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研究*

2023-01-18 18:02易志军张国礼
甘肃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产教校企

李 涛,易志军,尚 林,张国礼

(1.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酒泉 735000;2.甘肃省太阳能发电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 酒泉 735000)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继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建设之后高职教育改革的新导向,是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1]。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如何深化产学研融合,如何解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两项指标短板,是推进“双高计划”项目、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

1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的重要意义

1.1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所涌现的最新教育理论,都会跟随产业需求逐步深化[2]。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适应新经济新业态,就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服务供给,加快实施校企双方协同育人机制,发挥产教融合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促进就业中的助推作用[3]。因此,混合所有制办学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通过推动专业人才与企业需求、技术技能与岗位需求接轨,有利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是支撑产业转型和企业升级改造的必然要求。

1.2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产教融合主攻的方向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能。职业教育与产业密切关联,职业教育支撑产业、产业反哺职业教育,两者互融互促才是职业教育的主攻方向。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总结的经验来看,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TAFE)、德国双元制教学,两者都具有相似的特点。在微观层面上,就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紧密合作;而宏观层面上,就是产业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3]。产教深度融合不仅可以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出,还能使校企合作育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释放经济动能。因此,产教融合源于校企合作,而又高于传统意义上校企合作,这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1.3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专业创新发展的动力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因为产业发展是专业建设的依据,产教融合是专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两者紧密衔接、共生共长。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布局应动态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前瞻性、适应性、持续性,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建设新兴专业集群,增强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职业能力需求变化为核心,引入企业行业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纳入课程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专业建设内涵[4]。高职院校只有与行业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专业建设持续创新发展,才能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形成组团发展的专业格局。

1.4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最大优势主要体现在校企协同育人上,量身定制了职业发展菜单。混合所有制既保障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又为人才培养注入了资金、设备、技术等资源,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协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技术传授转向综合技能培育,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积极融入现代产业理念,加快培养服务技能型社会的劳动大军,以此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职业理念下,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岗位适应力的最佳体现,企业与学校同培共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得到更大地提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2 混合所有制校企合作的建设内容

2.1 建立混合所有制管理体制

校企双方以股份制等形式成立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或者建立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在人才共育过程中开展技术合作、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学校以土地、场地、人力等资源提供支持,企业注入资本、设备、技术,双方签订协议确定资本所有权,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5-7]。学校和企业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合作共建专业发展规划,共同行使决策与管理职能。混合所有制学院或基地负责人及管理团队由理事会聘任,可以采取企业化运营,经济独立核算,形成完整的校企共建共享机制。

2.2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校企协同培养体现在基础理论学习以学校为主、实践教学以企业为主,即学训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开发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等教学资源[6-7]。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分阶段实施模块化教学,着力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水平。校企协同育人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拓展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形成要素汇集动能、人才支撑产业、产业带动经济的良性循环,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方案[8];二是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把生产线建在教学实训场地上,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去掌握生产技能,进一步提高教学实践水平[9];三是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建立师资队伍双向流动机制,即教师入企、工程师入校,校企人员互为补充,理论技术融合贯通,逐步破解职业教育与企业效益共生共长的限制因素,使得教师、企业师傅身份互认、职业角色转换融通[10];四是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校企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双方专家合作开发工作式手册、活页式教材,深化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推动“学中做,做中学,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掌握学习技能的兴趣,促进学生成人成长的情感认同[11];五是建立创新合作平台。以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实践流动站,建立产品工艺技术研发中心以及学生创新创业、企业职工培训、职业资格认定等机构,组织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2.3 校企共同开展精准化的社会服务

企业具备产业技术领先优势,学校拥有充足的教育培训资源,以实训基地或者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为载体,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调动各方资源为区域用户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开展人员培训、技术咨询、方案设计、运维外包、课题攻关等系列服务项目,盘活市场内供求要素,激发服务业市场的生机活力。校企通过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可以使企业阔步走在技术迭代更新的前沿,为经济社会带来更大的附加效应。

