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村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2023-01-24 06:28刘伟贤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习惯家庭小学生

刘伟贤

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先导与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受教育质量的因素之一。现阶段,不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以及较差的家庭教育环境,不仅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且还影响了家庭关系。农村家庭教育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重视教育工作,形成教育意识,并以身作则。同时,农村家庭父母应协调好家庭经济和家庭教育间的关系,关心和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关注力度,为广大农村家庭提供教育支持,提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责任缺位

在农村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非常冷漠,其主要原因是一些父母忙于生计,常年外出打工,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培育,孩子多数由家中老人照看,但老人普遍缺少教育经验,无法照管孩子的学习;部分家长虽与孩子一起生活,但没有很好地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常推卸教育责任。农村家庭虽然给孩子提供了家庭居住场所,但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很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家庭教育的一种放弃。家长虽会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但也基本上不会给孩子提出有实质性帮助的意见。

(二)家庭教育观及方式不科学

一方面,农村家庭教育观不合理。家庭成员对待事情的态度与处理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家庭关系紧张,家长教育方式不统一,经济来源不稳定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而无心学习。有些孩子因此而抑郁,家长凡事都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显然对孩子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再加上很多农村家庭孩子的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致使他们对文化教育的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也常常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并未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给予正面的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同样也会影响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习惯。一种是“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后进生在学习或生活中,如出现不正确或错误行为,家长会选择说教、打骂教育等传统教育方法。家长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教育或引导孩子,多数没有顾及孩子的真实想法,也不愿意花精力和时间了解孩子的爱好,秉承“课外辅导班是赢在起跑线的法宝”理念,强迫孩子成为他们心目中想要成为的样子,从而让孩子被迫接受其无法承受的教育压力,这就是专制型的家庭教育。学生长期接受这种家庭教育,不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心态与学习习惯,且剥夺了他们自主选择与主动作为的权利,进而凡事依赖家长,只知道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即可。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强制干涉他们生活学习,会促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加剧家庭关系的紧张程度,教育效果难以显现。另一种是“放养型”教育方式,即对孩子成长教育不管不顾。因此,对孩子的培育和教导几乎没有,任其自由发展,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也无助于孩子成长。

(三)家庭教育投入不多

农村地区家庭消费集中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消费,电视、洗衣机等物质性消费,孩子上学、购买书籍等智力消费。在很多农村家庭,生活消费、物质消费要明显大于孩子的教育投入,即使农村家庭的学生家长外出务工赚取更多的收入,也是着重提升孩子的吃穿,而没有着重改善孩子的教育环境,甚至是不舍得在教育上投资。这种家庭教育理念下的孩子无法实现全面发展,甚至会阻碍其健康成长。农村家庭也会往往以教育投入量的多少来衡量孩子是否有必要继续上学,而不在意孩子是否应该接受完义务教育,这明显有悖教育目的和作用。更有一些农村家庭,会按照性别决定家中孩子是否应该受到教育,乃至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男孩子在这方面会受到较大的优待。很多情况下,农村家庭孩子辍学或因其他原因造成的受教育水平低下,是由于农村家庭的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经济导致教育观不正确,如一些农村家庭抱着“读书无用”的消极态度对待孩子学业,而不是在孩子出现厌学问题时进行合理的规劝,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若家庭教育投入遇到了障碍,孩子只能在有限的家庭教育投入下从学校课本、学校教师获得知识及受到教育,其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则非常欠缺,遇到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学生自然谈不上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农村家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征

(一)后天形成

农村家庭小学生在学习上的习惯,并不是父母遗传或影响的,多数是后天接受学校教育逐渐养成的。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多是经过训练的,后经过持续强化进而逐渐稳定下来的自主性行为,这些都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学习经历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二)环境表现性

农村地区义务阶段教育是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重点。农村家庭小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后,会将学习上的习惯逐渐转变成为生活习惯,进而在特定情境下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当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受到家长的认可和鼓励后,进而会产生学习的自信心,将受到赞扬的一面积极地加以展现和巩固。当小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后就会表现出来,再经过长时间强化,进而形成其自主性的行为表现。

(三)持久稳定性

由于教育资源较少且教育质量并不理想,会影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基础。主要是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及成长的关键期,也是打基础的时期,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塑造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当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后,则会经过波动、纠正和加强阶段而逐渐稳定下来,且处于相对持久稳定的状态,进而内化为学习意识和行动。重视农村家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能促使他们将学习习惯渗透到生活习惯中,甚至对农村学生的未来成长及发展都产生正向的影响。

