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为光

2023-01-20 17:19高影新
当代人 2022年12期
关键词:供电线路

◇高影新

赵庆祥,男,1965年12月生,中共党员,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邢台供电分公司桥东供配电中心供电抢修一班班长。2021年,被评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赵庆祥参与抢修排险四万余次、行程十六万公里。自1999年转业至国网邢台供电公司供电抢修岗位以来,他时刻以共产党员和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日夜守卫电网安全,一千余次上门服务,近三百次义务宣传,帮助客户处理用电问题上千次,练就“十分钟”事故诊断绝活,被同事们称为“抢修活地图”。

公元前五百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偶然发现了“电”。他肯定不会想到,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电,已经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电子,挨着一个电子,亿万个电子,在线路中奔跑,汇成一股股电流,跨越高山大海,穿过平原丘陵,流向每一个需要它们的地方。它们就像血液,把能量输送到肌体的每一个角落,那一根根线缆,就像一条条血管,紧紧地连接着城市和乡村。而血管的那一端,连着的是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电力人,赵庆祥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5、4、3、2、1,点火!”

随着发射指挥中心一声指令,火箭发射场上顿时响起山呼海啸般的轰鸣声。在炫目的烈焰的助推下,巨大的火箭腾空而起,直上云天,载着卫星飞向太空。

卫星发射成功!每次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场景,赵庆祥都会禁不住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赵庆祥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1965年12月,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他出生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一户普通农家。他是这个家庭的第二个孩子,随着弟弟妹妹的降生,家里共有七个孩子,全靠父亲一个人在生产队挣工分养活,饿肚子成了赵庆祥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曾经当过老师的父母,还是经常教育赵庆祥要正直善良,多为别人着想,那时候给他讲得最多的就是他二爷的故事。二爷曾经是地下党员,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支援祖国建设南下湖南衡阳,是一位优秀的党员干部。在幼小的赵庆祥心里,做一个像二爷一样对国家有用的人成为了他的理想,那是他人生的第一道光。

1983年11月,赵庆祥参军入伍来到北京,他所在的部队是国防科工委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酒泉、西昌、太原等卫星发射中心的总指令就是在这里发出的。

为了学好技术,赵庆祥咬着牙自学了高中、技校的课程。凭着啃“硬骨头”的精神,入伍不到一年,他就熟练掌握了配电室操作、柴油机发电等技术,二十三岁当上了通信总站水电站的班长。

1984年4月8日,是他终生难忘的一天,他光荣参与并完成了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供电保障任务,并且作为唯一一位一线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庆功大会。

浩瀚的太空,卫星遨游,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航天的风采。因为电,赵庆祥也参与其中,贡献了一份力量,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这是他和祖国心跳最贴近的一次,也让他和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怀揣着这样一份感动,赵庆祥更加充满干劲儿。从指挥中心电力故障处理、营区电力设施日常维修,到家属院路灯更换、线路维护,到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当选“学雷锋小组”组长,经常组织学雷锋活动,照顾老红军,与战友为家属区打扫卫生,深入福利院,为老人们理发、洗脚,到部队家属区设点,义务修理家用电器。

1986年,赵庆祥考入军校,开始系统学习高低频技术等专业知识。通过学习,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电力对国家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重要性。为国保电,为民保电,成为了他的信仰,融进了他的血脉,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不竭动力。1987年3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同一批新兵中第一个入党的人。

从军十六年,赵庆祥先后参加了二十多次卫星发射保电任务,多次受到嘉奖,荣立三等功两次。1997年,因为技术过硬、业绩突出,已经光荣转业的赵庆祥又被返聘回部队为后勤服务,一直到1999年10月,正式进入邢台供电公司工作。

“扣好脚扣,不要死抱住杆,越抱杆越危险,屁股往后坐,腰带兜好……”

随着师傅李清仁的口令,赵庆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爬上了电杆。十五米的电杆,除去埋在地下的部分,还有十二点五米,相当于四层楼那么高。第一次爬杆的赵庆祥看着下面变小了的人群,紧张得手心直冒汗。

进入邢台供电公司桥东供配电中心供电抢修一班,三十四岁的赵庆祥从一名部队老战士变成了抢修战线上的新兵,一切从头学起。

一支笔,一个小本,是赵庆祥苦练技术的“法宝”,遇到问题,有了想法,他都会随时记下来,巡查线路或者检修、抢修时,有隐患或曾发生事故的电力设施,他也会把位置、线路杆号、变压器编号、故障原因等信息记下来,做到心中有数。他所管辖的供电区域里二百九十四条线路、上万根电杆,成了他的大课堂,位置、设备现状全都稔熟于胸,他负责的供电区域不管哪里出了故障,他都能第一时间判断出故障成因和故障点,“十分钟事故诊断”的绝活也是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练就的,大家都称他为“抢修活地图”“配网医生”。