3 当前产教融合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3.1 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教育内涵理解不深,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职业教育参照普通教育的办学现象比较普遍,对接产业实施个性化、定制化培养的理念尚未形成。再者对产教深度融合内涵属性等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比较欠缺,人才培养沿用传统思维,未能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处理新问题、新矛盾。前期开展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对产教融合模式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前店后厂”“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不够彻底,相关成果没有从理论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拓展、延伸,职业岗位化、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精准化的思想更新缓慢。要构建系统完善的职业发展模式,就要深刻把握理论研究、政策指导和实践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教育理论创新上获得更大突破。

(2)对接产业转型速度缓慢,专业内涵建设有待加快。人才培养定位要立足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目前,西部高职院校尚未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调研分析机制,专业发展与产业需求不够紧密,造成企业亟需的人才培养供给不足,传统专业培养规模过剩,专业发展不能形成规模化集群效应,缺乏整体谋划布局。专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前瞻性不足,部分专业趋同现象比较严重,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比如农业、化工类等传统专业改造提升不够,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还不能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12]。

(3)合作机制改革不深入,产教融合关系有待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化离不开地方政策的支持,政校企行协同发力不足,根源上需要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的不断创新[13]。高职院校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就要提高企业参与度,博取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让企业的需求在校企合作中得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应嵌入企业用人理念,集中克服“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人才培养中连贯性不够、技能提升不明显等问题,着力化解校企共建共享、人才共培共育利益不均衡,合作关系不牢固、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4)专业建设积淀不深,质量管控有待完善。部分职业院校对新专业申报论证不充分,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课程体系构建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校内实践教学开设的实训项目传统陈旧,达不到岗位一线技术技能所需。院系专业建设规划没有融入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岗课赛证融通促进专业发展显得比较薄弱。同时,建设经费投入呈现撒胡椒面,使用效率偏低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教育改革评价对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尚未作出清晰的界定,质量指标量化不足。此外,教学质量管控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发挥真正效能,运用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强化绩效考核的力度还不够,难以体现教学整改的最终成效,特别是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量化评价在质量管控中往往被忽视,缺乏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和反馈[14]。

(5)校企合作浮于表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不足。西部高职教育受限于地方经济,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少,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仅限于传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模式。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契合点挖掘不够,企业生产过程、岗位技能标准未能深入学校、课堂,校企双方互动频次较少。特别是教师缺乏接受企业一线的先进技术、岗位知识,能力训练的目标不够精准,不能有效支撑课堂教学改革。当前,产教融合正大力倡导校企共建专业、合作开发课程、研制教学标准,但受限于理念、机制、环境等因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不足、教学模式与生产场景融合不足、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融合不足,企业优质资源未能充分引进课堂,教学改革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尚有差距,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初衷难以实现。

(6)双师素质质量不高,创新活力有待加强。西部高职院校教师企业锻炼成本较大,没有足够数量企业就近锻炼提升。特别是新进教师缺乏企业生产一线的经验,技术技能掌握不全面,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部分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向不够明确,致使教师专业发展跟不上企业行业技术革新,企业实践锻炼与跟岗培训效果离预期目标尚有差距。同时,部分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程度不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还处于起步阶段;另外,部分考核激励机制执行不够到位,导致了教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偏弱。

(7)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学运行保障不足。西部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办学相比东部院校差距很大。数字化校园建设经费有限,一些现代信息化教学设备明显不足。学校运用大数据思维管理教学的模式还没有形成,信息化建设仅能满足常规教学,新时代教学管理、教学监控、教学反馈等平台建设滞后,校内教学信息与数据共享难以实现。职业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开发数量不足,课堂信息化教学成效不够明显。同时,校内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数量、规模较小,企业真实场景的实训设备引入更是难上加难。此外,高水平专业群所拥有的稳定合作企业数量偏少,顶岗实习学生较为分散、系统化跟岗实训渠道太少,企业师傅与学校实训指导教师互动频次不高,轮岗交流、互学互鉴有待进一步完善[15]。

