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3-01-21 06:17叶慧智
关键词:抗疫思政防控

叶慧智,姚 琳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伟大抗疫精神,形成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抗疫斗争实践,是中国精神谱系的生动诠释,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因此,也必将成为党和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动力。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其爱国情怀、团结作风、奋斗精神和担当品格。如何切实有效地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抗疫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2]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有利于弘扬和传播伟大抗疫精神,而且对于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入教学内容 抗疫精神融入课堂教学,首先要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将抗疫过程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发挥抗疫精神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思修”课程教学中,可以将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等内涵融入课程内容,以此激励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理想信念时坚守初心;在“史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多次重大灾难面前所表现出英勇抗争、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从而引导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做到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在“马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抗疫精神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内涵融入课程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自然观;在“毛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抗疫精神所体现的“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等具体内涵融入课程内容,引导大学生体会和认同党和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可持续发展目标,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融入价值观引领 抗疫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其次要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观引领。将抗疫精神与课堂、教材、头脑相结合,有利于强化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其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通过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大学生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感受抗疫精神所彰显的价值追求以及对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方面的引领作用。其二,明确职业规划,提升科学素养。通过学习疫情期间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使得大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不论任何职业,都可以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使更多大学生对科学事业产生兴趣,从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立志为国家科学事业奉献终身。其三,认同党的执政能力,彰显制度优势。通过思政课课堂的教学展示,使大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产生由衷的认同感和敬佩感。

二、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将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载体,与伟大抗疫精神相结合,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作用,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氛围中感受伟大抗疫精神的力量,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一)社团文化建设 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融入社团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载体之一的大学生社团,在培育学生思想素质,弘扬伟大中国精神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的组织与建设,通过理论探讨、主题实践等形式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使大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伟大抗疫精神,坚持党的坚强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其一,社团可以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引下,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并在学生之间开展交流讨论,通过各种形式深化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独特见解。其二,学生可以自主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自身对抗疫精神的深刻理解,在社团中、校园中及社会中以多种形式自觉弘扬和传播抗疫精神,并以自发行动践行疫情防控的具体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党团主题教育活动 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其次可以融入党支部、团支部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党支部、团支部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明确抗疫精神主旨、把握疫情防控“新常态”,从而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其一,组织党员、团员开展党团支部会议,围绕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为当前社会进入疫情防控“新常态”建言献策。其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带团,积极践行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以实际行动提升党团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引领性,进而在大学生群体间大力弘扬抗疫精神,争做时代抗疫先锋。其三,及时了解大学生在思想、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情况,抓住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及时规避其消极影响,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及时性、常态化。

(三)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的载体丰富多样。一个处处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必不可少。其一,学校可以在校史馆的陈列中展示与抗疫相关的先进校友与先进事迹,并通过校史馆讲解员的讲述,将其展示给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榜样示范效应,从而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其二,学校图书馆可以设置专门的与抗疫精神相关的书籍报刊展示区,供学生借阅,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抗疫精神。其三,在学校随处可见的广告牌、宣传栏上展示疫情期间的正能量图片,以及抗疫精神的具体内涵等,营造一个良好的疫情防控文化氛围和处处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环境。以此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抗疫精神内涵,践行疫情防控行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三、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实践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3]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效果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实践,首先要融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将抗疫精神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相结合,以弘扬抗疫精神为主题,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场所进行参观体验。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火神山、雷神山等抗疫遗存地,深入医院、社区等疫情防控第一线采访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体验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人员的生活常态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疫情期间医务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雄气魄,感受疫情面前全体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坚定决心,感悟重大灾难面前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与价值,培养大学生“天下一家”的家国情怀、举国同心的团结作风、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和命运与共的担当品格。

(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其次要融入社会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开展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与学习雷锋精神相结合,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使其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在活动中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服务意识与交流能力,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与价值,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同感和对我们国家的归属感。其一,通过走入基层、接触群众,积极宣传抗疫防疫政策、广泛普及疫情防控小知识、分享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使大学生成为抗疫精神的坚定弘扬者。其二,组织大学生定期走进社区,帮助工作人员开展社区排查,并对卫生死角进行消毒清理,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促使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疫情防控的自觉践行者。

