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人教育孩子的准则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异同

2023-01-24 09:21张佳昊
晨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家庭家长孩子

杨 敏 张佳昊

2021年10月23日是中国家庭教育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八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21年10月23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从这一天起,家庭教育由亘古绵延的“家事”,上升为任重道远的“国事”。

处在巨大转折中的我国家庭教育,当下既面临着知识经济与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引发的社会背景、发展方向的深刻变化,也深受悠久传统家教思想、家教经验的厚重影响,同时肩负着基于人类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建构。因此,如何敏锐地跟上时代变化、紧贴时代要求,在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科学经验的同时,对中国传统家教思想、家教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与批判吸纳,充分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完善家庭教育中应有的综合科学性,打通与世界家庭教育的对接通道,成为当下亟待探索的重要问题。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人教育孩子的22条黄金准则》(以下简称《黄金准则》)一书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对美国家庭教育大量真实资料展开深入研究,剖析了众多翔实案例,从中总结出让美国精英阶层深受裨益的22条家庭教育黄金法则,值得品读借鉴和深入思考。

一、美国家庭教育的重要特质

《黄金准则》首先从近百个案例中提炼出22条美国家庭教育的经验心得:归属法则、希望法则、力量法则、声音法则、换位法则、管理法则、激励法则、兴趣法则、榜样法则、独立法则、竞争法则、挑战法则、合作法则、反省法则、惩罚法则、美德法则、理财法则、阳光法则、求同存异法则、二十码法则、独一无二法则、四W法则。

这些法则蕴含着家庭教育通识性的主张和建议,与中国家庭教育有相通之处,例如“管理法则:管理孩子不要溺爱”“兴趣法则:点亮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兴趣”“榜样法则: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等。这些主张和分析可归纳为处理家庭教育的核心原则,涉及如何在真实生活案例中引导孩子的成长、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如何在他人和社会关系中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等。

最值得中国家长和家庭教育研究者注意的是,美国家庭教育案例与中国家庭教育案例存在的诸多不同之处,体现出美国父母在处理家庭教育事务时的多元性,解决问题时思维的科学性,以及采取策略的新颖性,为中国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和提升提供崭新视角。

(一)美国家庭教育强调以“夫妻”为核心的家庭结构

在《黄金准则》一书的案例中,很少见到有隔代养育的情况,这与美国的家庭结构有关。在美国,长辈大多和青年夫妇分开居住,老年人退休后很少会带子女的孩子。陈默在《都市独生子女特性分析》(2015)中指出,中国的独生子女有着沉重的情感负担,一个孩子还没出生就已经成为未来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六个人的中心话题。孩子由于知恩图报的天性,往往会背负着较重的情感包袱前行。因此中国家庭通常会出现夫妻核心让位于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结构,几代长辈围着一个孩子,使得家庭教育问题中的育儿焦虑、教育竞争压力等尤为凸显。

全职妈妈在美国是很常见的,因为美国家庭没有隔代养育的习惯,人们认为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需要二人的合力付出。布依艾加尔·西依提经过对美国家庭教育的三年观察,在硕士论文(2015)中指出美国家长在对子女付出方面的问题,绝不比中国家长少,尤其在倡导男女平等的时代,那么多美国母亲仍然抵挡着事业的诱惑,想尽办法解决经济和生活的各种压力,选择在家里全心全意照顾孩子。《黄金准则》中大量的教育案例,呈现出美国父母在心态上的相对轻松,他们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每一点愉悦和惊喜,当孩子长大后,他们又会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独立生活。

(二)美国家庭教育注重以“爱”为基点的家庭互动

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奉献的。但在“爱的教育”方面,美国以“爱”为基点的家庭互动遍布日常,比如,父母讲求尊重和爱护孩子。《黄金准则》中有这样一个案例,美国父母在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是这样交流的:“我了解你的想法,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时我是这么解决的……”,这种基于爱和同理心的表达,比较容易建立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取得较好的互动效果。又如,在美国大人打孩子是违法行为,他们有一种发自内心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意识,这种意识决定了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真正把孩子当作独立、有尊严的个体对待,在父母和孩子心中达成一种共识:“父母不是权威,而是朋友”。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爱”似乎都是“有条件的”,而且具有代际遗传特征。“只要你乖,爸妈就会永远爱你”“你要是成绩达到班级第一名,你要什么给什么”“你要是听话、学习好,就是我们的好孩子”这些耳熟能详的父母之言伴随很多孩子的成长阶段。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也常常口不择言,说出“你真是笨死了!”“你真不争气!”“你真没出息!”等等。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当成了管理或统治对象,而非平等、独立的个体。并且受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一些父母对待子女的“爱”,在潜意识中添加了“望子成龙”“养儿防老”“出人头地”等功利性目的,忽略甚至无视孩子“自由探索”“发挥特长”“试错犯错”的成长空间。於嘉等在《中国居民理想子女数量的宏观影响因素》中指出,中国育龄妇女的一孩生育倾向较高,这种家庭理想子女数量观,既反映了优生优育的整体社会心态,也有教育竞争压力的深刻影响,容易导致家庭教育中出现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效果、轻方法等种种弊端。