3.2 产教融合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深刻把握政策内涵,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也是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借助职业教育改革的东风,高职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体制机制,建强师资队伍,夯实产教融合平台,加快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接轨,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积极服务产业发展,加快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强、院校强,专业办在产业上才能体现出职业院校的优势特色。西部高职院校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提升人才质量上下功夫,着力增强学校发展的活力与后劲。特别是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密切联系企业,校企深度接轨、集聚优势资源,提升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匹配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动态调整专业建设,积极引入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构建品牌特色专业,为企业精准培养专业化人才,这样才能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6]。具体说一是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办学,推动构建多元办学格局。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落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两大法定职责,广泛开展企业职工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二是通过整合校企双方实训设备资源,加快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可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共同建立,定位上应兼具教学和生产的功能,主要满足在校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社会技能培训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在真实企业化的工作氛围和职业化的工作环境下,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掌握未来真实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17];三是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引入企业开展课程项目以及本土化、特色化教材开发,共建“核心素养+培训模块+岗位技能”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双主体、多维度、1+X证书”的多元化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标准体系[18];四是成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事会。在理事会指导下统筹、协调专业群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资源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汇聚行业企业专家、科研骨干等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工作站,共同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产业技术应用性研究,将生产、教学、科研、应用有机结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技术更新同步。学校引入企业技能大师,建立结构化创新团队,实现大师工作室建设带动教学课堂,发挥企业大师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的纽带作用;五是发挥职教集团功能。依托区域职教集团,联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等,成立产教融合育人联盟,找准利益共同点、明确权利和义务,推进联盟成员单位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训实习、资源共享、专业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

(3)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激发校企合作办学活力。联合区域、行业内具备教育实力和条件基础的规上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实施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办学。从合作共建特色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到产业学院,赋予学校利用自身办学资本遴选合作企业的自主权,支持学校自主决策提供校舍、场地、设施、师资、非财政资金等合作办学资源的意见。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双主体”协同育人,校企利益共享,学生、学校、企业等多方共赢以此支撑校企合作长效发展。完善“双主体”办学体制机制,继续深化“五个对接”,把产业融合实践平台建成高水平专业群的标杆,形成“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高技能行业人才。

(4)强化专业质量管控,完善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制定指标量化考核办法,运用中期验收平台的指标体系,完善院系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建立社会服务、行业评价、学校治理、师生满意度调查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综合运用评价反馈意见,倒逼专业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19]。坚持以多元改进、自我完善为目标,建立健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聚焦人才核心素质能力培养、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规范与管理、校企合作等内容,形成人才状态培养数据分析报告,为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延伸产教融合链条。用好产教融合财税用地、金融支持、职业教育拨款机制等配套政策,持续不断优化内部治理。探索建立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学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锻炼,吸引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院校担任专职、兼职教师,促进校企人才双向交流。建立区域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校企各类需求精准对接。围绕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企业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协同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一体化示范园区。拓宽投融资渠道,引企入校、利益共享,完善治理结构,合作开发教学资源,融合资本、人力、技术、文化,发展“园区+学校+基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动能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产”“教”双方找到共同的兴趣点和共赢途径,确保教育机构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和锻炼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技术人才,为产业界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动力,进而形成自动自发的产教融合“聚变机制”。

(6)完善长效培育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组建教师职业发展指导团队,对新进校教师、新转岗教师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建立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团队建设能力五位一体评价标准,激发教师创新动力。以教师工作岗位任务、问题及企业项目为载体,制定师资研修长期计划,必要时对教师年度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完善校企人员互认互聘制度,搭建技术和教学平台,为教师和企业员工提供沟通交流的桥梁。鼓励教师帮助企业引进技术项目,开展技术转化、技术服务,激发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积极性。指导教师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熟悉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等,激发教师深入企业的动力[20]。

(7)改善教学设施条件,激活产教融合基地功效。加快建设具有生产经营、产学研结合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实训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创新实训基地体制机制,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出资,以股份制经营模式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基地实行股份制经营、企业化运作,责权利清晰。政府主导校企双方学校投入师资、资金、设备及技术,运用企业化管理模式,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21]。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融入职业文化,开展学生岗位技能提升大练兵,促进教学改革与企业需求接轨。联合区域内优质企业采用“职业培训+学历教育+合作平台”等模式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基地,进一步丰富学生实习实训岗位,把社会、行业、学生等多方评价作为检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最高标准,扩充内部资源,建立创新实践中心、企业职工培训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等基地,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开发实训装备和生产项目,及时引进最新实训装备,确保实训基地设备和技术的持续更新[22]。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产教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