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媒体重大赛事的融合传播策略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冬奥会的相关节目为例

2023-01-22 04:29吉天骄
声屏世界 2022年21期
关键词:总台转播冬奥

□ 吉天骄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2021年为了呼吁世界各国联手抗击新冠疫情,国际奥委会在第138次全会上正式通过将“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中,自此,奥林匹克格言正式修订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2022年2月4日—20日,为期16天的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中国秉持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为世界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奥运盛会。

与此同时,赛事转播也成为冬奥会的一大亮点,为了捕捉到比赛过程中最精彩的画面,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赛事,在媒体传播中展现我们的大国形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共投入3000人成立转播报道团队,融合电视、广播以及新媒体平台等传播渠道,突破技术壁垒,创新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赛事盛况。据统计,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央视频平台上的相关内容播放量达到8亿,央视频客户端累计下载4亿次,激活用户数累计达到1.4亿,为冬奥会赛事转播开创了新思路。

技术先行,提升观看体验

冬奥会不仅是各国运动员切磋交流的好机会,更是对媒体转播技术的一场考验。总台积极构建“5G+4K/8K+AI”的战略格局,在赛事转播过程中展现出了超强的科技创新实力。站在打造世界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立场上,总台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主基调,为全球受众呈现卓越非凡的奥运盛况。

4K/8K技术带来高清体验。在东京奥运会上,总台4K/8K超高清转播车——“中国红”引人瞩目,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红”转播车再次亮相。为了能够带给观众更好的视听体验,总台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升级。开幕式上,总台技术人员采用目前现有的最高电视播出技术标准,实现了冬奥历史上首次8K转播,从清晰度、颜色、亮度等方面给观众还原最接近现场的真实感。除了注重视觉体验,总台直播团队也注重听觉体验,单独配置音频车制作更高质量的音响。同时,总台以全球领先的8K技术制作公用信号,并运用到部分比赛项目中,实现了奥运会历史首次赛事全程4K制播。

除此之外,总台还使用了黑科技产品“猎豹”。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拥有猎豹般的速度,它是总台历时5年研发的“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专门用来转播冬奥会中的速滑比赛。运动员的速度可达到15到18米/秒,约等于50公里/小时,顶尖运动员速度可达到70公里/小时,而“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的设计标准是25米/秒,约等于90公里/小时,不仅能够跟上运动员的速度,将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细微动作定格为一帧一帧的画面,同时也为裁判员对比赛结果的认定提供了视频辅助,保证赛事的公平公正。

AI提高传播效率。在融媒体时代,“媒体+技术”的传播方式使得内容创作更加便捷,受众的接受度也更高。媒体在传播时,不仅要注意对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其他相关技术的引入和使用,还要借助技术融合来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融媒体领域应用的效率和效果,真正将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融媒体发展的优势。[1]

北京冬奥会的一个关键词是“科技”,在自由式滑雪比赛转播过程中,一个叫做“时间切片”的特技效果引起了很多观众的注意。“时间切片”技术类似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曝光,经过多次曝光拍摄的照片能够呈现一个全新特效,这就称为“时间切片”,也就是人们在屏幕上所看到的运动员从起跳到落地全都在一帧画面上。由于比赛当中不可以收集运动员的生物信息,因此技术人员采用了轮廓识别的方法,经过AI算法的计算处理,在15秒之内把运动员及其脚底下的雪板轮廓识别出来,首次完成对轮廓信息以及比赛的相关数据的提取。以谷爱凌在比赛中的起跳动作为例,从跳台上准备起跳,到空中转体的细节和角度,再到落地时的动作,整套连贯动作都被“时间切片”完整地记录下来,这样观众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明白空中动作的细节。

除了AI算法,AI技术也应用在了剪辑当中。央视频引入AI智能生产剪辑系统,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体量大、时间长的比赛内容自动浓缩成几分钟的精彩集锦,并定向投放在平台上。在女子自由式滑雪的决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发挥出色摘得桂冠。比赛结束后,AI剪辑系统自动将谷爱凌的经典动作剪辑入库,对三次跳跃的完整动作、慢动作、宣布得分等重要时刻制作成集锦。这些视频一经投放迅速占据首页推荐的“C位”,观众可以在央视频上重复观看,两小时内播放量超过500万。由此可以看出,AI技术的运用使得媒体的传播速度、传播效率和传播质量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听障人士作为冬奥会的特殊观众,同样也可以无障碍观看赛事。央视频推出AI手语翻译“聆语”,为赛事提供手语翻译服务。央视频整合多模态交互技术、3D数字人建模、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让“聆语”更加接近真人的表达,用生动、准确的手语信息,为听障人士传达比赛内容,提升了听障人士的观看体验。