(三)美国家庭教育讲求以“理性”为引导的教育方法

《黄金准则》借案例引出大量美国家庭教育的做法和具有启发性的教育观点,以整体俯瞰的视角总结核心理念,并站在中美家庭教育的对比语境上就具体方法加以探讨。例如在“力量法则”中,面对孩子青春期最典型的特征“叛逆”导致家长和孩子间距离拉大的情况,作者总结出美国家庭教育中“以理服人”的特质,以此平衡家长和孩子之间关于人生成长的角力。作者还分享了美国家长和孩子拉近距离的多种方式方法,诸如:尽量和孩子保有更多的共同爱好,培养运动兴趣,共同观看演出等。许多美国父母都善于给孩子分享自己年轻时的趣事、蠢事、囧事,精心安排家庭共处的时空,用心创造周末和节假日与家人共度的机会,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等。针对不少中国家庭出现一味要求孩子“听话”“懂事”“成绩好”,和孩子之间“压”而“不服”,彼此失去信任甚至走向对着干的问题,向中国父母提出“善用父母力量,做到以理服人”等家庭教育建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黄金准则》在众多案例中还呈现了美国家庭安全教育、理财教育、性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例如书中分享了面向孩子的理财书籍《富孩子》,由美国警方编写的《独自在家安全画册》等读物,体现了美国家庭教育在相关分支领域的探索和深入——美国家长采用让孩子在可控范围内尝试的方式,释放和满足孩子对危险因素的探索欲与好奇心,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培养自我保护与安全防范能力。而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理财教育和性教育等往往被父母束之高阁、避而不谈。当中国孩子遇到危险境况时,家长第一反应常常是立即阻止,容易忽略孩子对于未知危险的好奇心、探索欲,所以每遇家长不在场或不知情时,孩子更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暴露安全隐患。

二、影响美国家庭教育特质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

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家庭教育特质的社会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制度原因,也有文化背景的积淀和精神特征的渗透,它们在漫长的岁月里造就了本国的家庭教育心理与潜意识。中国家长只有站在客观、真实的视角审视影响美国家庭教育特质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才能在反观和思索中汲取其中有益的教育思想和行动策略。

(一)主流文化与传统精神的长期浸染

在分析各国家庭教育特质的成因时,首先要重视的是主流文化与传统精神的影响。美国文化心理学家哈里·特里安迪斯(1995)提出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得出的结论是:在主流文化与传统精神方面,美国更偏向个人主义,中国更偏向集体主义。重视个体主义的美国家庭教育很少强调内外之分,他们坚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强调完成任务是显示个人能力和特点的重要机会。而重视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家庭教育,则始终持有内外有别、亲疏各异、越是亲近的人越不应该有隐私的家庭教育思想,注重所有家庭成员对亲缘关系的维持,一向淡化自我个性和独立精神,并不强调个人完成任务的能力、特点与重要性。鉴于此,中国家长可以通过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同内涵的领悟,建立对待孩子个性发展与个性特征的理性精神,着力唤醒孩子独立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强化孩子在走向社会过程中应有的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能力。同时,更要智慧地把握好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时空界限、心理界限及心灵界限,从而提升中国家庭成员认知家庭教育问题的水准与解决家庭困境的能力。

(二)社会发展与经济环境的深刻影响

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理想,不管是做消防员、洗车工、面包师,还是做医生、科学家、律师等,都会欣然支持、热情鼓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社会反对任何形式的职业歧视,企业付给蓝领的工资并不比白领低多少。同时,美国人的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有明显界限,规定时间之外的加班较少,工作时长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失业救济、医疗保险、养老制度等也都会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托底的保障。因此,美国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人生少了很多可能无路可走的焦虑担忧和无所适从,也就自然而然会支持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在符合自身兴趣特长的岗位上舒展身心,尽可能去过有尊严的生活。

