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术后护理训练干预在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3-01-29 12:59林慧珍黄林莉桂锋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2年10期
关键词:腓骨远端踝关节

林慧珍,黄林莉,桂锋

(福州市第二医院 小儿骨科,福建 福州,350007)

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属于不稳定型骨折,典型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等,需尽早进行有效治疗[1]。目前,临床对于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以外固定术治疗为主,通常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受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部位、血供及软组织覆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固定术后骨折部位不够稳定,不利于早期负重和功能锻炼,若护理干预不当,则可直接影响康复进程和骨折愈合效果[2]。有研究[3]证实,术后康复护理对骨折患者具有积极意义。于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外固定术患儿而言,对其施以护理训练干预,可为术后康复提供良好保障。本研究对行外固定术治疗的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患儿施以护理训练干预,取得理想效果,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内容获得福州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本院小儿骨科收治的80例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符合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的诊断标准[4];② 满足外固定术指征;③ 病例资料、影像学资料齐全无缺损,且具有真实性;④ 患儿及其家属均知晓研究主要内容、目的及风险性,同意参与;⑤ 认知、思维、言语及听力等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内脏器官损伤;② 心脏、肝脏及肾脏等脏器功能不全或异常;③ 伴有凝血功能异常;④ 有胫腓骨骨折史;⑤ 中途脱落、退出研究。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将纳入样本均分为2组(各40例),记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的性别、年龄、骨折至手术时间及AO分型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组具可比性,如表1所示。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于外固定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至患儿出院,随访2个月。①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儿家属讲解外固定术及术后护理相关知识、注意事项等,重点介绍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征象,促使其提高警惕。② 心理护理:由于担心骨折术后康复效果不佳,患儿及其家属会出现焦虑、恐惧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患儿必要的疏导、关心及照护,帮助其减轻负性情绪,使其保持健康心态。③ 一般护理:密切监测患儿的心率、呼吸等体征变化,直至其意识、呼吸均恢复正常。定期查看有无伤口渗血等情况,及时更换辅料,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并将患肢提高30°左右,为静脉血液回流创造有利条件。当伤口发生疼痛时,遵医嘱开展疼痛护理,若有必要,则使用镇痛药物。④ 生活护理:早期指导患儿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中期由清淡饮食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痂生长需要;后期适宜进补,确保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主动询问患儿的日常生活诉求,尽可能予以满足,待其生命体征和病情恢复稳定后,指导进行常规康复训练。⑤ 出院指导:当患儿符合出院指征时,准予出院,于出院前结合其康复情况,交代院外注意事项,包括坚持功能锻炼和定期复诊等。

1.2.2 护理训练干预 观察组于外固定术后实施护理训练至患儿出院,随访2个月。① 术后48 h:加强对患肢温度、末梢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的监测,若出现异常情况,须及时向主治医师反馈并协助处理。卧床期间,协助患儿取功能位,适当抬高患肢至30°~40°,并指导其定期更换体位。术后4~6 h的训练主要内容为踝关节背伸、跖屈锻炼,由护理人员协助患儿开展,每次15 min,每天2~3次;术后24 h,指导患儿深呼吸,有效咳嗽,每次5~10 min,每天2~3次,并进行上肢外展,维持上肢关节活动范围。② 术后48 h~1周:护理人员为患儿按摩小腿肌群,指导其进行抬腿、小角度屈伸练习,每次5~10 min,每天2~3次;指导患儿进行股四头肌长收缩练习,保持10 s后放松,每次10组,每天3次;指导患儿进行踝关节匀速背屈、跖屈练习,每次3 min,每天3次;指导患儿在床上进行不负重活动,若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僵硬,则借助关节恢复器辅助锻炼,每次10 min,每天2次。③ 术后2~4周:继续加强上述锻炼,同时鼓励患儿离床站立、扶床行走,并逐步向部分负重活动过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负重。④ 出院后1~2个月: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随时了解患儿的康复情况,指导其坚持进行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① 于术后当日、术后1 d、术后3 d和出院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肢踝关节的疼痛程度,分值范围为0~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5]。② 于术后当日、术后1个月和术后2个月,使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6]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量表[7]评价患者的足踝功能,上述量表的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评分高说明足踝功能恢复好。③ 于术后2个月评估患儿骨折愈合情况,评价标准为,骨折愈合良好,患儿日常活动不受限,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在90~100分之间为优;骨折愈合一般,患儿日常活动轻微受限,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在80~89分之间为良;不符合上述判定标准为差。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术后1 d、术后3 d和出院时,2组的VAS评分均较术后当日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低(P均<0.05),见表2。

表3 2组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2 足踝功能

术后1个月和2个月,2组的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和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均较术后当日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Baird-Jackson踝关节和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量表评分比较分)

2.3 骨折愈合优良率

观察组的骨折愈合优良率(97.50%)较对照组(85.00%)更高(P<0.05),见表4。

表4 2组骨折愈合优良率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在意外创伤、长期磨损及暴力撞击伤等多因素的影响下,胫腓骨骨折的发生率处于不断上升状态,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患儿的数量也随之增加[8]。现阶段,对于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通常选取外固定术治疗,但术后疼痛等不适感仍较为严重,不利于术后尽早康复[9]。因此,需给予行外固定术治疗的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患儿有效护理策略,以促进康复,改善预后。

传统观念认为,不稳定性是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的典型特性,外固定术后患者早期应卧床制动静养,放弃早期床上康复措施。伴随临床对骨折病理的深入研究,提倡骨折患者应尽早进行康复锻炼[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低(P均<0.05)。分析原因,若外固定术后未能及时进行有效康复锻炼,极易出现踝关节僵硬、骨折处组织黏连等不良后果,导致疼痛加重[11]。通过早期指导患儿开展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虽也可能引起疼痛,但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关节僵硬等不良后果的发生,且与踝关节僵硬等所致的疼痛比较,疼痛程度更轻。齐燕平[12]的研究发现,于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患儿外固定术后开展针对性护理训练,在促进足踝功能康复方面的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和2个月的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且观察组在术后2个月的骨折愈合优良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这说明在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外固定术后加强护理训练干预,不仅可为足踝功能恢复提供保障,还能够显著提高骨折愈合优良率。究其原因在于:① 科学康复训练于骨折患者而言,可加速软骨细胞生长,更有助于软骨组织重生、局部损伤组织愈合,且预防肌腱粘连等并发症,提高骨折稳定性。② 基于患者的实际情况,在不同时间段指导其进行相应的康复锻炼,可以刺激和促进骨膜发挥良好的分泌和吸收能力,改善受损机制,恢复骨骼、肌肉及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实现骨折愈合的目的。③ 在骨折愈合后期,肢体承受一定的生理压力可以促进骨痂塑形,加上长期康复锻炼,可使关节塑形,对恢复关节面的活动度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外固定术后护理训练干预对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患儿疼痛程度的减轻、足踝功能的改善和骨折愈合优良率的提升均可起到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腓骨远端踝关节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崴脚千万莫忽视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腓骨移植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综合护理干预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胃小弯全切术治疗远端胃癌的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