(三)主题宣讲活动 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再次要融入主题宣讲活动。为了更有效地将抗疫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高校应做好抗疫精神在学生群体间的“理论输入”和“理论输出”工作,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其一,高校可通过邀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或集体、最美逆行者等一线工作人员亲身讲解其抗疫故事,将抗疫力量中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通过多种形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大学生争做时代先锋。[4]其二,加强抗疫理论的不断积累和宣讲实践的不断锤炼,高校可通过打造学生宣讲团队、开展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将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讲述给广大学生与社会群体,营造正能量的社会氛围,同时也使得大学生在宣讲过程中深入理解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疫情防控新要求。

四、抗疫精神融入日常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可以起到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作用,这在客观上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5](P11)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日常管理。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有利于高校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促使学生形成抗击疫情的自觉意识,落实疫情防控的自发行动。

(一)日常教育管理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管理,首先要融入其日常教育管理。日常教育管理指高校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将抗疫精神融入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及时更新疫情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例如中央关于疫情防控政策解读、全国各地出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情况、全国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情况汇总等。其二,动态调整高校对于疫情变化的防控措施。高校要根据全国疫情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及时调整防控措施,做到及时化、动态化、高效化管理。在疫情期间,开学前对校园进行全面消杀,并做好复工复学、正常上课的准备;开学后严格要求学校职工进出校门时进行体温监测、刷卡识别;学生每天要进行健康上报,外出要严格履行请假手续;并要求广大师生自觉遵守学校疫情防控要求,外出戴好口罩,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以确保校园整体安全,等等。通过上述上下联动、日常点滴的管理措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抗疫精神所体现出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等精神要素,更深刻地意识到抗疫精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二)日常自我管理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管理,其次要融入其日常自我管理。日常自我管理指学生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健全其人格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其自我效能的重要支撑。将抗疫精神融入其中,其一,明确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是大学生在疫情期间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也是其应尽的义务。因此,只有全面动员大学生理解、支持和践行疫情防控的各项举措,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其二,身体力行,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一线工作,以实际行动传播与弘扬抗疫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要做到自觉遵守学校在疫情防控方面的规定与要求,做到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形成全面、高效的疫情防控新局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个人综合能力,形成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

五、抗疫精神融入网络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思政”开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阶段,突破了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空间、方式和手段上的局限,成为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新趋势。将抗疫精神、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作用,对于弘扬抗疫精神、完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疫情来临之际,各高校迅速扩大了线上教学的范围,虽说是应急之举,但它仍然创新了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成为疫情期间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一)构建更加完善的网络思政平台 抗疫精神融入网络教育,首先要搭建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超话、短视频等多种网络平台共同发力,形成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平台,发挥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其一,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传达党中央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与部署为学生提供各种疫情防控的小技巧和小提醒,尽可能做到网络知识生活化。其二,学生不仅可以在所在学校的微博超话上分享自己的抗疫经历或者身边人的抗疫事迹,也可通过网友的抗疫小故事提升自己的感悟,以此在学生间形成正能量影响。其三,通过抖音、快手短视频等平台记录疫情前后生活变化,或者拍摄反映疫情防控生活工作常态的情景小故事,传播抗疫正旋律,弘扬抗疫正能量。

(二)注重更加细节的线上师生沟通 抗疫精神融入网络教育,其次要更加注重细节的线上师生沟通。前文论述主要是针对群体而言,而线上师生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针对老师对学生个体状况的了解,是一对一的学生工作,更加细节化、高效率。疫情期间,线上沟通是进行网络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线上沟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各方面的状况,对于一些网络不顺畅、学习有困难、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能及时提供有益的帮助和疏导,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其一,注重课前沟通,提前了解学生网络状况,确保到课率,对于缺课、请假学生做到时刻保持联系,以备不时之需。其二,注重课后沟通,做好课堂教学反馈,针对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难以理解的问题,课下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一对一交流,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其三,注重生活沟通,对于生活中遇到困难、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多给予关爱与鼓励,并定期进行状况回访,做到人性化处理学生工作。

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日常管理及网络教育这五部分出发,探索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可以更贴近于大学生以校园为主体的生活实际,更全面深入地发挥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总之,“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1]

猜你喜欢
抗疫思政防控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