VR开启沉浸体验。“无人化转播”成为本次冬奥会赛事转播的一大亮点,“无人化转播”采用VR技术,使用吊装相机和球形摄像头,不仅可以对所需要跟踪的目标进行精准定位,还可以辅助裁判员对比赛中发生的“意外情况”作出判断。同时,由于这些设备可以围绕不同的中心点进行拍摄,因此可以达到全景呈现的效果。例如,用户只需下载相关APP,佩戴上VR设备,就可以亲临现场般地见证“四朝元老”齐广璞在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的夺冠瞬间;还可以置身在场馆内,感受开幕式与闭幕式展现出的冰雪国风之美。不仅如此,观众还可以在比赛过程中选择自己想要观看的视角,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自主性。VR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观众即使无法到达现场也能拥有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但是,这一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我国现阶段使用VR头显的用户较少,且运动员的速度过快,无法及时切换观看视角,观众难免会错过某些精彩瞬间。

内容为王,开阔观众视野

在融媒体时代,新技术提供了更多元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丰富了媒体的表达方式和手段[2]。总台通过不同题材类型来解读冬奥会,延续大屏传统,发挥新媒体小屏优势,既有大型专题节目又有短视频衍生节目,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利用广播频率,立体式展现冬奥会细节,全方位、多层级地实现了媒体的融合传播。

大小屏联动,优势互补。大小屏结合的传播方式,经历了一个从内容复制粘贴到发挥各自优势的过程。当前,传统媒体的传播载体主要以电视这一大屏为主,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则以手机、电脑、平板等小屏为主。传统媒体最初转向新媒体时,主要是对大屏的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剪辑处理,将一档完整节目中的某些片段截取出来投放在新媒体平台上,这是传统媒体运用新媒体平台中最基础、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屏单一传播的不足,提高了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然而,这种方法会限制小屏的内容创新,造成大小屏内容的重合,而且由于是碎片化传播,也会让观众对节目想要表达的内涵不能深刻理解,反而会减弱传播效果。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小屏传播的优势日益凸显。在冬奥会期间,总台推出冬奥Vlog和特别节目,以独特的视角探班冬奥会的台前幕后。总台记者通过冬奥Vlog带领观众打卡冬奥闭环高铁和运动员的“黑科技”宿舍,体验电视画面之外的冬奥会开幕式现场,参加羽生结弦发布会等,例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一小时》Vlog就带观众走进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新闻演播室。央视网还推出《C位看冬奥》《冬奥我知道》等一系列融媒体节目,在《C位看冬奥》中,虚拟主编小C和总台主持人冷天爱连线互动,一起揭秘冬奥媒体包、探馆冰丝带、拥抱冰墩墩等短视频,每条视频时长不超过5分钟,深受观众的喜爱。此外,大屏在传播过程中有时间要求,新媒体则突破了这一局限,如24小时不间断直播节目《北京日记》,从2022年2月4日12:00起在央视频及央视体育客户端开播,一直持续到冬奥会闭幕式结束,总直播时长超过396个小时,这个在传统媒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新媒体端则圆满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大屏负责转播赛事的主要内容,以宏大叙事为主,新媒体小屏则从微观处着手,解锁新的观赛视角。大小屏之间既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二者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大屏幕可以连接小屏幕,小屏幕又可以回归大屏幕,达到了多屏联动的效果。[3]