赵庆祥学历不高,也没有高级职称,但是他头脑灵活,善于学习,遇事勤动脑筋,有一股不服输的牛脾气。他不仅苦练抢修本领,快速成长为技术能手,还把在部队时机械实操的优势也发挥到工作中,在设备、工具、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千方百计提高抢修效率,因为他知道,在电力抢修中时间就是生命。

城市里配网客户多、居住集中,他苦思冥想,提出了配网“网格化”抢修策略,使抢修平均时长从四十分钟缩短到十五分钟。他提出的 “65372”现场工作法,使现场违章同比减少百分之四十五以上。

在邢台市首条电缆入地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电缆入地进入环网柜后难以区别相序,导致工程施工一再中断。为了攻克这个难题,赵庆祥带着抢修人员在潮湿的电缆沟里扒电缆,在闷热的高压室里做试验,一连二十多天,还是没有头绪。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赵庆祥一个人蹲在自行车车棚里,盯着车轱辘苦苦思索,嘴里还自言自语。忽然,他大声叫徒弟张常稳过来看车辐条像什么。张常稳在师傅的点拨下,恍然大悟,高兴得跳了起来,“太像采集器的插头了,我马上按您的想法去画图。”最终,赵庆祥从自行车辐条上找到灵感,研制出了无线核相仪,解决了施工难题,提升工作效率两倍以上,成为城区用电检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赵庆祥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有一个陈列架,上面陈列的发明成果很多都是他指导青年创新团队完成的。架空避雷器摇臂升降装置使工作效率提高了六倍以上,获得全国化学能源创新一等奖。随身移位防坠器,实现了安全带与攀塔自适应同步,在河北南网获得全面应用。他研发的反光马甲,已在河北南部电网各公司推广应用,有效防范了夜间作业危险……

二十三年来,赵庆祥主导研发质量管理成果十二项,十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二十多项应用成果累积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六百余万元。在电网智能化建设中,他带领团队探索配网不停电作业“智能+”精益管控系统课题,打开了RFID射频、边缘计算等物联网技术在配电应用的新天窗,将配网不停电作业向“大数据”“智能化”方向推进。

“抢修快,恢复供电就快,看到灯亮了,我心就安稳了!”这句话是赵庆祥的口头禅,也是他的行动指南。

2011年10月的一天,邢台特种合金轧辊厂正在紧锣密鼓地生产,一批价值百万的产品交货在即,没想到“咯噔”一声,设备停止了运转。停电了,怎么办?如果不能按时交货,不但货款收不回来,还要赔付巨额违约金。

厂长路通江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时间不等人,无奈之下他拨通了赵庆祥的电话:“赵师傅,厂里突然没电了,现在生产任务重,你们能不能过来帮我们看看原因啊?只要能修好,掏多少钱都行。”

赵庆祥二话没说,和同事们火速赶到了现场,很快就查出了问题,并开展延伸服务,帮助轧辊厂消除故障点。线路恢复了供电,机器又开始“轰隆隆”地运转起来,厂长感激地握着赵庆祥的手,他却连口水都没喝就赶往了下个抢修点。

许多企业都把赵庆祥的手机号写在生产车间最显著位置,因为他是企业用电的“保护神”。“客户的事就是最大的事,能帮就要帮,这是当过兵的人的脾气,更是供电人的职责。”这么多年来,赵庆祥无偿为二百多家企业解决职责外难题三百多个,义务培训企业电工一百多名,挽回了数百万元损失。

