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作业设计
——以《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为例

2023-01-24 08:27张晓梅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秦伯文言文课文

张晓梅

主张“做中学”的杜威从课程角度出发,认为“作业即学习活动”,重视作业的完成过程,强调作业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学习活动之一。精心设计作业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同等重要。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呈现的时间节点、对作业效能的评价都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基本原则。科学、适切、精练的作业,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相长。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课后作业,大量研究也表明课后作业可以巩固教学效果、内化学习能力。但是预习性的课前作业、探究性的课堂作业对教学目标的优效实现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教师正视并精心设计。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为例,介绍盲校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前、课堂、课后作业设计的基本策略,以期为盲校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一、课前预习作业:渗透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一单元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单元核心任务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能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领略传统智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课堂教学前奏的预习作业,其设计思路是如何启动即将开始的教学内容,从而为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做好铺垫。《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从单篇教学的角度入手,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1.了解《左传》的基本知识,掌握部分文言词语的用法,体悟《左传》的叙事艺术;2.把握文章的叙事脉络,研读烛之武的说辩艺术;3.汲取古人思辨智慧,潜移默化渗透“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课前预习作业。

【课前作业1】

(1)借助老师提供的范读音频文件,读顺、读通课文,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全文。

(2)自读班级学习群内提供的资料:历史故事“重耳过郑”“城濮之战”;古代分封爵位的原则及排序;《周礼》简介。

(3)完成填空:《左传》作者( ),是记录春秋历史的( )体史书,又称( ),它和( )( )并称为“春秋三传”。

【课前作业2】

(1)用精练的词语(或短语)以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为线索,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2)找出课文中的君臣对话,设计朗读语气。

(3)将烛之武劝退秦伯的内容按你的理解分出层次,并简述每层的大意。

两组作业中,课前作业1的设计侧重于基础知识,适用于每篇文言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以“读译写”为主线初步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背景知识。学生借助课下注解都能够完成该组作业。课前作业2的设计从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到内容概括与人物了解。历史散文《左传》以周礼为背景,长于辞令和叙事,所以分析人物形象不是主要目标。但没有人物为线索就不能展开情节,因此教师要在预习作业中把握好人物与主旨的关系。课前作业2中人物间的对话以及劝退过程,都是借助人物呈现的,特别是第3小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课前作业2第(2)(3)两题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重点内容,并以朗读和分层为手段,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课前预习作业准确地指向了教学重点。

二、课堂探索作业:搭建学习支架

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盲校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文言文的外在与内涵都远离视障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存在很多困难。正是因为学生距离文言文太“远”,才特别需要教师在精准把握课标、客观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学习支架,引导并帮助学生通过这些精心搭建的支架,走近文言文。这些支架既有疏通文句、解释翻译、朗读背诵的基础款,更有训练能力、启发思维、提高素养的升级款,两者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设计效果。

(一)在瓶颈处搭支架,突破难点

课文第3小节烛之武对秦伯说的话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层次与内涵都十分丰富,学生较难理解和把握。教师可搭建“感情朗读+炼词填空”的支架,一步一步接引学生抵达目标。视障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一定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启发学生从感情朗读入手,通过反复分析、揣摩对话的语气,将富于智慧思辨与心理博弈的劝退过程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悟到语气怎样随着内容的变化相应调整,内容怎样随着语气的变化逐层推进。

【课堂作业1】

揣摩第3小节烛之武的话,读出恰当的语气,并参照老师填写的内容完成填空练习。

(谦恭)说(局势);

( )说( );

( )说( );

( )说( );

(水到渠成)劝退兵。

教师完成填空的第一项与最后一项,以此明确学生的探究方向,帮助学生理清“劝”是如何层层推进的。学生经过思考后再选择恰当的词填空,如客观(平和、沉着、实事求是)说弊端(隐患、后果);坦诚(真诚、诚恳、设身处地)说好处(前景、利益);高亢(激动、慷慨、义愤填膺)说过去(往事、晋史)。学生分析内容、揣摩语气、选择词语的过程就是打破瓶颈的过程,学生能够就此比较容易地理解本节内容不卑不亢、巧用利弊、层层递进的特点。

【课堂作业2】

分析晋侯与子犯的对话,根据你的理解,在“曰”前面补充能够表达晋侯当时心情或展示其状态的词语,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起来,补充了“捋髯”“蹙眉”“环顾”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以及“恨”“不舍”“长叹”等表示情绪的词语,展现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个性化理解。而各自陈述的依据或理由也都来源于文本,说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二)在关键处搭支架,促进生成

《烛之武退秦师》的文眼是“退”,佚之狐与郑伯、郑伯与烛之武、烛之武与秦伯、晋侯与子犯这四组对话,从为何要“退”、选谁去“退”、怎样劝“退”、“退”的结果四个角度阐明了“退”这个核心。这四个角度内含“礼”(礼制、礼貌、礼仪、礼法),是本单元人文主题“中华文明之光”的具体化。学生需要从理解这部分内容入手,了解《左传》所遵循的《周礼》的核心要义,从而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达成这一目标有一定难度,设计作业如下。

【课堂作业3】

下列选题,任选一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选题1:课文开头是“晋侯秦伯围郑”,第3小节对话开始时变成“秦晋围郑”,晋与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说一说你们小组的理解。

选题2:烛之武是如何一步一步劝说秦伯的?最终结果如何?

