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四链双循环”视角论述会展综合体对城市文化传播的影响

2023-01-25 15:37蓝天钟兴华
商展经济 2022年23期
关键词:综合体双循环会展

游 蓝天 钟兴华

(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

会展活动中,体验者已经从单纯地参会参展,转向以参会参展为首要目的,以旅游、消费、娱乐、餐饮、住宿为次要目的的体验活动。本文基于会展业的地理区位性,将会展产业及其辐射范围内的产业统称为会展综合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展开,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远大于第一二产业,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的重要性。而会展综合体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集合,其发展对区域产业有带动效应、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1],能使区域产业进一步发展,体现了会展综合体发展的重要性。“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文化+”。本文以会展为第一视角进行解读,即国家目前亟须将会展综合体发展与文化发展相融合,以达到双向促进作用。文化包含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在空间层面上表现为物质文化[2],物质文化由于历史演变等因素会使城市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即地理区位性。

目前,学界在第三产业中对文化传播机制的研究更多是以旅游为主体进行文旅融合研究,或是以新媒体这一手段对文化的传播路径进行研究,鲜有以会展为第一视角,将其辐射范围内的其他产业作为总和(会展综合体)进行有关城市文化传播机制的研究。本文立足于会展综合体和城市文化同时存在的地理区位性,通过“四链双循环”结构研究会展综合体对城市文化传播的促进机制,并提出相关建议。

1 会展综合体传播城市文化的“四链双循环”模式

会展综合体影响城市文化,主要通过经济链、创新链、资源链、传播链四个链条来实现。经济链侧重促进城市文化建设、文化自信与认同;创新链侧重促进城市文化再现;资源链侧重促进城市文化认知;传播链侧重促进城市交流。“双循环”侧重会展综合体如何通过四链影响所在区位的城市文化,而所在区位城市文化又通过影响会展综合体体验者进而影响辐射地的城市文化。

1.1 经济链

会展综合体促进城市经济,而发达的经济促进当地的文化建设,进而促进文化自信与认同。会展综合体可通过消费投资和出口直接服务“三驾马车”,提高城市GDP[3],而公民的文化需求是依靠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得以形成和提高的[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程度和文化需求程度成正比,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城市文化建设得以加强,文化建设的加强,需要以人为中心,始终坚定文化自信[5]。城市经济发达促进宣传手段的多元化,城市文化对外传播范围更广、内容更全,只有从诚信和信义起步,从“唯我”到“合群”,文化才会被理解和认同[6]。

1.2 创新链

会展综合体发展伴随着行业创新,而创新解决了文化再现难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会展综合体发展更加复杂化、多元化,数字化智慧场馆逐渐建成[7],使得会展综合体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此外,伴随着国风国潮的兴起促使文化的复兴[8]、媒体曝光程度的提高、高校对会展综合体输送更多的青年人才及会展综合体对其他行业的包容度无论是策划的内容还是建筑物的搭建,都使优秀城市文化在会展综合体中以各种形式和二创内容再现。

1.3 资源链

会展综合体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城市文化资源,而城市文化资源是认知城市文化的基础,也是会展综合体的核心竞争力和最终实现目标[9]。从体验者角度出发,其体验城市塑造的文化形象,感受城市的文化氛围,进而对城市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从当地居民角度出发,在会展综合体运行过程中,城市文化资源不断被强调,因其本就对城市文化存在认知基础,进而使其对城市文化的认知更加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再促进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

1.4 传播链

会展综合体运行过程中,通过传播手段直接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交流。会展综合体的社会功能旨在通过营销与沟通实现文化要素的交流[10]。在运行前期的宣传作用下,文化给予体验者一种整体印象,此时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尤为凸显,引起体验者不自觉的文化对比,进而引发兴趣;运行中期是体验者的亲身体验过程,城市文化深入渗透各个体验过程,体验者体验期间不断感受城市文化细节,进行深度文化交流;运行后期体验者回味整个过程,城市文化的后劲力给予体验者持续性的影响,使其将初始印象与实际体验后的整体印象进行差异化比较,再通过体验者的私域宣传和口头宣传,使宣传主体由会展综合体转变为体验者,从而促进城市文化交流。

1.5 “双循环”模式

会展综合体相关影响的“双循环”是指会展综合体通过以上四链影响城市文化的内循环,会展综合体地理区位城市文化通过会展综合体影响目的地城市文化与辐射地城市文化的外循环。

会展综合体的“双循环”模式是指以城市文化传播为核心的“双循环”模式,会展综合体通过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再现、文化认知、文化交流的步骤实现对所在地城市文化的影响;所在地的城市文化将因人的流动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到体验者来源地。前者“内循环”的目的在于深挖所在地城市的文化内涵,使所在地城市文化崛起、复兴;后者“外循环”的目的在于借由体验者推广城市文化,构建城市文化新视觉,实现城市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2 基于“四链双循环”模式对会展综合体传播城市文化的对策建议