2016年7月19日,邢台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涝灾害。大雨倾盆,城市漆黑一片,街道变成汪洋,上百条线路跳闸,求助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配电中心抢修工张常稳是赵庆祥一手带出来的弟子,他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天的情景。“当时天刚蒙蒙亮,邢州大道地道桥泵站紧急报修,泵站停电、积水无法排出,水面即将与桥面持平,最紧要的是积水里有被淹的汽车、被困的群众,人命关天!师傅当机立断,从车上拿出拉闸杆,一截一截地接好,‘听我命令,排成一队,把杆夹在右胳膊下面,走!’他走在第一个,我们紧跟着走在后面,大家腾出来的另外一只手齐肩托着工具箱。雨水打在脸上,眼睛睁都睁不开。蹚在齐腰深的水里,冻得双腿直发抖。喊着号子,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赶到了泵站、更换了保险。看到我们两个刚上班的小伙子有点顶不住,硬是被师傅命令回家休息了一天。后来,我才知道师傅四天三夜坚守在抗灾一线,发着高烧,嗓子都哑得说不出话来。我被师傅这种危险冲在前、英勇大无畏的精神深深折服了,也就是从那天起,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自己岗位的价值所在。有这样的师傅,我很骄傲。成为光明使者,我很自豪。”

二十三年,十六万公里,四万多次,检修零差错、安全零事故、服务零投诉,赵庆祥用心绘制出了一幅漂亮的“心电图”。

赵庆祥没有休过年休假,每一年的除夕他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他的手机号从来没换过,二十四小时不关机,里面存着一千七百多个客户的号码。每逢刮风下雨天儿,赵庆祥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单位,随时准备应对电网突发事故。每逢节假日,别人都是往家走,他却往单位走。

赵庆祥的妻子吕桂林说,走在街上,他看的最多的就是路边的供电设施。只要看到路边的柜子开着门,不管是不是供电企业的,他都会随手关上,而且还要试试牢靠不牢靠。这些动作就像条件反射,已经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2011年3月26日,赵庆祥接到了一个求救电话,打电话的人叫张宏英。

张宏英的父亲长年卧床,靠呼吸机来维持生命,邢台市南羊市道通知停电进行配网改造,老人居住的小区正好在停电区域。张宏英心急如焚,这要停电,老人的生命就面临着危险,怎么办?

得知情况后,赵庆祥立即带着发电机赶到老人家里,为老人送去了“救命电”。从那天起,赵庆祥把老人记挂在了心上。有事,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没事,也总会去老人家里转转。

2017年的冬天,张宏英家的电暖器坏了,赶上市场关门,买不上新的,就和赵庆祥唠叨了两句。没想到赵庆祥回去就把自己家的拆下来,安在了她的家里。

“当年一个电话,赵大哥一帮就帮了我们十年。”张宏英一说起来就掉泪,在她的心里,赵庆祥早已成为了她的亲人。

爱是一道光,善良的心会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赵庆祥发现辖区老旧小区多,孤寡老人多,他们的生活多有不便。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们,他组织抢修班成立了学雷锋小组,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建立了帮扶档案,制作爱心服务卡,义务为他们检修线路、更换导线、帮助整理家务,逢年过节自己出资慰问,还多次拉着发电机为使用呼吸机的老人提供“特殊电”,先后有一百余位老人得到了扶助。

为方便照顾老人,他把自己手机号设置成老年客户手机上的热键,只要按下这个键,他就会第一时间上门服务。没想到这个热键真成了救命键,2019年10月12日,独居的孙祥彬突然感觉心口绞痛,情急之下一键拨通了赵庆祥的电话。赵庆祥火速赶到,将老人送往医院,医生说再晚一点儿后果不堪设想。三年多来,依靠这个热键,他先后七次救了六位老人的命。

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这些年来,赵庆祥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鲜花掌声纷至沓来,但他多次放弃“高升”的机会,始终还是那个抢修一班的老班长。

2021年11月5日晚,“德耀中华——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赵庆祥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此时的赵庆祥正带着抢修班的同事在刺骨的寒风中巡检线路,排查、抢修。他没有参加盛大的颁奖仪式,因为天气预报第二天有大雪,恶劣天气容易发生线路故障造成停电,所以就一直马不停蹄地奔波在一个个抢修点上。等赶来采访的记者冒着大雪终于见到回到单位的赵庆祥时,他已经连续工作了三十六个小时。

“请问您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有什么感受?”

“感谢党和国家给我这么大的荣誉,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给老百姓送上电,我就放心了。”

面对镜头,一身疲惫,声音嘶哑,眼睛布满红血丝的赵庆祥没有豪言壮语,他心里想的还是那一根根电杆,一条条线路,一个个变压器……他早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那奔涌的电流,化成了一片光明。

猜你喜欢
供电线路
防雷技术在输电线路设计的应用
战洪魔保供电
蓄电池——航天器的供电法宝
红军与供电人的故事
输电线路工程造价控制
一种三相无源逆变电源供电方案设计
一种井下安全供电装置的设计
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运行维护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