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医学课程的实施优势与策略

2023-01-24 12:11廉莹
科技风 2022年36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器官医学生

廉莹

新乡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一直沿用着“以学科为中心”的“基础—临床—实践”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却造成了各学科教学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基础与临床课程脱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医学的发展给传统医学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1],凸显了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为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培养划定了重点:坚持立德树人、能力为重、实用为先、服务基层、多学科交叉、医教融合的教改理念,着力引导学生将职业理想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医学院校需要为“健康中国”培养“未病会防、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卫生人才。现代医学教育要将大健康理念和内涵整合到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让医学生在成长中能主动关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医学理念。把大健康理念融入医学教育,必须要深化医学课程体系改革,打破学科壁垒,倡导交叉融合。

整合医学是通过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医学生对人类健康的整体观认识,提高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有效推动了医学教学与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整合医学是社会医学和人类大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医学强调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综合和重组多学科相关知识,从人的整体出发,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整合,融入社会、环境、心理等影响因素,将数据证据还原成事实,将症状总结提升为经验探知,在事实与经验间反复实践,最终使医学生形成可视性的能动性的整体医学知识架构[2]。

将国内实施整合教育的医学院校的教学开展情况与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医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科建设、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及学生的专业化培养具有显著成效,凸显出医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盎然生机。

一、融会贯通、教学双促、优势互补

(1)在学科间搭建“立交桥”,既让学科间产生密切联系,又避免了教学中知识点的繁杂重复,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当于学科间知识的优化组合。传统医学课程先讲基础医学,再讲临床医学,最后是临床实践,从学生认知递进的角度来看,层次清晰,但是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境:一年级刚接触医学知识,学习解剖、组胚、生理、病理、生化、免疫等基础医学课程时,会发现很多疾病名称,而这些疾病表现却是二年级时才能学习到的,因此一年级很多基础知识,让初次接触医学的学生们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大多都靠死记硬背,对于很多概念都是模棱两可或一知半解。等到二年级学习专业课程,真正接触到各系统疾病时,却又发现之前一年级学习到的很多概念,由于当时理解不透彻导致发生了遗忘,所以需要在二年级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再把一年级基础课课本翻出来重新学习,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自我摸索基础和临床的联系上面。另外,二年级专业课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中医、药物等学科,几乎每门学科在讲授时都是按照解剖结构系统讲解,因此,每个系统都存在重复内容,教师在讲授时主讲自己的学科知识,将交叉知识点都“客气”地推到了其他学科。这就导致学生在听课时感觉专业课彼此脱节分离,很难建立多学科知识架构,使诊断疾病的临床思路变窄。通过“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医学课程将显著改变专业课模块脱离的现象,它从一年级时,就开始帮助学生搭建专业知识架构。按照解剖结构,将每个系统深层次全面讲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大临床思维意识,极大地提高了授课效率和学习质量。例如,在学习消化系统时,结合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联系病理,引导学生分析出消化系统易发生的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有哪些,再结合内外妇儿专业课知识,讲解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常见的疾病表现、诊断、医疗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通过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相结合,逐层渗透,向外延伸地讲授医学课程,不仅更加合理地调配教育资源,使之充分利用,避免重复,有机融合,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型医学课程整合,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有显著的推动力。医学院校的教师,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成长、执教已有多年,“术业有专攻”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与很多医院内的各科医生一样,长期专注于自己的某一个学科领域,其他方面的医学知识逐渐淡忘,因此,出现了“专科医生”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专科教师”。学生在向教师请教医学问题时,一个腹痛引发的思考,需要像患者就诊一样,找不同学科的老师进行咨询,烦琐而茫然。设想如果医学院校培养的都是“专科”学生,那将来患者就医需要来回折腾多少次才能诊断清楚病情呢?“大医生”观需要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而作为孕育“大医生”的师者,首先自己要转变观念,成为一名“大学者”,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破除学科边界围挡,迅速充电赋能,让医学之泉变为活水在体内流淌,只有教师自身成为一本医学百科全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全科医生和全科护士。若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成为源源不断的水源,整合医学课程助力“全科教师”脱颖而出[3]。

(3)强调医学知识的连续性与实用性,潜移默化地助力医学生构建整体医学思维框架。面对传统的三段式医学课程,学生的适应期较长,对临床医学和护理知识的感受性较空洞,大多依赖“啃课本”“死读书”,从而导致进入临床实习时“上手”很困难,感觉一时很难应对临床上严谨细密、程序繁多的医护工作,好多课本知识既熟悉又陌生,只能硬着头皮从零起步,跟着带教老师,从基本技能学起。“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医学课程由于是从学生刚入学学习解剖知识时,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系统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融合,配套相应实践练习和医院见习,由浅入深分层渗透,既引起了学生探索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之奥秘的兴趣,又让学生在刚接触医学就直观地感受到医学课程的实用和重要。整部医学课程仿佛带领医学生探秘一样逐个系统去了解、发现、思考、分析和探究。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科学,教师带领学生由人体的每个系统、器官出发,直到整体贯通,此过程连续而有推动力,吸引着学生主动探知、勤于思考,增加获得感和成就感,带着医者的神圣和骄傲从校园启蒙时期就开始树立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业信念。

