区别,并从“湿温”论疫,言“则凡于头痛、发热诸表证,不得误用辛温发散,于诸里证,当清、当下者,亦不得迟回瞻顾矣”。

《疫疹一得》补充伴见皮肤斑疹的传染性疾病,并从疫疹之形与色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以指导治疗,谓“疫疹乃无形之毒,投以硝、黄之猛烈,必致内溃。予以石膏易去硝、黄,使热降清升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意也”,并创清瘟败毒饮,笔者通过“疫疹诸方”总结认为余师愚先生可能从“火热燥毒”立论疫疹之邪,治疗多用清法,对于疫疹瘥后诸症,余先生亦有总结归纳,可谓全面周到。

刘奎的代表作之一《松峰说疫》创三疫学说,即将疫分为三类[10]:一是瘟疫,“初不因感寒而得,疠气自口鼻入,始终一于为热”。二是寒疫,“不论春夏秋冬,天气忽热,众人毛窍方开,倏而暴寒,被冷气所逼……众人所病皆同,且间有冬月而发疹者,故亦得以称焉”。三是杂疫,“其症千奇百怪”。进而使得疫病具备了更加明确的分界,开解医疫之惑,从而指导各家诊疗。《四圣悬枢》为论述瘟、疫、痘、疹之专书,多有补充发挥。

清代时期,温病学说大放异彩,以叶桂的《温热论》为代表,该书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创建卫气营血辨证,明辨温病与伤寒之异,丰富发展温病诊法,亦论述妇人温病证特点。吴鞠通《温病条辨》概述分析了温病范围内的九种类别,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并且明确指出其中温疫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温病[11],并开创三焦辨证之先河。

2 中医药在国内新冠肺炎的防控应用

于2020年1月23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将“中医治疗”纳入诊疗行列。直到目前的第八版,中医的辨证逐渐完善,灵活应用多种辨证方法,丰富了本病的分期分型,更易于指导临床诊疗。白逸晨等[12]分析对比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家第三~七版诊疗方案的中医诊治差异,黄明等[13]就张伯礼院士在抗疫一线的中医诊疗思路与策略予阐释,李凯等[14]对于新冠肺炎的流行过程中不同病程、特殊患者群就相关中医药诊治思路与方法提出总结,供卫生医疗服务行业同行们思考学习与探讨。

3 中医药在海外新冠肺炎的防控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经方防治推荐方案(国际第1版)》于2020年6月30日发布,该方案通过群体性治疗方、个体化治疗方、心理干预方和预防方四个方面就经方防控新冠肺炎予以详细论述。

据海外中医师反馈,英国中医师学会学术团队、欧洲中医抗疫专家团队、新冠肺炎/流感交流群、全球中医抗疫群等专家们密切关注疫情、交流中医防疫治疫学术。

4 总结

祖国医学经历两千余年与疾病斗争的历史,最终沉淀积累下来,其医疗卫生指导意义不容小觑。对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统一评判标准是否恰当,传统医学如何抓紧机会实现中医药的伟大复兴,中医下一步又该如何应对,亟待医学继承者解决。

猜你喜欢
温病传染性疫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诚信危机具有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