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如何落实“以生为本”

2023-01-23 23:53
今天 2022年23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笔者素养

刘 莹

(沧州市中捷产业园区中斯友谊小学 河北 沧州 061108)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与意义。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评价语言应恰到好处、凸显语言的艺术性、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以此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涵养其语文学科素养,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与育人的双重价值。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1.1 有效性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堂评价必须要有效。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评价必须要充分反应教学目标,凸显课堂教学的个性,让教学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如很多教师以鼓励性、赏识性等的表扬性评价为主,坚持正面评价,这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与引导作用,更利于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勇气。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逐渐提高、师生互动逐渐加强,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

1.2 导向性

导向性是课堂评价的重要指标。这样一来,才能让学生们根据评价向标准逐渐靠拢。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课堂教学评价必须要与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一致,体现全面培养的目标,即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综合素养;其二,课堂评价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如评价语言、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评价作用、评价指向都不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独立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张扬个性。

1.3 开放性

课堂教学评价还要适当开放。由于教学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所以,与之相对应的课堂评价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划分,这样会限制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教师与学生都留有广阔的创造空间。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对他人做出评价,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最后由教师给出综合性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自身、自己的学习有更全面的了解。

1.4 可行性

课堂教学评价还要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吸收、行为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状态变化。由此,评价的可操作性就显得异常重要,否则既无法起到推动课堂教学的作用,也不能真正贯彻实施。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有效策略

2.1 坚持以生为本,倾听学生声音

客观地说,传统课堂下的语文教学教师权威性、主导性较强,其体现在整个教学评价环节上,突出的特征是教师单项评价为主,而学生则被动接受。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多倾听学生的声音,让他们对自己、对其他同学做出评价,变“一言堂”为“众言堂”。在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下,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天马行空、思维发展,不断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文教学中,笔者先请一位同学A 朗读课文,发现他读得很流利。当想表扬他的念头袭来时,转念一想,听听其他同学对他的评价。于是,笔者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A 读的怎么样?有同学举手回答:老师,我觉得A 读的很流畅,但是声音太小了。话音刚落,其他同学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了,说到:老师,我发现A 读错了四个字。在朗读中,多读、少读、误读或者声音不够响亮,都是朗读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也是学生们最容易犯的错误。相比较而言,笔者之前很容易忽略这些环节。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敢于朗读,因此总以鼓励、表扬等的积极评价为主。而其他同学更客观地指出了问题所在。不同学生更客观、更公平、更善意的评价也让A 同学还有与他一样容易犯该类错误的学生认识到了:朗读不仅要熟练,更要仔细。相较于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单一评价形式,在以生为视角下,教师应多听听其他学生的声音,让整个课堂互动起来、活跃起来。

2.2 注重客观评价,确保评价有效

课堂评价的关键在于有效。从学生核心素养层面考虑,知识、技能、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人格及社会性素养等。有效的课堂评价应发挥出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功能与价值。如果每个老师只会用一句“很好”“可以”作为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甚至在学生回答后直接以点头或摆手示意的动作让学生坐下,显然,这样的评价都是无效的。只有从学生的实际表现、心理特征或临场发挥等层面进行综合评价,才能让他们明白自己要改进哪些地方,让学生信服,从而提升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要保证评价的有效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首先,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必须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敷衍了事,以分层评价的形式给予能力不同的学生以客观、公平、正确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其次,评价的语言要具体明确。一来,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回答的好,好在哪里?如果他们回答有偏颇,则指出问题所在?更关键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中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而思考如何做、如何改进。

2.3 优化评价语言,凸显学科特性

从语文学科所属特性来看,艺术性的课堂评价更符合该门学科的特点,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幅细腻的画卷、优美的旋律之中。如此一来,学生沉迷其中,也能感受语文学科的艺术性与学科魅力,这也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提升语言的艺术性,用更符合学科特点的语言,为语文课堂添砖加瓦。

例如,在《出塞》这首古诗的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通过注视、重点字词的解读让他们自学古诗,阐述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王昌龄的爱国热情。接下来,笔者以大气磅礴的诗文朗诵给学生做示范,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让他们朗读古诗,提醒学生们在朗读时要着重感受诗人大气磅礴的爱国之情。特别是在读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一句时,读起来就像与作者同频共振,读出作者的心声:希望有很多像李广那样的将军,打败敌人,让战士们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而学生们在读到此处时也非常用情,非常投入,这时,笔者鼓励学生:同学们,你们读出了这首诗的磅礴气势。在了解诗意之后,看来大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不知不觉代入其中了。总而言之,在课堂评价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科特点倾斜,以更具有标识性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更好地抓住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的行文、构思,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4 挖掘学生优势,改进评价方法

绝大部分教师对课堂评价的关注不够,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只是简单的评价,这于教学效果而言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努力改进评价方法,不仅要注意评价的主体对象,还要适当拓展评价的内容、维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的领域,提升评价效果,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笔者以课文《少年闰土》为例,让学生了解人物描写的写作方法。之后,给予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摸索、领悟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感受写篇小作文。要求学生间互相借鉴、学习、点评,再由笔者评价与指导每个同学的作文,争取让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能被看见,让他们理解教师评价的关键所在。最后,在对前两次的评价中有疑问的地方,由笔者进行综合指导。紧接着,在课堂上随机挑选出几篇作文,带领全班同学一起从作文的语言、内容、描写方法、思想、情感等各方面做出客观、针对性的评价,点出作文的亮点所在,同时对不好的地方给出理由与改进的建议。这样一来,学生们才能针对性改进,进而打造一堂有质量、有效果的写作课。而这样的评价才是最有意义的。

2.5 坚持平等尊重,提升评价效果

很多教师会给予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很高的评价,相反,对于一些成绩较差或者课上发言较少的学生,则给出较低的评价。在这种先入为主的成绩之见下,导致了很多教师两极分化的评价现象。显然,不管是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还是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总是正向的评价,很容易让学生滋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但总是听之任之,敷衍了事的评价,又极易打消学生的学习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将学生置于同一位置,使评价发挥出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佳效果。

例如,在《观潮》的教学中,笔者先后让两位成绩差异较大的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再带领学生共同学习。首先,第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他的阅读语气和缓、婉转且声音柔美,阅读也十分流利,没有磕磕绊绊的现象。对于这位学生的朗读,笔者给出的评语是:同学,你的声音带我们进入了一片安静、祥和的画面。第二位是成绩稍差一点的学生。他在阅读时出现了磕磕绊绊的现象,但很明显声音洪亮。对于该为学生的评价,笔者既指出了他阅读不连贯的问题,又避重就轻地表扬了他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好像让我们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伟。以上两位学生,他们的语言基础存在很大差异,但笔者从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出发,站在善意、客观、平等的角度进行评价,既能让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又能帮助他们增加自信。这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对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教师利用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上畅所欲言、大胆想象、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发展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需要积极的评价、引导与鼓励。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将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有效的结合起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笔者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老师,别走……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