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康复教育结合动力型支具训练在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3-01-29 12:59朱晓青汤晓瑾陶敏红高蓓顾群亚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2年10期
关键词:支具握力手部

朱晓青, 汤晓瑾, 陶敏红, 高蓓, 顾群亚

(1.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手足外科,江苏 苏州,215500;2.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手外烧伤整形科,江苏 苏州,215500)

手屈肌腱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一旦损伤断裂,则会丧失关节活动能力,临床治疗难度较大[1]。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是手外科的常见术式之一,可有效修复损伤断裂的手屈肌腱,但患者术后也易出现肌腱粘连等问题[2]。既往临床术后多采取石膏外固定,但长期强制制动保护不利于术后康复。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是有效防止肌腱粘连的方法之一,而动力型支具可为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提供安全支持,具有强度高、贴附性好和可塑性强等特点。支具将指间关节的被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可有效减少肌腱粘连和再断裂的发生,并改善手部功能,提高手部灵活度[3]。本研究考察针对性康复教育结合动力型支具训练对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研究。纳入标准:① 择期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② 单手损伤;③ 知情并同意;④ 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 同侧上肢骨折;② 不能正常交流;③ 伴发急慢性感染;④ 合并严重神经损伤。将上述患者按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2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针对性康复教育 对照组给予针对性康复教育,连续干预1周,并随访6个月。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心理、体位、用药、疼痛、饮食和康复训练等指导。对于轻度疼痛的患者,可采取聊天、看电视等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疼痛感;对于严重疼痛的患者给予镇痛药物。帮助患者适当抬高患肢,高度略高于心脏或与心脏持平,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若其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则予以其心理干预。根据患者的状况尽早指导其开展康复功能训练。

1.2.2 动力型支具训练 观察组在针对性康复教育的基础上加用动力型支具训练,连续干预1周,并随访6个月。手术结束后,患者采用动力型支具替换石膏。护理人员选取3.2 mm的低温热塑板,将热塑板按照前臂长度的2/3设置为动力型支具的长度,加热后平铺于患侧,注意确保腕关节的被动屈曲角度最大。各患指采用指环或指套的方式套住,然后应用弹力线连接,并将弹力线固定在患者的前臂掌侧腕横韧带部位,患指牵拉至屈曲位。待患者的切口止血后,协助其安装动力型支具,然后行手部康复训练。保持全天佩戴动力型支具,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开展主动伸、被动屈训练,5~10次/h,8 h/d,连续干预2 d。训练过程中视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训练的频率和时间。术后3~5 d,调整主动伸、被动屈训练的频率为20~40次/h,搭配开展患指单一关节主动康复功能训练,15~20次/d,8 h/d。术后6~7 d,去除弹力线,患者白天不用佩戴支具,仅夜间佩戴即可。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行无阻力的握拳、屈伸等训练。手术结束后1周,解除佩戴动力型支具。

1.3 观察指标

① 总主动活动度情况:于干预6个月后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4]进行评价,TAM<200°为差,TAM介于200°~220°为良好,TAM>220°为优秀,注意各关节过伸部分不计,以0°为准,TAM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总例数×100%。② 手部整体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采用Carroll双上肢功能测试(UEFT)[5]进行评价。该测试包括33个条目、6个维度,总分范围为0~99分,评分越高提示上肢功能越好。③ 手捏力和手握力: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测定患肢的手指侧捏力、三点捏力和握力,捏力和握力越强提示手部功能越好。④ 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记录2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出现肌腱粘连、二次手术和肌腱断裂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TAM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的TAM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TAM优良率比较

2.2 2组UEFT评分比较

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2组的UEFT评分均比干预更高;观察组均比同期对照组更高;干预6个月后,2组的上述上肢功能评分均比干预3个月后更高,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3。

表3 2组UEFT评分比较

2.3 2组手捏力和手握力比较

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2组的手指侧捏力、三点捏力和握力均比干预前更大;观察组均比同期对照组更大;干预6个月后,2组的手指侧捏力、三点捏力和握力均比干预3个月后更大,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手指侧捏力、三点捏力和握力比较

2.4 2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5。

表5 2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手是人体最常用的部位之一,也是最易受到损伤的部位之一。肌腱是结缔组织,其将肌肉与骨骼相接,在维持手指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旦发生断裂,须行手术治疗[6]。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后需要长时间制动,导致患者无法开展康复训练,不利于术后手部功能的恢复,还可能导致指关节畸形。而不恰当的训练可能会导致肌腱吻合口的张力变大,进而诱发肌腱再次断裂,甚至需要行二次手术[7]。

动力型支具选取低温热塑板作为原材料,可长时间佩戴,具有成本低、应用方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手外科患者的术后力量训练、关节僵硬和保护固定等领域[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TAM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是由于针对性康复教育中患者根据实际状况行早期手部功能训练,有助于修复手部的组织稳定性。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患者的预后不佳多与过早除去保护装置、康复锻炼不当、因疼痛而害怕功能训练及过早负重等密切相关[9-10]。本研究采用的动力型支具可视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牵引力的方向和大小,以提高关节的活动度。结果证实,观察组在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的UEFT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提示针对性康复教育结合动力型支具训练可有效改善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后患者的手部功能。此外,手部捏力和握力是临床评估手部功能的方法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的手指侧捏力、三点捏力和握力均大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这可能是由于,动力型支具不但能够发挥对患侧肢体的支持和保护作用,而且能够协助患者开展手部功能早期功能训练,从而促进手部捏力和握力的恢复。赵曦等[11]的研究发现,动力型支具训练可提高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后患者的捏力和握力,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肌腱粘连、断裂和二次手术是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后的常见不良事件[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这可能是由于,借助动力型支具训练,将主动与被动训练相结合,有助于促进患者肌腱愈合及瘢痕塑形,提高肌腱张力,从而降低肌腱断裂、粘连及二次手术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针对性康复教育结合动力型支具训练可有效改善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后患者的手部功能,增大手部活动度,增强手部握力和捏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支具握力手部
巧练握力益康寿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下肢可调负重支具的应用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支具治疗进展*
基于体检人群构建中国成人握力下降的诊断切点*
儿童握力弱,未来健康差
脊柱侧凸支具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不容忽视的握力
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