选题1承接预习作业而来,是课文“人文主题”的关键。“晋侯秦伯围郑”是客观叙述,依据古时“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序,晋侯要在秦伯之前,这是对礼制的遵循;“秦晋围郑”是烛之武与秦伯对话的第一句,将秦放在晋前,是出于对秦伯这样一位重要外交对象的尊敬(当然不排除示好的意味),这是对礼貌的遵循。《左传》推崇周礼,讲究“以礼立序”,字里行间都有痕迹可察,晋秦围郑的借口“以其无礼于晋”,也是例证之一。这里的“礼”是指当年重耳经过郑国时,郑国轻视重耳,没有按照相应的“礼仪”来接待他。

选题2是“劝”的重点部分,也是课文内容的关键。围绕亡郑之弊、舍郑之利、(晋秦)敌友之辨,烛之武用精准高明的心理博弈、知己知彼的以利相诱、精彩凝练的外交辞令,劝服秦国退兵,促成秦郑结盟,并在离间秦晋同盟之时,成功地在秦晋之间种下了猜疑的种子,最终导致后来秦晋崤之战的爆发。烛之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解救了危难之中的郑国。两条选题均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给与适当点拨。

【课堂作业4】

两人一组,从四组人物对话中选择一组进行演读,并说说自己演读时感情处理的理由。

演读是读的方式之一,以朗读为基础,加入表演的成分,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完成演读任务,学生必须亲历“读、诵、研、演”的过程,在对话中融入自己的理解。有一组学生是这样演读佚之狐与郑伯的对话的:重读“国危矣”的“矣”字、“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中的“必”字,并且强调“秦君”一词。理由是重读“矣”“必”可以彰显佚之狐作为忠贞的国之重臣、老臣,在面对国家政治军事危机时的忧心忡忡与深思熟虑,以及对烛之武的深入了解与充分信任。强调“秦君”二字是为了展现佚之狐在对晋秦两国审慎分析后,用精准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秦伯锁定为劝退的目标。依据是课文开篇交代围郑的借口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秦与郑之间并没有根本矛盾,有被成功劝说的可能性,特别是第3小节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引出秦晋过去的恩恩怨怨,使得离间策略有了抓手。学生积极参与这段对话的演读,感情处理的依据紧贴文本,既有对文言虚词表现力的探究与体验,也有对文本中关键信息的研判。演读促进了研读,因为主动,所以深入。

演读也是一种个性化、多元性的文本体悟,既有理解也有表达。本单元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除了思辨性阅读外,还需训练学生思辨性表达。演读式的课堂探究作业,能够比较全面地锻炼学生的不同能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晋侯与子犯的对话“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先后有三位同学演读。学生A读“不可”一句时用了干脆且坚决的语气,理由是这样的语气能够很好地体现晋侯作为一位国家执政者、一位军队决策者所应具备的果断与明智。学生B读“不可”时用的是迟疑且犹豫的语气,理由是“吾其还也”透露出晋侯在同盟军背叛的情况下取消原计划的不舍与不甘。学生C重读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夫”字,理由是“夫”翻译为“那”,“夫人”就是“那人”的意思,晋侯称秦伯为“那人”,能从中品出晋侯的负面情绪。因为日常生活中如果用“这人”“这个人”做称谓时,一定程度上带有认可、肯定甚至亲热的意味;而用“那人”“那个人”做称谓时,往往隐含不满甚至敌意。课文中用“夫人”可以看出晋侯对秦伯的背信弃义、临阵倒戈心怀不满。学生揣摩演读语气的角度各有不同,句式、虚词作用、人称甚至现代汉语用法都有涉及,且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触摸到了课文的精髓,对文章的深刻内涵有了极富个性化的生成式体验,并对这种体验进行了思辨性表达,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以演读为手段,“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完成了对课文重难点的突破与攻克过程。演读能够帮助学生沿着教师搭建的支架切己体察,主动探究文本,其效果大大优于普通作业。

三、课后链接作业:内化学习能力

长久以来,教师对文言文课后作业的关注度不高,课后作业大多以抄、默、背为主,纯粹出于巩固基础知识的需要,“性价比”较低。如果从以下两个角度关注课后作业设计,可以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一)从大单元角度入手,关联知识

单篇教学容易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学生要费时费力去积累。教师可以大单元为背景,让单元内每一个单篇都为大单元教学服务。单篇教学结束的课后作业要有承上启下的意味,帮助学生建立有主线的、立体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使体系内的知识互相盘活、触类旁通。

【课后作业1】

找一找本文出现的人称代词并归纳其用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梳理并归纳用法。(也可选择其他字词的使用方法进行归纳)

【课后作业2】

检索网络资源,了解秦晋两国同盟瓦解后不久发生的秦晋崤之战;自读第3课《鸿门宴》的译文,结合“崤之战”“鸿门宴”体会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所起的作用。

类似作业能为学生打下学习锚点,支持学生构建起自己知识体系的“超级链接”。

(二)从生活角度入手,训练语言表达

学生之所以怕学文言文,是因为囿于古汉语自身的学习难度,学生较难从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因而降低了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执教《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学校有学生因为遵守防疫要求而暂时居家上网课,教师据此设计了相关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3】

某校某同学因疫情防控要求需要暂时居家上网课。临近考试,其他同学都在学校紧张复习,该同学自己在家感到特别焦虑。如果请你劝一劝这位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可以选取同学、老师、班主任等任何一种身份,借鉴烛之武的劝说方式,写一篇短文。

课文虽然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但是课后作业的设计可以与学生当下的生活高度相关。学生有“式”可借,自然就有话可说,润物无声中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为灵活地适应新问题和新情景做好准备。当学习者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各种不同的新情景时,最有效的学习就发生了。”因此,无论作业在教学的哪个环节出现,联系生活、联系经验、联系学情的作业无疑是高质且优效的。

猜你喜欢
秦伯文言文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浅探
会背与会默写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