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护航青少年成长

2023-01-24 09:21
晨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青少年

杨 雄

教育事业是我国进入新征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家校社协同育人则成为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020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这三大教育体系之间,仍存在着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在家校社之间构建高效互动、相互配合的体制机制,使家校社协同育人产生最大的合力与效果,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下功夫研究、认真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战略意义、任务与历史进程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制建设,旨在实现“教育合力”之形成,使青少年获得协力支持,完成个人学业,践行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家庭、学校与社会是对青少年产生最直接、最具影响的三个主体。首先,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孤岛”,它们不得不主动地与家长及所属社区产生联系。现今,很多教育实践须在学校之外的情境下进行,共同构成助推学生健康成长的合力。因此,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其次,协同育人对于家校社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目标,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如何使这种协同关系随着合作进程,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焦点问题。

家校社协同育人体制建设的目标任务。第一是进一步提供公平而又高质量的教育,协调教育领域中的基本矛盾,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达到上述目标,只依靠学校,或者说教育内部体制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家校社三个治理主体相互支撑、协同配合才行。第二是更好地回应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及社会的共同利益诉求。多年前,爱泼斯坦等教育家研究发现,家校社合作有利于学校教师、家庭和社区成员形成“教育共同体”,相互支持、共享信息、承担义务,致使家庭、学校和社区(包括驻区企事业)共同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第三能实现“伊里奇式”(非学校化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变革。把各种教育资源置于一体,更有益于青少年更好地运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全面成长。

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家校社协同模式值得借鉴。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探索家校社合作路径。到80年代,联邦和州政府开始将多种协同育人指导方针纳入《中小学教育法案》,随后在《有教无类法案》中又提出一种“嵌入式”系统。其中,反映美国家校社协同关系模式典型的理论则是爱泼斯坦等人(2016)提出的“多重熏陶理论”。该理论的外部叠加效应模型有效地解释了家校社三者如何同心协力,共同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其内部互动效应模型则阐明人际关系的熏陶作用是如何发生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之中,以及在何种场合发生这些关系和影响。

日本在1988年成立学习塾的行业协会——全国学习塾协会。1999年,文部省终身学习局正式将学习塾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纳入教育体系。针对公立教育体系的不足和家庭教育的急需,学习塾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情况细分为救济塾、升学塾、辅导塾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2013年,文部科学省又鼓励学校与地方政府、民间企业三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合作推进“星期六教育活动”。

新加坡家校社协同模式则是由政府全程主导。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组建了社区与家长辅助学校咨询理事会,这一全国性的组织旨在为教育部献计献策,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合作。2000年,新加坡发布《与学校密切相关应尽职责》,更加明晰了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应尽之教育职责。为了指导学校开展与家庭、社会的合作,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伙伴合作准则》《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创造性合作实践模式》《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伙伴关系》等文件。从2002年开始,又每两年颁发一次“教育伙伴奖”,嘉奖那些最能与社区建立密切联系、最能借助社区把教育办好的学校。

在我国,随着对发达国家教育经验的观察与比较,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民教育质量、人力资源开发对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与急迫性。学校教育地位被政府、家庭与社会提到了空前之高度。进入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除了学校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与社会实践开始成为共识。在2002年、2007年相关部门颁布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十一五”计划之后,2010年由国家七部委联合出台了首部《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9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更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这有力推动了各省市积极探索更规范化、更具操作性的家校社协同共育模式及创新实践。

二、政府、家庭、学校与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责任与功能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责任通常被看作是不同教育主体因其享有的权利而应承担的相应义务。教育功能通常指的是教育活动对个体和社会所具的能力和作用。教育功能的发挥通常取决于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教育系统与外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发挥。

政府的责任与功能。政府责任:作为公共利益代表和公共权力部门之政府,在家、校、社合作过程中的责任体现在,尊重每个家庭的教育选择权、防止学校过度干预、完善组织和程序、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培育和监管教育服务市场、优化教育生态环境、代为行使国家亲权等。政府功能:当多元主体参与学校教育治理时,政府应在协调和整合多元主体的利益,确定发展方向、目标、标准,进行宏观规划和统筹,实施问责等方面发挥主管职能,在育人方式、育人内容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家庭的责任与功能。家庭责任:相较于学校和社区,家庭主要承担保护儿童、为健康提供保障、提供生活教育、提供与社会价值观相一致的情感环境等责任。家庭功能:主要体现为个人道德品性与修养的塑造,包括轻松的家庭学习环境的营造、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习惯的养成。

学校的责任与功能。学校责任:应承担传授客观基础知识、技能和在国家宪法和社会基本道德框架内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的责任。此外,学校还应认可学生的成就,反对歧视与偏见,关注个体差异与融合。学校功能: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将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体转化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人。这主要体现在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教育的重心逐渐由家庭教育转移到学校教育。近年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概念外延上有了进一步拓展,学校教育不仅应关注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发展,还要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在能力范围内影响及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促进家校合作。

社会的责任与功能。社会责任:社会教育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经历的教育,可谓终身教育。不同社会组织机构具有各自不同的社会教育责任。社会功能:社会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一代的性格、气质和能力发展。尤其是当青少年从学校走向社会之后,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力显著增强。社会教育对于青少年发展影响主要体现于大众传播、同辈团体、社区环境和社区教育等多种路径。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须把握好“四个第一”

