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童趣满满的立体雕塑,为街区中嬉戏的孩子打造了别开生面的童话空间;社区里的“一米菜园”,让城里娃也能观察蔬菜生长、体验劳动与收获;社区活动中心里的“儿童议事会”,培养儿童作为城市小主人主动参与公共事务……近年来,许多城市因地施策,探索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一个个儿童友好的幸福场景绽放于街角社区,传递着城市的温暖与柔情。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儿童成长与发展。近日,儿童友好政策再开新枝。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要求全面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在城市、街区、社区3个层级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改造和校外活动场所、游憩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儿童权利、提升城镇化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导则》提出了儿童友好空间系统的标准参照,这也意味着,空间建设能否体现“1米高度”视角,直接影响一座城市对儿童的友好程度。
引入“1米高度”视角,打开的是立足儿童的思考维度。中国是一个儿童人口大国,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儿童视角不可或缺。然而,当前不少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仍然普遍存在“代娃作主”的成人视角,缺乏对儿童特征的充分考虑。比如,人车不分流、自行车道被挤占,儿童在户外独自活动存在风险;“第三卫生间”缺乏,带幼儿“方便”往往成为难题;公用阶梯、公共设施等设计高度过高,儿童遭遇“尺寸不符”的尴尬……缺乏“1米高度”视角的设计支持,儿童难免在公共空间中“磕碰跌擦”。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城市治理者俯下身子,重新从“1米高度”来谋划与推进城市建设。
坚持“1米高度”视角,才能推进成长空间儿童友好化。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善待儿童的程度,影响着城市未来发展的竞争力。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在充满安全、有趣、益智空间的城市中。对于城市治理者来说,一方面要打造儿童专属的增量空间,一方面还要对服务设施、开敞空间、道路交通等存量空间进行适儿化改造,只有融入儿童视角,让童心点亮空间,才能更好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进一步说,也只有不断推进儿童成长空间友好,才能更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服务效能,并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坚持“1米高度”视角,才能推进发展环境儿童友好化。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从来都是软硬件共同推进。一方面,我们既要依托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培养儿童良好品行和习慣;更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需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拓展儿童参与的可及空间。儿童视野中有成年人看不到的“小风景”、想不到的“金点子”,城市空间的儿童友好建设要充分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儿童的想法,汇聚儿童的智慧,激发儿童的潜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构建儿童友好环境,为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这是为现代化注入新鲜血液的城市担当,也是为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城市使命。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儿童友好城市一定能建设好,让我们的城市再现“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美好场景,让一个个无碍有爱的城市,成为亿万儿童幸福温馨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