相比较下,中国家长当下对孩子教育的种种焦虑,诸如对孩子上什么学校、学习成绩如何、未来做什么工作等,归根结底是对孩子未来人生发展和职业方向的担忧。这些担忧又与社会资源相对不足、底层民众上升通道日趋变窄、中产阶层经济和社会地位难以持久维系等密切相关。同时,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孩子的网课学习和家长工作的冲突,使得一些家庭把孩子的教养和抚育寄托给祖辈,加剧了因隔代教育理念差异产生的家庭教育矛盾。随着近期中国《职业教育促进办法》的出台,以及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可能出现的发展变化,期待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找到既适合自己又富有尊严的工作机会,获得更多人生广阔发展的可能性。

(三)教育理念与成就认定的潜在引导

美国父母在家庭教育理念上,十分注重孩子的兴趣、个性、理想和创新能力,不管孩子的人生目标是否是父母期望的,他们都会全心全意支持孩子追逐自己的梦想,并尽力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去实现。在奋斗过程中,只要孩子为之欣喜、为之努力、为之拼搏了,父母都会真心肯定,哪怕结局失败,父母也不会责怪、埋怨孩子。在美国父母眼里,孩子追逐理想的过程,就是值得赞赏的成功;孩子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新力,跟着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走,就是有成就的孩子。

而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理念上,更关注孩子是否听话、是否懂事、是否能上好学校。孩子自幼就被家长耳提面命:要懂得人情世故,要学会世事练达,要善于观言察色,做人做事要有心计。对于成年的孩子,家长更注重孩子是否能挣到更多的钱,是否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是否能光宗耀祖。中国家长普遍倡导孩子要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人生理念,要具备“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的坚忍能力。至于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是否遵从孩子的内心,孩子自己期望的职业和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父母往往容易忽略。同时,“成王败寇”的判定准则也会让父母常常以世俗成功标准衡量孩子、评价孩子。不管孩子怎样有个性,怎样有创新精神,怎样心有所求,只要没有实现普遍意义上的成功,都会被父母和社会判定为“失败者”。

三、美国家庭教育特质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家庭教育要尽快回归教育的本质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家庭教育的核心都应围绕孩子个体的成长发展规律,启发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以及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追根溯源都是以怎样的家庭教育观教育孩子。《黄金准则》中的换位原则、美德法则、激励法则等都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父母在生活中能够言传身教,在一个个具体事件中和孩子讨论各种不同的选择,一起理性决定如何行动,才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而不是一味讲大道理、用家长的身份来压制。同时启示中国家庭教育不能本末倒置,教育重点不是孩子是否听话、分数考多少、上什么样的学校,而是发掘孩子的优势、特点、性格,看见孩子真实的想法和需求,遵循孩子个人的成长节奏、兴趣和愿望,以“是否合适”为方向,而不是盲目地和他人比较,人云亦云地区分优劣高下。

(二)家长要善于直面真实的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以纠结、愤怒、焦虑等情绪表征展现出来,家长不可夸大矛盾,也不可忽视问题的存在,要见微知著地从精神分析动力学的角度,留心日常生活的细小点滴,为孩子的人格形成奠定底色。借鉴《黄金准则》中总结出“案例——反思——行动”的分析模式,运用到家庭教育实践,学会做一个对于家庭教育有觉察且不断自我完善的家长。《黄金准则》里一些将中美家庭教育作比较的案例,也为中国父母提供不少安全可行的方式,拓展教育眼界,打开行动思路。对于家长来说,家庭教育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终身教育,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和完善自身的过程。唯有真实面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勇于借鉴其他文化的经验成果,才能让家庭教育方式更加有效,教育理念不断升级,真正把家庭建成孩子人生奋斗的始发港,人生幸福的加油站。

(三)家长要在与时俱进中做到家国同行

伴随着知识经济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面临的社会背景、发展主题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家长需要敏锐地觉察时代脉搏、紧跟时代趋势,树立家庭教育的科学精神,充分了解新时代对孩子的发展要求。同时,中国家长既要注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也要对中国传统家教思想等进行科学总结与批判性吸纳,保留中国家庭关系与家庭文化等方面的优良特色,让传统家教精髓进一步发扬光大。此外,也要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只有将其置于人类成长与发展、社会中的家庭、家庭成员关系、人生与幸福、亲职教育与辅导、家庭生活美学以及家庭伦理等科学视域里,进行察觉、理解、领会和行动,才能让家庭教育更加科学有效,愈发贴近人心,助推孩子和家庭获得更多可持续发展机会,在与时俱进中做到家国同行。

猜你喜欢
家庭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