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学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1-25 02:55姜仕倩陈洪达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工作者大学

□曾 东 姜仕倩 陈洪达

大型企业不断加强自身革新,满足自身个性化发展需求,企业大学被认为是新时期助推企业人才战略的核心武器,在培育优秀人才、建设学习型组织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作用[1]。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规定企业可以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等要素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鼓励职业学校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等方面,与相关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机制”。企业大学要将企业的重点科研任务作为科研立项的重要导向,以赋能企业为主要目标,开展科研立项工作[2]。

一、研究背景

(一)基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从战略全局层面,明确了国家科技创新工作的最高战略目标。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二)基于赋能举办企业和企业大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时期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就是科研创新[3],通过企业大学对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赋能,可以促进举办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不断将企业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将成为科研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科研经费投入的主体和承担创新失败风险的主体。2021年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政策将为企业新增减税800亿元,是2021年结构性减税中力度最大的一项政策,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科创资源将加快流动,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中心,与企业大学联合的融合创新新模式,积极开展“产、学、研”融合是一条重要途径。作为企业举办的高等院校,企业大学肩负着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开发所需应用科研项目,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使命[4]。科研创新紧紧围绕举办企业产业生态开展工作,促进科研资源优势与促进发展的“势动能”转化。

(三)基于企业大学科研创新现状。企业大学以往科研项目主要基于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直接经济效益差,推广前景不明朗;赋能举办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不强;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

二、企业大学视域下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工作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缺乏行业领域领军人物。企业大学职工往往以培训教学为主,科研为辅,职工忙于科研可能影响绩效考核,企业大学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中,“科研成果转化率”所占比重,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非常重视,导致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贡献被忽视,从而降低了企业大学部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收益分配、定价机制、税收减免、决策免责等相关规定,但部分地方对政策的理解有偏差,相应可落地的实施细则缺乏,提供相关政策咨询服务有限,使得科技工作者的鼓励政策未能落到实处。

企业大学在项目申报、科研条件等领域,往往存在一定局限,培养出来的领军人物往往因为科研条件的限制,追求更高层次的科研环境,造成人员的流失。企业大学研究人员以本校教职员工为主,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理论及实践研究水平,工程实践经验等有所欠缺,限制了科研成果的纵深化转化[5]。

(二)缺乏科研成果软硬件跟踪研究和升级改造。科研成果时效性明显,在一个领域内深耕,持续地跟踪研究,才能确保成果更新迭代,不断升级,跟上举办企业需求的步伐。在实际中,立项时较为先进的研究项目,在完成研发后成果转化缺乏有效运行机制,多数软硬件成果在完成后未能得到有效的应用而束之高阁,科研工作者也对此不再继续关注,浪费了已有的资源。

(三)科研课题与举办企业生产脱节,研究开发选题与需求应用缺乏有效对接。一是科研课题的选择脱离了举办企业现阶段需求。企业大学的职称评审体系导向,过多关注成果的有无,成果的级别,不以技术攻关、管理提升、解决生产难题为目的。二是科研创新存在惯性思维。企业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习惯于围绕职业教育、培训等问题开展研究,科研项目申报及研究领域狭窄,研究广度、深度不够。服务举办企业业务生态参与度低,对举办企业发展战略及生产经营关注度不够,与举办企业职能部门沟通交流少,科研创新服务举办企业业务领域窄、能力弱。三是产学研用融合不紧密。对举办企业用户画像不精准(研究基础和用户需求),对业务板块发展缺乏跟踪研究,深入举办企业一线调研少,科研成果与举办企业生产实际不匹配。

(四)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信息共享机制、共享资源有效利用率、成果推广成效都受到限制,现存的各类信息平台缺少统一规范和管理,信息数量众多,大量的重复信息纷纷涌现,真正有效的信息却不多,相应的专业数据分析缺乏等问题,且缺少数据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信息服务网络的各个节点无法真正打通,学术性教师类科研,以传统教学理念为主,科研转化目标与教学改革项目目标区分不清,产生闭门造车不良现象,甚至造成诸多成果转化失败,闲置浪费,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效益,为举办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赋能,更不能满足市场的真正需求。

三、企业大学视域下科研成果转化策略

(一)战略引领促思想转型,“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6]。深入学习举办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牢固树立科研创新赋能举办企业和企业大学战略实现的理念。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统一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提升科技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赋能举办企业生产。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制度体系,突出以科研成果质量和对组织的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促使科技工作者从惯性思维向创新思维转变。精准科研导向,科研立项紧靠举办企业需求,坚持赋能举办企业发展,推进工作转型。鼓励面向举办企业生产经营场景,科研立项以集团需求为导向,深入举办企业调研,挖掘举办企业需求。

(二)构建企业大学科研管理新发展格局。以举办企业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为核心,形成以举办企业为主体、企业需求为导向、生产研究相互赋能的技术创新体系,用好改革这个科研创新引擎的“点火器”,以举办企业内科研需求大循环为主体、举办企业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出台“工程带科研”等相关政策,针对举办企业工程化、产业化中的难点和关键问题,揭榜挂帅,发布举办企业四新科研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7]。

(三)汇聚资源要素,建立特色信息平台完善科研成果平台共享机制。加强科研成果推广服务,建立健全科研成果信息共享机制,发挥融媒体的覆盖功能,制度先行,出台规范运行的管理制度及具体实施细则,专注平台建设,保障信息共享畅通性。通过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共享平台,展示企业大学科研实力,集中企业一线创新资源优势,聚焦新战略,转换新动能,利用企业一流的生产方法、严谨流程、规范制度、过硬技术等优势,搭建共建共享的信息平台。激发企业大学科研人员思想创新、科研队伍素质提升,纵深化推动企业大学科研建设转型发展。

(四)建立科技工作者激励制度。校企双方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将激励制度目标导向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及成果转化的技术性。关注鼓励探索,激励创新,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提升企业大学创新研究能力,更好地服务举办企业和企业大学发展,对在创新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结合企业大学自身情况奖励贡献巨大的科技工作者。

(五)提升科研成果质量。组建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提升企业大学科研工作者科研素质[8]。利用“双师型”科研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科研素质发展能力,健全“双栖制”人员互通模式,使得一线教师同时成为一线企业工匠、一线科研学者。从而动态发展科研能力建设的全过程,从科研选题上,以实践技能及企业需求为目标导向;成果预期上注重高效性、实用性;运行机制上,深入发展产教融合[9];落实保障上,校企双方加大合作力度共同严格管理科研成果;科研管理发展上,注重企业、学校双标准建设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新时期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研创新,企业大学肩负着职业教育产学研融合发展的使命。企业大学科研管理必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在新时期校企融合发展探索中反思存在的问题,掌握新发展理念,将企业最新科研需求及时有效导入企业大学科研全过程,为科研管理搭建全新共享平台,构建企业大学科研管理新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工作者大学
科研成果转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大学》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