多角度报道,全面透彻。总台贯彻“一体制作、融合传播”理念,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以平台协同及节目创新为抓手,推动北京冬奥会的融合传播。[4]为实现全媒体覆盖,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冬奥精彩,总台 CCTV-1、CCTV-2、CCTV-5、CCTV-5+、奥林匹克频道等14个电视频道和中国之声等17套广播频率,从不同角度剖析冬奥会的细节,展示全景冬奥。尤其是CCTV-5、CCTV-5+和奥林匹克频道配合更加密切,负责转播109块金牌的诞生,CCTV-5主要负责转播中国队的优势项目,CCTV-5+和奥林匹克频道则更多的是转播有中国队参赛的小组赛、循环赛等全部赛程。数据显示,2月1日至10日,CCTV-5、CCTV-5+和奥林匹克频道这三个频道市场份额分别较平时提升420%、203%和339%。[5]

加强互动,传播冰雪魅力

根据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的融媒行为基于特定的动机,通过媒介内容、媒介接触本身或媒介接触氛围得到满足。[6]冬奥会期间,总台通过推出融媒体互动产品、打造微博话题、设计游戏和小程序等,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助力冰雪运动推广。

总台新闻网站国际在线推出H5互动游戏项目《我的冬奥村奇遇》,受众可以在场景当中选择一个主题情境,根据视频展示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为受众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冬奥村体验,既能增进受众对北京冬奥村的了解,又能展示冬奥村的魅力。

央视频推出“数字雪花”项目,率先使用了媒体AI、云渲染、区块链等前沿云计算技术,赋予“数字雪花”无限生机。用户可以上传自拍照,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专属于用户的“数字雪花”形象,获得“我的冬奥数字雪花”特别证书,参与冬奥互动赢好礼等活动,甚至聊天时用户还会有定制的雪花微信头像、有趣的表情包等。与此同时,“数字雪花”还设立“飘进我的冬奥”板块,用户在拥有独属于自己的雪花身份后,点击“飘进我的冬奥开幕式”按钮,就可以获得以专属雪花的姿态“飘进”冬奥会的视频。个性化定制、私人化内容,都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受众参与北京冬奥会的积极性。科技手段搭建起的虚拟场景,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主动接触媒介进行交互也是受众自身“使用与满足”的达成。[7]据统计,截至北京冬奥会结束,共有超过2000万用户参与到“数字雪花”的互动中来。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时间正值中国新年,央视新闻客户端发起了《新年“奥”造型》活动,面向全网征集“新年+冬奥”的创意造型。把春节期间生活化的动作和冬奥项目作类比,不管身处何地,只需细微观察进行创意联想,就能轻松化身为冬奥赛场的冰雪达人。如马路边下象棋的爷爷,象棋之间“楚河汉界”的争霸像极了素有“冰上国际象棋”的冰壶比赛;又如贴春联时爸爸把女儿抱起的那一刻,与双人滑中的”托举“动作又极为神似。现代化十足的冬奥会遇上我国传统佳节,也为冬奥增添了别样的乐趣和特别的意义。

国际传播,展示大国形象

国际传播是在民族、国家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的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传播带有明显的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色彩。[8]北京冬奥会作为一项国际赛事,自然也承担着传播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的使命。冬奥会之前,总台CGTN推出《国风遇见冬奥》,成为CGTN报道冬奥会的一个缩影,用生动的语言对冬奥故事作出趣味化的解读,运用穿越的表现手法,把传统元素和冰雪结合,展现中国冬奥魅力。同时,CGTN采用“高清大图+文字播报”的方式在海内外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相关比赛信息,推出《冬奥大咖谈》《冰雪星愿》等系列节目,采访七国国家元首及赛会负责人、参赛运动员等,集中体现全球对北京冬奥会的期待。

比赛过程中的转播镜头,也都在传递着中国“更团结”的办奥理念。如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选手徐梦桃在决赛得知获得金牌的那一刻,美国运动员考德威尔为她送去了“我为你骄傲”的祝福,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中国冰壶组合范苏圆、凌智虽惜败美国队,但依然祝福对手,并将“冰墩墩”奥运纪念徽章送给对方留做纪念。北京冬奥会比赛中这些感人的精彩瞬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超乎比赛本身的情感交流,坚定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和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力量,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结论

总台的北京冬奥会报道,为人们呈现出北京“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彰显出主流媒体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9]期待在未来的重要转播报道中,总台继续为人们带来更加精彩的视听盛宴。

猜你喜欢
总台转播冬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召开青年英才座谈会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什么是北京冬奥会“云上转播”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开播
体育赛事网络转播法律保护制度的缺陷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