三、农村家庭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重视家庭教育

学生判断力、能力与思想观念受到家庭影响较大,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可以弥补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原因是学生家庭的思想观念与氛围会被孩子内化为不自觉的行动,若家庭教育功能缺失,会导致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在学习与行为习惯上,甚至是思想道德素质出现明显的偏差。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联合农村家庭,为学生提供全面且有针对性的教育。进一步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向孩子传授社会化经验,也是其责任。对此,考虑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基于农村家庭教育现状,重视并加强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弥补学生的家庭关怀,让家长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尽量不缺位。社会应该引导并提升农村家庭的文化、道德素质,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与环境,促进农村家庭的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观、家庭观,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积极转变教育观

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往往是教师在学校观察不到的。因此,仅仅依靠学校的单方面教育工作是不够的,而只有家长配合好学校教育工作,教师才能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力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此时,农村家长在谋求生计的同时,尽可能耐心陪伴孩子,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使学生获得家庭归属感与幸福感。同时,家庭教育还应抓住其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家长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但要讲究方式的正确性,不恰当的鼓励反而滋长了不良的意志品质。如培养孩子时间意识,改掉“拖延症”;教育孩子养成仔细阅读与检查的学习习惯;学会预习与听课的学习习惯等。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可围绕学校的学习任务、兴趣爱好等方面,并尝试站在孩子角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帮助其养成学习习惯。

同时,家长自身也应积极转变育儿观与道德教育的思想观念,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家庭观、学习观与人生观。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的关爱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渴望家庭的照顾或帮助,父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了解和理解孩子,才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教育和塑造学生的学习习惯。孩子犯错或者是面对问题,自身若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也要请教老师或者其他教育从业者,恰当地处理家庭与孩子间的关系,或适当鼓励、警告,灵活地调整孩子的学习成长方向。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孩子,性格较为活泼开朗,有责任心、有爱心并充满自信,从而有助于学习。虽然这些要求对农村家庭的父母来说实现起来较为困难,但也要让家长意识到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应该多花一些精力放在学生家庭教育上。

(三)尊重与限制共行

首先,家庭教育方式中,权威教育的影响较为显著。对此,家长间可以组建孩子教育交流群,定期交流育儿心得,或者是邀请高级教师,包括心理学教师,为家长讲解关于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等问题,给家长补充新知识,为其提供较为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其次,家长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学生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上,还应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如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能够及时完成工作任务,不传播负能量。孩子对家长行为的模仿,会迁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尊重孩子的主体性与个性差异性是关键。家长要尊重和善待孩子,并及时回应孩子的要求,反思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合理、教育内容是否恰当。家长可与教师协商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要求,给予孩子充分的参与权,扩大孩子的能力范围。如限制家庭作业的完成时间、规定作息时间等,尊重与限制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家长应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回归家庭,家长还应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并善待孩子,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四)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打造优良家风的基础,才能保障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依托于“互联网+”,搭建农村家庭网络解答平台或网络学校,为提升家长素质、解答教育疑惑提供契机,有利于提升家长素质。如农村学校开通校园App 或微信公众号,家长能够熟知学校活动,或者网络学校的教师对学生家长进行在线解答,采取针对性的农村家庭教育指导,以弥补农村家庭学生家长在教育方面的缺失问题,为农村家庭教育提供助力。而对于互联网使用率不高的农村地区,应该借助于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加大教育宣传,走进农村家庭,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了解他们的困难,如经济困难、上学路途远等,尽可能为弥补农村家庭教育缺失提供帮助,改善孩子的家庭受教育环境。针对当地农村家庭的教育共性问题,实事求是,为其提供教育支持,让父母从思想上认识到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地支持孩子上学和辅助学校教育。

结语

总之,农村家庭的学生教育,应该紧贴农村生活、教育环境,切实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填补农村家庭教育的空白。从学生学习习惯角度讲,习惯是贯穿于每个人生活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学习品格,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需要强调的是,养成学习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孩子习惯养成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并且,家长应理解教育内涵,敢于走出教育误区,从身边小事、简单的事做起,以身作则,帮助孩子规范言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意志品质,对于提升其素质、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创建适合农村家庭环境的教育模式,是社会各界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采取因地制宜、个性化的指导思想,力争为农村家庭的学生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猜你喜欢
习惯家庭小学生
上课好习惯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家庭“煮”夫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恋练有词
我是小学生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