(一)家庭是儿童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习近平在2015年新春团拜会上讲话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从社会结构而言,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营造良好的家风、弘扬家庭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人的发展序列而言,家庭是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初始的场所。家庭教育与学校的最大区别在于:首先,家庭教育是个别化的教育,针对孩子个别的关注、指导和教育,必须由家长来完成,学校无法替代;学校则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提供的只是一个公共的、普遍的教育,很难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其次,家庭教育是终身性、示范性的教育。从生活时空来看,一个孩子大多时间在家与父母一起度过。学校对于孩子只是人生中一小段时间,因此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比学校要大得多、长得多。第三,从教育内容上看,与学校主要传授知识不同,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第四,从法律责权利上看,孩子与家长具有天然血缘关系,这是学校、老师无法替代的,故每一个家庭都具有教育孩子的监护人责任。

(二)家长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教育始于家庭。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任老师,是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最先看到的人,也是最关注孩子的亲人。在一个人的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一个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胎儿在体内就受到母亲“体内环境”的直接影响,胎儿的健康与否与母亲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孕妇愉快的情绪、平静的心境有利于胎儿健康发育。在入托、入园,以及进入小学、中学后,孩子大部分时间仍生活在家庭中,受父母的潜移默化影响最大。父母的教育是在孩子模仿性最强的幼小年龄开启的,不但占其“先入为主”的便利,而且父母的形象示范、言传身教给孩子以终身影响。如果父母语言、行为、习惯不良,那就较难保证孩子在这些方面能做到优良。因此,家长首先自己要学习,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与新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育儿能力。

让孩子在规则与自由中健康“成人”。“自由过度”会导致孩子任性放肆。婴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会导致其为所欲为的倾向,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而“规则过度”又容易致使孩子缺乏个性。有的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让人省心,这种观念多表现在控制欲望比较强的父母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维的依赖性比较强,害怕尝试新事物,而且调整情绪变化的灵活性比较弱,这将影响孩子的创新意识与个性成长。因此,应倡导让孩子学会规则又拥有自由的平衡教育策略。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培养孩子发展出既有责任心、又有开拓性的健康人格。

培养孩子自信、悦纳,爱思考、善表达之品性。爱因斯坦早就预言,一个人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爱因斯坦说这句话的时候,人们还不能够切身感受到这些话里蕴藏的奥秘,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一道理已经成为生动的现实。网络时代对于青少年而言,更重要的是具备如下能力:知识迁移与学习力,独立思考与表达力,承诺坚毅与执行力,自我悦纳与抗逆力。这些能力与知识和文凭无关,但在当代快速变化、变动、变革的社会中却特别重要。作为家长,重要的在于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人有先天的基因,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但也不完全由后天的训练形成,而是由先天基因给出了某些能力和许多能力发展的框架,需要后天的经验来启动和发展。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自我悦纳、充满自信的学生。

(三)学校与社会要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6年,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成人社会“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并指出家庭教育要从小处着眼,家长要做好示范,学校和专业机构要共同配合,大力推动家庭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重要场合多次强调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十分通俗、形象、准确的语言强调了对青少年进行正确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际上包含了以下内涵:一是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观念才能引导出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能产生好的结果,人才能走好圆满幸福的人生。二是通过家校社协同共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观念重在当下,理想关注未来,要引导学生胸怀大志、放眼世界,脚踏实地,成就未来。三是积极组织实施丰富多样的家校合作、校园文化与社区公益活动,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培养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增加才干。显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十分重要的,衣服的扣子扣错了可以重来,而人生第一粒扣子如果扣错了,要想纠正将会相当困难,一旦错误的观念形成,要想改变它,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古人曰“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意思就是要走好人生开始最关键的几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四)教师应成为指导家长开展家教的“第一实施者”

学校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对本班学生接触了解多,在学生心目中也最具权威性。因此,当前由班主任教师指导家长实施、开展家庭教育,无疑是较为合适的。当然,我们一方面要确立学校教师对广大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处理好家庭家长指导与学校教师指导的边界。在强调家庭教育由学校来指导,并不等于家庭教育全部内容都由教师来实施,教师也无法承担这一职责。教师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指导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尽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边界,但存在“重叠部分”,因为孩子每天仍有相当多的时间在学校度过,故学校有时空、教师有责任,对孩子开展德育与人格教育。相形之下,社区、社会其他机构无论从时空、专业来看,都无法与学校教师的优势相比。

掌握了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科学指导方法的教师,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名合格教师。由于家长的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孩子观念也不同,要让他们与学校老师保持“步调一致”,并不容易。为此,教师要懂得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学会与家长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同时,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建议,才会使家长心悦诚服,积极支持、配合教师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学校教师指导家长的重点是:帮助家长认识什么是家庭教育,它的本质、特点及规律;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家庭教育态度和方法。与此同时,一名教师若要科学地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必须系统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与指导能力。

总之,伴随着经济发展与教育现代化进程,我们教育的“顺序模式”——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分别先后在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各自作用——正在转变为一种新的“重叠模式”,即在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家庭教育、家长、学校、教师、社会,互相联系,共同影响孩子的成长发展。如何将上述不同的教育因子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合优势,必将成为未来“家校协同”“校社合作”与“亲师共育”的时代课题。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青少年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青少年发明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