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23-01-29 12:59谢红艳毛秀玉于志勇陈银娟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四肢骨质部位

谢红艳, 毛秀玉, 于志勇, 陈银娟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 骨一科,广东 深圳,518103)

四肢骨折属于骨折的常见类型,临床多行外科手术治疗,通过切开骨折部位进行解剖复位,并选用适宜的内固定器械进行固定,能够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力学环境[1]。但手术为创伤性操作,可诱发术后疼痛,而强烈疼痛会对术后恢复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导致骨折愈合延迟[2]。临床认为,术后疼痛的发生可能与切口方式、手术部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但仍未对术后疼痛发生的相关因素达成统一共识,还需进一步明确影响术后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以便及时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环境[3]。鉴于此,本研究分析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对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纳入标准:① 经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确诊为四肢骨折;② 接受手术治疗;③ 临床资料完整;④ 美国麻醉协会麻醉分级(ASA)为Ⅰ~Ⅱ级[4];⑤ 精神状态正常。排除标准:① 术前存在慢性疼痛;② 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③ 合并恶性肿瘤;④ 存在急慢性感染;⑤ 存在风湿性关节炎;⑥ 合并颅脑损伤;⑦ 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100例患者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为(49.78±4.52)岁;骨折部位为上肢骨折58例,下肢骨折42例;骨折原因为交通事故47例,高处坠落27例,摔伤16例,重物砸伤10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依据具体骨折部位、骨折类型等情况制定适宜的内固定方案。

1.2.2 术后疼痛评估 术后12 h,患者的疼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进行评价。取0~10 cm刻度尺,每隔1 cm的距离计1分,向患者说明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引导其指出最能反映自身疼痛的位置,得分越高则疼痛越重。依据VAS评分为界定术后疼痛的标准,将VAS评分≥4分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VAS评分<4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

1.2.3 资料收集 收集2组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婚姻状况、骨折部位、骨折原因、术前疼痛状况(VAS评分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手术时间、术后镇痛、骨质疏松及二次手术。

1.3 观察指标

1.3.1 术后疼痛发生情况 统计100例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情况。

1.3.2 影响四肢骨折术后疼痛发生的因素分析 先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疼痛发生情况

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中,有25例术后发生疼痛,发生率为25.00%(25/100)。

2.2 影响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部位、术前疼痛状况、手术时间、术后镇痛、骨质疏松及二次手术均与四肢骨折术后疼痛的发生有关(P均<0.05),见表1。

表1 影响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例(%)]

2.3 影响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下肢骨折、术前重度疼痛、手术时间≥2 h、无术后镇痛、有二次手术和有骨质疏松均为影响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见表2。

表2 影响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四肢骨折患者常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重物砸击等多种直接或间接暴力冲击,使得受力部位骨骼超出自身承受范围,而引起骨质破坏,从而诱发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造成患肢日常活动能力受限[6]。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四肢骨折的常用方法,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可以恢复骨折部位的原始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早期愈合。但骨折可引起局部血管神经损伤,加之术中创伤性操作,可加重周围组织损伤,引起一定的应激反应,导致术后疼痛的发生[7]。然而,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心理影响较大,易使其产生烦躁、焦虑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日常饮食和睡眠,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不利于术后早期康复[8]。

本研究结果显示,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中,有25例术后发生疼痛,发生率为25.00%(25/100),提示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风险较高,临床需及早识别相关危险因素,以便进一步优化干预措施,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下肢骨折、术前重度疼痛、手术时间≥2 h、无术后镇痛、有二次手术及有骨质疏松均为影响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分析原因如下:① 年龄与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关联密切,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功能可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化,使得皮层对边缘系统的控制力降低,故对于疼痛的敏感性更强,相较于年轻群体更易发生疼痛[9]。② 相较于上肢骨折,下肢骨骼结构更为复杂,尤其是膝关节周围分布较为丰富的神经组织,一旦引起损伤则可大量释放P物质等,促使机体对痛觉的敏感性提高,从而更易发生术后疼痛。③ 骨折发生后可引起骨骼离断、骨骼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等一系列变化,从而加速P物质、兴奋性氨基酸等的释放,增加外周痛觉感受器的敏感性,甚至可形成痛觉超敏,更易出现疼痛。而术前疼痛越重说明患者骨折的损伤程度越严重,手术操作难度及手术用时会相应增加,骨折部位创伤更大,故术后疼痛发生风险更高。④ 手术时间短表示手术操作更为顺利,骨折形态简单;手术时间长则表示骨折病情复杂,长时间操作过程中又可增加周围组织损害,使得局部应激反应较为强烈,故术后易出现强烈疼痛[10]。⑤ 术后镇痛是减轻疼痛的重要手段,能够抑制外周痛觉感受器敏化,阻止疼痛信号传导,若术后未及时使用镇痛药物,则术后疼痛发生风险更高。⑥ 二次手术会导致愈合的组织和神经再次损伤,进一步加重中枢及外周敏化,增加术后疼痛的发生风险。⑦ 骨质疏松为常见骨代谢疾病,以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等为特征,一旦发生骨折后病情更为复杂,且骨折部位固定后可对脆弱区域造成一定压迫,使得骨脆弱区域不断被压缩,从而引起骨摩擦软组织等现象,增加术后疼痛。

综上所述,年龄、骨折部位、术前疼痛状况、手术时间、术后镇痛、二次手术及骨质疏松均为影响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故临床需针对上述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术后疼痛的发生,促进术后机体恢复。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差,还需后续扩大样本量,开展证据等级更高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响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的高危因素,以便更好地减轻术后疼痛。

猜你喜欢
四肢骨质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跟踪导练(四)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骨康操”预防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