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建设、推进思路与创新举措

2023-01-25 02:55高自旺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科技建设

□高自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是链接科学原理发现验证和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的中继站,是产业链与科技链的纽带,是科技服务于企业、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1]。本文总结分析我国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典型做法、先进经验,并提出新的思路,丰富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领域研究文献的同时,为政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参考。

一、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建设

(一)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生态持续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软生态”。一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律逐渐完善,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展开提供了法律保障。2015年,我国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二是政府不断为高校科技成果松绑,通过试点示范机制引导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1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三是政府探索建设综合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载体,通过集中性、综合性政策支持、制度改革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走深走实,并带动地方经济、科技发展。2016年,在宁波、河北京南、浙江省三个地区建设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随后制度出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发展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政府着力激活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2020年开启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四是我国政府加大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设力度,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起到关键支撑作用,202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

(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生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硬生态”的主干。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断建设发展,已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生态。我国在各地建设2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探索科技创新制度改革的综合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配套设施及创新型政策支持;建设12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专项支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发展;建设110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城市,不仅为知识产权申请代理、纠纷治理等工作提供宽松政策支持,也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发展提供了便利,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若干个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阵地;若干个众创空间,据科技部数据,2020年我国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数量已达2,202个,获得技术支撑服务的企业或团队数已超3.6万个;若干个企业孵化器,2020年我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85家,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提供了关键支撑;若干个知识产权信息或运营服务机构,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20年我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分别达6,200家、3,200家,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力量;若干个国家技术转移机构,2020年我国国家技术转移机构425家,组织开展了45.5万次技术转移培训,促成国际技术转移1,951项、重大技术转移3,195项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超8万项。

(三)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生态逐渐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要素体系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硬生态”的关键枝干。一方面,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要素保障力度较强。根据国家数据中心数据计算,2021年我国财政科技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达到了3.9%,相比2020年增加了0.23个百分点。2020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营收比重达4%;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企业科技经费占营收比重达5%;我国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高技术产业营收的3%,高技术产业R&D外部经费支出占R&D经费总投入的10.8%,体现了高技术产业通过企业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革新。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人才要素保障力度不断增强,但服务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业人才队伍仍需进一步壮大。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我国已建设36家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2020年国家高新区科技活动人员中的非R&D人员比重达到57.6%;国家技术转移机构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重达76.3%,技术经纪人占比达7.2%,其中湖南、浙江技术经纪人比重分别达到33.9%、23.5%,然而,辽宁、湖北技术经纪人比重分别为3.6%、2.8%,仍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二、加快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思路

(一)统筹建设“区域集成性综合科技创新平台+市场化公司”。通过组建高规格、高能级大平台取代“小散乱”平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政策综合力量。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可以打破资金、人才等要素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障碍,强化全域内要素资源统一运用、科技与产业的统一对接,充分发挥市场在技术要素配置中的作用,为科技创新加速、也推进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度。陕西为破解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瓶颈,策划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并将开发区“平台+运营公司”的模式向科技创新领域推广,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平台汇集其辖区内所有科研机构、人才、政策、资金等科技资源,立体式建设孵化器、加速器、促进器[2],同时,公司加强探索科创成果转移转化新政策、新机制、新模式,强化创新创业服务、科技金融、产业投资三生融合的科技创新服务生态。平台公司探索构建全方位创新要素运营体系、全周期创投基金投资体系,全链条科技金融协同体系。

(二)着力搭建新型研发机构类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是我国强化多元主体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重要探索。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新型研发机构涵盖科技创新、企业服务、成果转化等多元化功能特征,83.88%的新型研发机构涉及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自行投产、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创新创业联动孵化等是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模式[3]。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我国第一家新型科研机构,探索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安徽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瞄准高科技产业孵化、转化,采取院所、大学与省地共建方式发展;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整合创新链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定向孵化转化重庆大学的原创科技成果。同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或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也是各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如四川为加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建设跨高校院所的新型中试研发平台,聚焦中试研发项目成果转化,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推进基础研究项目概念验证、“催熟”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成果。此外,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平台也是推进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举措。如各地建设了成都科创通等政府平台,以及厦门科易网等专业服务商平台,天津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策划“综合服务载体+互联网云服务”模式,搭建集创业孵化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政策咨询服务平台等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平台。

(三)加快推进科技要素资源与项目制度开放式发展。一方面,我国大力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如国家建设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推动科技基础条件、实验室、科技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向不同科研机构、民营企业等开放;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均在探索科技创新券跨地使用,使企业有选择地享受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科技资源,提高了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强化了科技成果供需合作,实现了为科技成果转化“拉线搭桥”。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项目制度开放是激活科技成果的重要途经。如广东持续推进“揭榜挂帅”“难题招贤”科创机制,通过“广发英雄榜”“能者上”的办法,实现以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堵点;江苏实施“任务定榜”“前沿引榜”“企业出榜”“需求张榜”,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打赢呼吸机芯片国产替代攻坚战。优化科技项目开放型制度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颠覆性促进作用,是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资金、平台作用的关键一环。

三、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举措

(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

1.组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解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以及协调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供需的应有作用,探索“包联制”融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组建多类别包联队伍,策划一系列不同行业领域的专项政策措施或制度改革,专项服务某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同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与“链长制”融合,由“链主”牵头整条产业链关键科技创新攻关及其成果转化,推动形成“包联制+链长制+科技成果转化”合力。

2.建设规范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聚焦各类国家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企业孵化器,规范各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载体的基础设施及政策,特别是强化地方对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配套政策及兑现,以及加快推进“国字号”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各地布局,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网络,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效率。

3.强化各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考核。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指标化、量化,并纳入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干部的年度考核,并强化考赛一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引导各地政府相关部门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保障。

1.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要素保障体系。引导各地壮大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上市前投资、股权投资等全流程创投支持体系,通过引进国内外创投机构子公司、第二总部等在各地布局,壮大各地整体创投实力,促进各地针对科技研发、科技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等不同阶段,加快搭建全方位科技创新融资生态。同时,推动各地股权交易所优化升级,打通各地股权交易所的科技成果信息屏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跨地对接。以及借鉴广东经验,建设科技金融智慧大脑,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作用。

2.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育训模式以壮大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积极总结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双聘制”“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技术转移转化人才服务模式经验,加快向各地深入推广。另一方面,及时推广先进省份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模式,如广东率先启动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认定工作,制度出台技术经纪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浙江支持辖区内高校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学历教育;江苏建立技术经纪人事务所,与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专业人才育训等。

(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引领。

1.紧抓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平台示范。一方面,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典型做法,评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项目,将其经验模式向全国推介宣传、鼓励各地学习借鉴;另一方面,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根据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网等不同类别平台,动态认定多批示范平台,引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速优化。

2.紧抓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示范。如2022年河北组建多个科技特派团,并推动科技特派团与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合作,促进了“科技下乡”,实现科技成果供需有效对接、满足各行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广东建设企业科技特派员精准对接平台,打造运用数字技术服务科技特派员支持企业新模式。针对诸如此类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新行动,以及新技术、新场景的应用,应加快抓典型、树标杆、总结经验、复制推广。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科技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