(4)有利于教学互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在坚持“实用性”与“启发性”的原则下,综合运用案例分析与讨论、情景模拟、PBL等多种启发性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块,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一言堂”模式,增加了教学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还是沿用义务教育期的授课方式,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惰性心态较重,眼高手低的现象较多。接受医学教育的学生年龄已接近成人,他们的心智成熟度、心理需求和学习动机与义务教育阶段已明显不同。按照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医学生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日益活跃,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与医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智发展和需求不相匹配,因此,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开展的医学课程整合势在必行[4]。“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医学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多学科医学课程按照系统进行“苏打式”分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启发式教学互动丰富,大小实验课穿针引线,实景演练,兴趣+磨炼,促使医学生“敢动手,能动手,会动手”。

(5)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早期的临床思维意识,让学生真正明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在传统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下,很多医学生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是跟着老师的指挥棒,教一学一,上课成了马不停蹄地记笔记和刻舟求剑似的做实验,教条、死板成了相当数量医学生的代名词,很多学生在即将毕业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还比较迷茫,感觉自己学了很多但职业担当的能力还不够。长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模式,造成医学生很大程度上存在专业不自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医学课程从新生开学初就直观接触白衣战士的常备武器——各种医疗器械和常用医疗抢救设备,从每个系统出发,结合疾病需要,勤动手、多动手,做到课课“手不闲”,直到每名医学生对每种器械和常用设备产生肌肉记忆。医学是一门专业技术很强的学科,与其他技术工种一样,“熟”才能生巧,“技高”才能胆大。新型医学整合课程秉承“实践出真知”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学注重实践多元化等,在校园中就从业务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上为未来的“白衣战士”赋予扎实的专业自信。

二、更新理念,找准契合点,群策群力搭建整合医学基础架构

整合医学教育是在原有教学模式上的进步与突破,在实施的初始阶段有相当多的困难要克服,包括领导观念、资金支持、教师思想、课程设置、标准量化、部门协作、团队配合等,通过对国内前期开展整合医学的院校进行初探,特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键策略进行分析:

(一)全员更新教育理念,打造领航教学团队

领导支持、资金充足是成功打造整合医学课程的前提。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参观或学习交流,使教师了解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意识到整合医学是当前世界医学的必经之路,增强教师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医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研室中抽出适应能力强、观念更新快、实践能力优的精干教师力量组成教学改革先锋队,集思广益,开设实验班,在实践中摸索,为整合医学教育的开展铺好路基。

(二)成立整改攻关小组,制定系统规范的整合课程教学体系,将教学改革贯穿始终

医学教育课程整改关系到所有一线教学课程,工程量庞大,细节繁多,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因此,在教学整改前需要先组建“课程整改攻关小组”,成员包括一线教师、熟悉医学教学工作的领导、教务处人员、课程规划人员。攻关小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医学为研究课题,需要将“器官系统”作为牵引主线,将相关学科进行融合,然后整改为相当于“支线”的一门或几门课程,围绕主线相关联,在教学改革先锋队的引领下,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由教研室全部课程教师组成,由主干课课程学科带头人担任组长,集体探讨同一器官、系统或知识点在各学科的授课情况及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之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新按器官、系统进行课程设置,整改制定课程整合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并编写相应教材。实验教学则根据重新设置的整合课程穿针引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体教学团队成员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协作,共同搭建教学构架,找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门课程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有机衔接,规范医学课程整合[5]。这种“以点带面”的教学体系是在学科间教师共同交流、智慧碰撞、相互切磋的基础上产生,有利于教师突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思维固化和封闭感,淡化学科界限,在集体备课中,逐渐适应“大医学”的整体观和全面感,形成综合性医学知识脉络,只有先磨炼出“大医观”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大医观”能力的学生。建议定期邀请国内外整合医学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教育教学专家考核观摩,提出指导意见,不断优化完善整合课程体系建设。

(三)出台配套整合医学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统筹安排,奖罚分明

整合医学教育的根基在于教师团队的融合和协作,合理而完善地量化考核制度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激励出教师和学生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成立以器官、系统模块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单元,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量化考核标准,重点评估整合医学课程的推进成效、学生收效及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无显著提高,即评估整合医学课程是否好用、是否好学、是否得到师生一致认可。整合医学课程是以临床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进行的系统整合课程设计,其中临床医学教师担任着核心角色,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临床课教师大多肩负着临床教学、科研、附属医院等多项工作,因此,建议整改攻关小组领导统筹安排,将任务进行分解,选择性地抽调部分临床课程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承担专职教师的教学任务,使临床课程教师有充足的精力去投入新课程准备,与基础课程教师齐心协力共同研磨整合课程,达到充分融合。配套整合医学教育的各项制度措施和量化考核标准在出台前,务必要征求每位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充分得到群众的认可并不断优化完善,使教师和学生在新型教育模式下能够积极愉快地教与学,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做好基础建设性工作[6]。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医学课程改革,符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目标,秉承“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通过实践摸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整合在高素质全科医护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积极而强大的推动力,此研究可为国内医学院校实施整合课程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器官医学生
类器官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ORGANIZED GIVING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