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的农业适应性行为研究

2023-01-23 03:38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政府部门适应性气候变化

顾 倩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气候变暖已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的直接联系决定了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最脆弱的领域之一,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给农业生产系统带来的风险日益增加。近百年来,气候变化正在改变着中国气候的时空格局,北方气温增幅明显高于南方,而南方日照减幅则明显大于北方,“南涝北旱”的降水差异继续加大[1]。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气候变化表现出的气温、降水量等气候要素的波动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作物产量波动变大。已有相关学者就气候变化与农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例如,Schlenker等[2]实证表明,气温升高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促进玉米等农作物产量增加,但气温升高超过某一阈值时对单产则有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农作物受灾减产,气候变化和极端性气候灾害频发容易引发全球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种植布局和种植结构,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生长期延长,熟制种植带将北移,二熟制和三熟制的分布面积将扩大,使得各地区本身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和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发生变化,极大影响着我国的种植制度[3]。农作物生产涉及的作物生长环境、作物管理、病虫害、土壤质量等因素也会因气候变化而变化,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

1 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随着气候持续变化,涉及农业生产的积温、无霜期、生长期、降水的变化将会深远地影响各地的农业生产活动。此外,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凸显,例如,持续高温、降水不均等开始显著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研究表明,如果农户仍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会进一步危害中国农业生产,预计到2030年,中国农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10%[4]。因此,面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农业系统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地规避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并利用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一面,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

2 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的实施主体

基于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作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两大重要主体,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政府部门都应由担忧未来气候变化转变为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农业生产者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是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微观决策主体;农业政府部门为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农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农户决策采纳的影响者,在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5]。农户适应是基于气候变化对自身农业生产和利益的影响而实施的自主性适应,政府适应是以满足农业生产者对气候变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物品的需求而实施的计划性适应。农户适应性行为主要指农户感知到气候变化或受气候变化影响而采取的一系列农业生产行为,农业政府部门适应性行为主要指由政府农业部门发布推广的应对气候变化适应的一系列农业政策或措施。

2.1 农户气候适应性行为分析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直接决策人,通常会从不同层面采取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如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选用更优质的品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等,这些适应行为将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给粮食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农业生产投入决策视角,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行为一方面是重新配置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通过调整要素投入比例或组合形式的方式适应新环境的改变;另一方面是积极采用可以抵御或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技术或新的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目前,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行为主要分为以下4类:(1)农资调整,如使用新品种、调整化肥农药用量等;(2)农时调整,如提前或推迟播种与收获时间等;(3)改善排灌设施,如改进排水设备、修建田埂或堤坝等;(4)农业经营调整,如调整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此外,按不同的分类方式,农户气候适应性行为也有不同的划分。按措施的工程性可分为工程性措施(开挖水渠、管道井、蓄水池等)和非工程性措施(购买作物保险、采用保护性耕作等);按农户行为主动性可分为主动适应性行为(选用农作物品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农业生产技术)和被动适应性行为(调整农时、调整生产要素投入等);按行为采纳偏向可划分为劳动偏向型(调整农时等)、资本偏向型(参与修建水利基础设施等)和技术偏向型适应(使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等);按改变生产实践与改变生产性金融管理可分为两大类,其中前者包括多样化作物品种、调整农时和改进灌溉技术等,后者包括从事兼业活动、购买农业保险等[6]。

2.2 农业部门气候适应性行为分析

农业政府部门气候适应性措施主要包括出台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文件、推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和积极推广相关适应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农业发展目标,政府部门需制定合理有效的气候变化适应方案,识别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气候变化风险,因地制宜地采纳推广各项适应措施,提高其适应能力[7]。政府部门应在监测和分析气候条件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气候变化对某一地区农业种植制度和布局的影响,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布局规划;基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积极与科研企业、高校院所合作研发并推广农作物抗旱、抗涝、抗病、抗倒伏等优良新品种和节水灌溉、生物化学防治、物理与生态调控等新型技术,有效规避农业气候灾害风险,提高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基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旱涝和病虫害等灾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且完善极端气候灾害保险赔付制度,提高防灾抗灾能力[8]。此外,政府部门可通过开展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和应变能力。

3 气候适应性行为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户气候适应意识不强

部分地区的农民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导致其缺乏足够的气候变化认知,相应的气候适应意识不强,这也导致相关气候适应性技术的推广受限。农户无法理解采取气候适应性行为的意义,也就难以采取相应的气候适应措施,更难以接受相关新技术、新品种,这给气候适应工作的开展造成较大的困难[9]。

3.2 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不足

为适应气候变化,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相应的预警和适应技术。例如,降雨较少地区的灌溉技术研发、高温地区的抗旱品种研发、极端天气频发地区的灾害预警技术都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推广,保障农业生产,减少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各种原因引起的气候适应技术的缺失使得气候适应性开展变得更加困难,如对气候变化认识得不深刻、技术条件不够成熟等,都给气候适应技术的研发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3.3 农业政府部门宣传工作不到位

政府部门在气候变化宣传方面的缺失也是气候变化适应工作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农业政府部门虽然有一定的气候适应意识,但在引导农户和政策保障方面仍有不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农户对气候适应的认知,积极开展气候变化适应相关内容的培训,落实气候变化适应宣传工作的推广,引导农户意识到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4 气候适应性行为推广对策

4.1 增强农户气候变化应对意识,加强气候适应性技术推广

一方面,农业政府部门要正确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气候适应性行为采取的必要性,加大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体渠道传播气候变化知识,利用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和各类网络新媒体平台,通俗易懂地宣传气候变化适应的相关知识,使农户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真正了解到采取气候适应性措施的重要性,且在思想认知中认同气候适应,积极引导农户主动采取适应性决策,最大限度地规避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和农户带来的负面影响[10]。

在增强意识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应积极推动气候适应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帮助农民更好地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减少气候变化为农业带来的危害。不同地区应根据具体的气候变化趋势和当地主要灾害类型,有的放矢地研发、推广合适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有效适应该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例如,在品种研发方面,极端天气频发的地区需培育抗性强、作物产量稳定的品种;高温加剧的地区应培育节水抗旱的品种;降雨频发的地区应更多培育抗涝抗病虫害的品种。此外,农业政府部门应积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灌溉技术并积极推广,避免高温或旱涝造成的不利影响。

4.2 构建完善的气候变化适应体系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着手构建完善气候变化适应体系,从认知—预警—应对3个方面系统地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部门应出台激励保护政策保障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推广,建立完整的极端气候预警系统,宣传推广气候适应性措施,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在增强气候适应意识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的基础上,及时监测和预警成为关键保障。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高温干旱、强降水、强风天气频繁发生,完善对极端天气条件的监测和预警,尽可能地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冲击,是构建气候变化适应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气候变化认知和极端气候预警系统完备的情况下,引导农户采取相关气候适应性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发生。

5 结论与建议

农户和农业政府部门应共同努力,积极采取相应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发生,努力提高农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农户应不断提高气候变化认知水平,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可通过农资、农时、农业经营调整,改善排灌条件,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等方式改善农业生产行为。同时农业政府部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可通过宣传学习气候变化相关知识,提高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积极鼓励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对农户开展农业气候变化认知、适应相关知识技术的教育培训,并建立极端天气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构建完善的气候变化适应体系,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政府部门适应性气候变化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清理规范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通知中的权威及其动态特征与实现策略——政府部门发布通知的“话语-历史”批评话语分析
宁波民生e点通:网友与政府部门沟通的“双线桥梁”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美中摩擦可能会破坏与气候变化做斗争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