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保护联合特殊护理干预在急性胃肠炎患儿外周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

2023-01-29 12:59王艳辉张绍彩吴云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2年10期
关键词:胃肠炎成功率静脉

王艳辉, 张绍彩, 吴云

(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 消化内科,江苏 徐州,221000)

急性胃肠炎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胃肠道疾病,因婴幼儿的胃肠道功能较差,对外界感染抵抗力较低,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急性胃肠炎[1]。静脉输液是急性胃肠炎患儿接受药物治疗、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途径,外周留置针为一种较好的输液工具,不仅能够减轻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提高输液治疗质量,还可以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其工作效率[2]。但由于患儿浅表静脉细小、易损伤,加之其年龄较小,无法积极配合,导致穿刺难度增加,且留置针具有创伤性,若护理不当,则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症[3]。近年来,针对静脉输液患儿,临床提出静脉保护的护理方法,该方法在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等方面均具有较大裨益[4]。本研究对接受外周留置针穿刺的急性胃肠炎患儿实施静脉保护联合特殊护理干预,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开展,对2021年1~12月于本院接受外周留置针穿刺的102例急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纳入标准:① 符合《欧洲儿童急性胃肠炎处理循证指南(2014年版)》[5]中关于小儿急性胃肠炎的诊断标准;② 为急诊收治患儿;③ 临床病例资料完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排除标准:① 穿刺部位存在皮炎、破损或严重感染等;② 合并其他严重疾病;③ 先天性智力、心理等发育异常;④ 合并重要脏器组织功能障碍。将102例患儿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入对照组(52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50例,静脉保护联合特殊护理干预)。2组的临床资料(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及留置部位等)经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表明2组均衡可比(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直至出院。① 穿刺前护理: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和穿刺知识宣教,使其正确认知穿刺的必要性,告知家属协助安抚患儿,使其配合完成穿刺操作。② 穿刺中护理:通过交谈、抚触及玩具等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使静脉穿刺能够准确且快速地进行,并尽可能达到一次性穿刺成功。③ 穿刺后护理:认真清洁穿刺部位的皮肤,尽可能减少患儿的体力活动,并保护好穿刺部位,以免被污染。同时,加强留置针的固定和维护,防止脱落或堵塞等的发生。

观察组患儿实施静脉保护联合特殊护理干预,直至出院。① 成立干预小组: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儿科护理工作≥10年)组建干预小组,护士长组织小组成员系统地学习静脉留置针的操作规范、维护管理的技巧等,学习结束后进行统一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参与研究。② 穿刺前护理:一般选用24 G静脉留置针、高透气性无菌透明敷贴,选择穿刺部位时选用粗直、血流丰富且富有弹性的血管。不同年龄段的患儿遵循以下原则,即新生儿一般选用腋下静脉,幼儿一般选用四肢静脉,不首选头皮静脉。同时,在穿刺前营造安静、整洁且舒适的病区环境,并严格进行清洁与消毒,避免环境污染增加穿刺感染的风险。③ 穿刺中护理:皮肤消毒时消毒液不宜蘸取过多,且要待皮肤表面干燥后再行穿刺,以防消毒液通过皮肤与血管间的窦道侵入血管,引起化学刺激,导致短时间内穿刺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硬结。操作时保持动作轻柔,减少回针次数,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发生感染。④ 穿刺后护理:仔细做好穿刺部位的清洁和消毒,使用高透气性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妥善固定置入留置针的肢体,做好留置针保护。⑤ 留置期间护理: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若发现感染、出血或静脉炎等征象,则须立即通知静疗专科护士并协助进行处理。同时,仔细检查穿刺部位、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疼痛等,若发现异常,则须及时拔除留置针并进行相应处理。每次液体输完进行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消毒肝素帽,将抽有0.9%氯化钠溶液的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边注射边退针,夹闭留置针延长管。此外,输液时应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即先输注刺激性、高渗透性的液体,后输注非刺激性的液体。

1.3 观察指标

1.3.1 穿刺情况及留置针留置时间 记录2组患儿的穿刺次数和留置针留置时间,并统计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后立即见血,无退针、血液回流及红肿等不良现象,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后3~5 min内未见渗出即判定为一次穿刺成功[6]。

1.3.2 穿刺时疼痛程度 使用疼痛行为量表(FLACC)[7]对穿刺时2组患儿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5个方面(面部表情、体位、哭闹程度及腿部活动等),每个方面评分为0~2分,所得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

1.3.3 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并计算患儿的并发症(感染、静脉炎及皮下血肿)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穿刺情况及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穿刺次数较对照组少,一次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留置针留置时间较对照组长(P均<0.05),见表2。

表2 2组穿刺情况及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

2.2 穿刺时疼痛程度比较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在穿刺时的面部表情、体位、哭闹程度、腿部活动及可安慰度评分均较低(P均<0.05),见表3。

表3 2组穿刺时FLACC评分比较分)

2.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感染、静脉炎及皮下血肿的总发生率(4.00%)较对照组低(17.31%,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便、留置时间长等优势,可为急危重症患儿急救、药物治疗及营养供给提供有效途径[8]。但因患儿生理、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天性好动、活泼,且对疼痛的忍受力也较低,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给患儿的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对接受外周留置针穿刺的急性胃肠炎患儿开展有效护理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肖兰兰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接受留置针的急诊患儿予以静脉保护联合健康宣教干预,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留置针留置时间更长,穿刺次数更少,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均<0.05)。这表明静脉保护联合特殊护理干预可减少急性胃肠炎患儿的外周留置针穿刺次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患儿不配合、护理人员缺乏经验等加大了穿刺难度,易发生穿刺失败情况,通过实施静脉保护联合特殊护理干预,如创造良好治疗环境、选择最佳血管及穿刺针等,可以为穿刺创造良好条件,有助于穿刺的顺利实施,从而减少穿刺次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10]。穿刺前,评估患儿的血管条件(粗细、走向等);穿刺中,根据患儿血管的粗细程度,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针头和进针长度或角度,并安抚和稳定患儿的情绪;穿刺后,告知家属看护好患儿,嘱其勿剧烈活动。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儿的紧张心理,并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在穿刺过程中的依从性提高,进而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采用静脉保护联合特殊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使护理措施更具规范性、专业性及科学性,进而因护理差错所致的不良事件,同时更好地规避和控制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穿刺时,观察组的FLACC量表5个方面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均<0.05),说明静脉保护联合特殊护理干预可减轻急性胃肠炎患儿外周留置针穿刺时的疼痛感。造成穿刺疼痛的原因众多,包括穿刺技巧、患儿的血管及心理等。静脉保护联合特殊护理干预小组的成员经验丰富,穿刺时通过合理选择血管、穿刺针等,穿刺中保持动作轻柔等,均可有效减轻穿刺者因素所致的疼痛。此外,与常规护理相比,采用静脉保护联合特殊护理对患儿开展干预工作,可使其获得更加细致的照顾,能够与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共同为患儿提供照护,避免情绪应激加重疼痛。

综上所述,将静脉保护联合特殊护理干预应用于接受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治疗的急性胃肠炎患儿,可以显著减少穿刺次数,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疼痛感,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值得推荐和应用。

猜你喜欢
胃肠炎成功率静脉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羊急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轻度胃肠炎并发婴幼儿良性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