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 立德树人*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教与学

2023-01-18 14:04余丽娟刘亚梅吴祖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诊断学思政课程

余丽娟 刘亚梅 吴祖春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思想的内容之一,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重在培养思辨思维和诊察能力[1],把思政融入中医诊断学课程尤为关键,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2],同时让学生思想由“学生”转变到“从医者”,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与育人的结合,培养出拥有强烈中医文化自信的下一代中医人,为医学事业添砖加瓦。但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历来存在内容多、学时有限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无缝融合,实现知识与价值取向有机的统一,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同时让思政的融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动力,本文对近一年来思政融入专业课的教与学展开探讨。

1 思政教学与中医诊断学教学的双向协同作用

1.1 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是一个整体 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的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认同感也在逐渐下降[3]。中医学实践性强,注重经验理论和个人经验的传承,但广州中医药大学本门课程主要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知识点多,知识活力下降,在这个传统文化和文史哲全面渗透但临床经验匮乏的“慢热”的过程中,被现代文化熏陶、西方文化冲击的新一代青年人,没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学习中易左右摇摆,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高级人才,更谈不上进一步深入、巩固专业所学。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中医自信、文化自信、专业自信,让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转化为学习的紧迫感和主动性至关重要。

1.2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医乃仁术”,中医学院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面对是生命,良好的医风医德的培养至关重要。“救死扶伤、济世活人”的行医宗旨要求做一个医生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生命价值之重,决定了医生必须兢兢业业。病种繁多,未知太多,还要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的态度。特殊的专业,虽伟大但落点却平凡而微小,因此从学生时代就要加大思政教育的投入,教书的终极目标是育能力与素质俱佳之人。

2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2.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本课程先前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涵盖思想道德修养、知识、能力等目标,但涉及思政环节的阐述相对较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务必先行。我们倡导以“专业有特点、课程有品牌、教师有引领、成果可推广”为具体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中,融入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基于多种资源、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于教学及人才培养全过程,力争培养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具有诚实守信、传承和创新、勇于探索、敬业奉献品质的优秀中医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之路,重新编著教学大纲、教案、讲稿,开展教学设计,辅助读物开发、延展资料开发,微课拍摄及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2.2 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组建思政教学团队 提升思政意识 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是保证思政教学长盛不衰,源源不断发展下去的关键所在,教师队伍思政建设的培养至关重要。任课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和引导者,首先,通过参加讲座、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意识,当教师切身体会到课程思政对专业教学的正面促进作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然提高,其正反馈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也就是教师建立自觉思政意识的开端,才能用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好的教学如水,正如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所论“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濡染观摩,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有了专业的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其次,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才能“守好自己的渠、种好责任田”,才能驾轻就熟地将课程思政不断传承、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2.3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诊法、辨证2 块内容,中医学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又与时俱进,我们立足于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细致的梳理,深度挖掘、总结提炼,形成思政教学案例库,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见表1。

表1 课程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

3 思政课融入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与学

3.1 线上线下教育结合多种教学方式 让教与学活起来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利用SPOC、翻转课堂等,将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已在各高校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预期效果,为课程教学改革带来新思路[4,5]。我们借鉴这种方式并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如启发式、案例式、问题式、情景体验式、实训教学等,保证教学的实效和长效,弥补了学时不足的缺陷,通过问题、讨论、分享、合作,让课堂延续化。如绪论部分,课前线上布置作业,找出《红楼梦》中与中医药病证和治疗相关的章回和具体内容;寻找岐黄之术、中医坐堂、中药本草、杏林春暖、悬壶济世、橘井泉春、青囊遗风、妙手回春、刀圭活人等典故源头;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是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试分析中医诊断学方法与西医诊断学方法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新冠肺炎知多少,请从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理解中医对病、证、症的理解;中医“四诊合参”是否具有局限性,如何看待血液、CT、B 超等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与四诊的关系。班级学生分组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题,课前答疑,课中PPT 汇报,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讲授,课后总结,这部分作业纳入平时成绩,保证了学习的紧迫感。在合作中,不离于专业,又渗透了古代名医的优秀医风医德,神奇的技艺,历久而弥新的中医学理论,徜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拓展医学文化视野,培养医学专业素质,使学生更敬业、爱国、爱岗。既保证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又树立专业自信。

3.2 合作式学习 树立责任感和大局意识 当代大学生的培养不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是侧重学生思维和品质的培养,不仅是着重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更是着重学生的可持续终身发展。团队精神、合作共享是适应临床工作必备的能力,也是医者的基本素养[6]。在教学中,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均渗透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合作式学习是以教师指导的自学形式呈现出来,既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又培养独立思考,持续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真正体现“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结合。而且在合作中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互教互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及责任感和大局观。

3.3 倡导古籍的阅读 中医是科学、是技术,是历代医家认识生命、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中医药文化是中国科学的瑰宝,凝聚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打开中华文化文明宝库的钥匙,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思维,但创新必定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何来临症刹那间的灵感。邓铁涛教授强调:“找回信心最好的方法,是多读中医书”。每个班级课前阅读中医诊断学相关古籍,如四诊部分,班级集体朗诵《四诊抉微》;辨证部分,课前分享《古今医案按》经典医案;脉诊学习中,需背诵《濒湖脉学》脉体诗。

3.4 新媒体的应用 当代青年一代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属于“网络时代的数字原居民”[7],网络资源的便捷、高效、海量资源与信息化是学习的助力,也对学生产生着极大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各种热点话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思政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通过微信、钉钉、雨课堂等平台也让学生有了平等的思想沟通和交流的场所,教师的推动很快能演变成学生的主动加入,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多元的思想,也促进教师的自身的提高,要求教师关注最新时事动态与热点话题,及时建立与理论切入点之间的联系,做到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热点。如利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热点问题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医生佑护人民健康的伟大抗疫精神。

3.5 重视第二课堂的力量 充分重视第二课堂,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形成有效的延伸关系[8]。精心组织多样课外活动,如中医药知识宣讲、中医诊断学知识竞赛,包括技能竞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和学生一起参加社区义诊,普及中医药知识和健康咨询服务,让学生体会到社会居民渴望了解中医药知识的热情,切身感受到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同时有效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使其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3.6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评价体系 在评价机制中,综合多种评价方法,实现教育评价方式的科学化、多元化和综合化。既注重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过程中的反馈。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相长需要科学的、个性化的反馈机制[9]。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末成绩评价,我们在教学中,将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成绩占比定为40%,讨论、合作、创新、诚信、态度、积极学习的情感渗透到平时作业的完成,培养创新性、发散性的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新性的观点和方法要在考核中进行适当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开拓进取的精神。课后评价、阶段性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不足,能正确认识自己,并加以改进。

4 教学效果及总结

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让学生具备适应自身终身发展的能力,是需要大学教育成就的。将思政融入教学是教学改革必经之路,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们以问卷星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在2020 级四院、五院、八院及跟诊学生中收集了132 份问卷,95.45%(126/132)的学生认为思政融入教学让其有收获,从高到低收获分别有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爱国热情、激发学习热情、加深了医德医风教育、增强了职业使命、培养了辨证思维、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激发了专业自信,而且养成多看文献、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不足之处,如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学时间及资源有限,教师不能关注所有学生,尤其是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思政教学目前尚在探索阶段,但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诊断学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