2.1 投入促进“会展综合体+文化”的政府策略

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在政策上应一定程度地倾向会展综合体产业。首先,降税减息及拨款为会展综合体产业的建立与扩大提供良好的发展背景,同时加大高校在会展综合体方面的教育投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培养相关人才;其次,政府应充当调节角色,给予高校和会展综合体产业一定的指标,促进两者的联合;最后,政府应鼓励“产业+文化”,出台相关促进两者融合的政策,立志做到会展综合体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2.2 积极参与及职业尊重和文化监督的社会责任

第一,社会人员可以积极参与会展综合体组织的各类活动,积极反馈,使评估人员有更多数据对活动成果做出更真实的判断,以便二次改进;第二,社会认同感决定学生的专业选择方向和就业导向,社会应摒弃“工作分贵贱”“服务人员低人一等”等糟粕思想,认同会展综合体就职者的劳动价值,使更多人才愿意投身会展综合体产业,为其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同时,社会应加大对文化再现的监督和认同,前者为防止文化编造、滥用,尤其是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要加大审核力度,尽可能地杜绝城市文化的滥用;后者是促进对文化再现的包容,既要防止乱编乱改,又要认同合理的、适应当代社会背景的改编和创新。

2.3 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高校任务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需从培养目标出发,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灵活应用现代技术、挖掘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再创新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高校需要分类培养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特定时期的综合考核,加强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建设,激发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在课程中融入特色文化资源,立好会展综合体人才招牌,提高办学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在具体实践中,开辟打造“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选择与竞赛机会,采用“校内+校外”导师模式。校内导师指导竞赛、校外导师带领实习,鼓励学生参与文创类竞赛及深入社会,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多元结合,反思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不足,调整文化开发思维和增加文化创新能力。

2.4 基于文化创新进行员工培养与产业发展的企业任务

企业承担着以员工培养为基础,职业规划为手段,发展产业为目的的会展综合体产业的发展任务。在培养员工方面,借助职业规划这一手段,鼓励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给予其明确的晋升渠道,制定分段式的长期发展计划,落实激励机制、优化薪酬体系,以创造的经济效益反哺员工;建设会展综合体员工培训基地,搭建岗位培训平台,设计规范的培训体系,提供新媒体网络资源,进行实践案例分析,丰富实践岗位教学内容。在发展产业方面,企业应落实“十四五”文化强国战略,深入了解城市文化内涵,把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产业创新点,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提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统一。

2.5 促进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结合,一方面,高校要深入会展综合体相关业务,结合业务开展过程中人才需求的侧重点,针对性地开设专业人才技术能力培养课程,科学定位高校课程目标,贴近社会需要,培养会展综合体应用型人才。同时,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增加外出培训和考察机会,使教师与时俱进,了解企业需求和企业痛点;另一方面,企业应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创造应用机会,提高学生社会体验感,培养学生综合会展实践能力与城市文化发掘、结合与创新能力。

3 结语

3.1 结论

本文通过“四链双循环”模式,在经济链研究中发现,会展综合体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影响文化需求、文化建设及文化自信,并实现他人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在创新链研究中发现,会展综合体发展伴随着各个过程的创新,尤其是促进城市文化再现和内容创新;在资源链研究中发现,会展综合体分别作用于体验者及当地居民,给予其当地文化资源的认知,深化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全面认识;在传播链研究中发现,通过体验前中后期的不同差异进行各方面的文化交流,可以塑造更加立体的城市文化形象。因此,应着手“四链”发展会展综合体,促进城市文化传播。

本文通过“双循环”模式发现,会展综合体通过“四链”机制传播会展综合体所在地城市文化,尤其是非本地体验者在体验后会比较不同城市文化、重塑文化新形象、进行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社会尊重相关职业,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企业进行文化融合,解决城市文化之间的同质化问题,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的特色化建设。

3.2 讨论

本文进行了概念创新、消除了部分片面性与局面性。第一,当代学者对旅游业、会展业和酒店业的研究通常是分离研究或两相结合研究,而本文基于空间基础将会展业、旅游业和酒店业在地理区位角度联合进行以会展业为第一视角的集合研究,并创建新的地理区位概念“会展综合体”,为国内城市如何发展“文化+”提供了新思路,使研究具有更广泛的可研究性。

第二,目前国家提倡文旅融合,学界学者大部分研究基于文化与旅游,很少涉及“文化+会展综合体”的研究,会展综合体的体验往往能起到宣传地方文化的作用,使地方文化在体验者心中重新树立新形象。本文不仅消除了部分学界对会展业、旅游业、酒店业分散研究的片面性,还消除了部分学界对三个行业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研究过于分散的局面性。

当然,本文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会展综合体是以会展业为第一视角包括其辐射范围内的其他产业的地理区位概念,并不能细化研究该区域内各个产业对城市文化传播的影响机制,只能通过大范围的研究方式为学界寻求一个新的研究思路;第二,本文并未将会展综合体的运行模式进行分类,也未将不同会展综合体的不同受众进行分类,这也是未来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综合体双循环会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