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23-01-29 12:35么雪静黄巍瑶陈镜宇代帅楠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文/ 么雪静 黄巍瑶 陈镜宇 代帅楠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重庆)

[提要] 本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的16 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006~2019 年面板数据,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强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莫兰指数、空间收敛模型等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建议,为推动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引言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社会间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部署日益完善,党中央及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成渝地区位于长江流域上游区段,内含三峡库区,是重要的生态安全核心区域,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着突出地位。2020 年,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成都、重庆二市为首,在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新指示,提出要加强污染的协同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联合共治,进一步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在此背景下,建立合适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测度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有助于发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地区稳增长、调结构、强生态的进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键词对以往文献进行了回顾,通过梳理可以发现,现有成果多是针对理论解读与路径探索展开的。在理论分析上,李松红(2021)、郝栋(2019)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解读,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民为主体、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内核而形成的逻辑体系,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在路径机制探索上,高永久等(2022)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治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从治理理念上加强党的领导、治理结构上增加制度供给、治理过程上优化整体和区域联动的路径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该如何评价,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Lyytimaki 等(2017)建立了绿色增长指标体系。Kerk 等(2008)提出了可持续社会指数。这些指标框架对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学者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自身视角出发构建了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国际视角上:王立盟等(2018)建立起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3 个层面的指标,运用熵权法与变异系数,分析了1990~2015 年美国、日本等4 个发达国家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终发现各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均稳步上升。侯鹏等(2015)从生态系统视角出发,收集了全球60 个主要国家、地区的数据,分析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协调度,结果显示,中国生态文明综合指数排名第50 位,与发达经济体间的差距较大。省域层面上:张芳等(2021)分别从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两个方面对我国30 个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分析,发现30 个省份的协调发展度均有所提升,华东和中南地区的协调发展度最好。市域角度上:贾海发等(2021)从经济、社会、环境3 个方面筛选出31 项指标,运用熵值法对西宁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对其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受经济和社会发展制约较大的结论。除此之外,也有对特定区域进行研究的学者:邓宗兵等(2020)以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Dagum 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收敛模型,探究了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的强度差异及收敛性,结果表明,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均保持上升趋势,且呈现鲜明的非均衡性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包括指标设计上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学者们多是根据相关的政策理念出发进行指标设计,同时也缺乏对生态文明空间相关性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理论背景,从资源利用、污染治理、生态状况、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五个维度出发,遴选出20 个指标,构建起适用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研究其空间敛散性,通过数据实证分析,探究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为未来制定规划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来源。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本文以重庆、成都、自贡、泸州、绵阳、德阳、遂宁、南充、内江、乐山、宜宾、广安、眉山、达州、资阳、雅安等16 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出发点,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原则,遴选出20 个指标构建成渝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正向指标16 个,负向指标4 个。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2020 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及《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表1)

表1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一览表

(二)研究方法

1、熵权法。熵权法是测算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常用方法,主要是根据各指标所含信息量的大小判定权重,信息熵值越小,离散程度越大,那么该指标对整体评价的影响就越大。相较于其他方法,熵权法的精准度更高、客观性更强,可以更好地解释结果。其具体公式如下:

标准化处理,其中yij为第i 个城市的第j 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计算第j 项指标下第i 个城市所占的比重。

计算第j 项指标的熵值。

计算各项指标的权值和综合得分。

2、收敛模型

(1)σ 收敛。主要是通过计算标准差来分析研究对象之间的静态差异,如果生态文明强度的样本离差随时间推移而下降,那么σ 收敛成立,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n 为地区数量,E 代表生态文明强度,Eˉ为生态文明强度的平均值。

(2)β 收敛。是指两个地区间在某个变量的数量或质量上逐渐接近的趋势,当出现β 收敛趋势时,不同地区的生态文明水平将趋于一致。绝对β 收敛是指仅考虑生态文明水平本身的收敛。条件β 收敛是考虑到了现实生活中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增加了一系列控制变量后的收敛。考虑到模型的适用性,本文进行了模型检验,最终选择了空间杜宾模型(SDM),公式如下:

GEit+1表示第i 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第t+1 期的增长率;Eit+1表示第i 个城市第t+1 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Eit表示第i 个城市第t 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α 是常数项;Control 为控制变量;β 为收敛系数;ρ和δ 是空间效应系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根据城市间地理距离倒数构建;εit是误差项。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强度分析

(一)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强度测度结果。本文利用熵值法测度了考察期内成渝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强度,结果显示,考察期内成渝地区16 个地级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19 年,重庆、成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领跑整个成渝地区,分别达到了0.797 和0.864。这是因为近年来成都和重庆的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各种规划方案实施落地,加上聚焦高质高端、绿色低碳产业,因此生态文明水平领跑全域。南充和达州的水平则较低,分别为0.274 和0.247。从增长率上来看,重庆最为迅速,年均增长率为10.8%;其次是内江,年均增长9.3%;最慢的是达州,年均增长4.3%。(表2)

表2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强度结果一览表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空间相关性分析。本文根据成渝地区2006~2019 年生态文明发展的熵值得分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测算出该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Moran’s I 指数值,考察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空间依赖和空间溢出特征,结果如表3 所示。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Moran’s I 指数值始终在0.164~0.318 之间波动,随着时间发展,其值越来越大,空间相关性越来越明显,且P 值始终小于0.01,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会受到邻近地区的影响,即存在集聚效应。(表3)

表3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全局Mor an’s I 指数一览表

三、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强度收敛性分析

(一)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强度σ 收敛分析。根据σ 收敛的计算公式,本文采用变异系数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生态文明收敛趋势进行了量化分析,如图1 所示。从演变趋势来看,成渝地区生态文明水平从2006 年的0.279 波动上升为2012 年的0.389,2012 年以后逐渐趋于平缓,2016 年达到0.385 后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最终在2019 年达到0.370,期末相较于期初增加了0.091,总体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收敛态势,即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各地的生态文明差距仍然较大。(图1)

图1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强度σ 收敛系数图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绝对β 收敛分析。考虑到实证模型的选择,本文对空间滞后、空间误差模型进行了检验,最终验证了空间杜宾模型(SDM)的适用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β 收敛分析。由表4可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绝对β 收敛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存在绝对收敛现象,即生态文明发展较差的区域提升速度较快,对发展较好的区域存在追赶效应。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发布,以制度创新和法制完善为路径,成渝各地先后制定、修订了地方性环境法规、污染物排放标准等重大政策措施。在空间规划上,科学划定了地区生态红线,加快构建新型绿色城镇。在产业结构上,以科技创新促进绿色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产能结构。在思想道德上,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鼓励市民采取绿色、低碳的生活、工作方式,秉持贯彻到底、落实到位的态度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向好发展。(表4)

表4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绝对β 收敛结果一览表

(三)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条件β 收敛分析。根据上述检测结果,本文在绝对β 收敛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进一步考察地区间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否存在条件β 收敛。由于各地区存在经济、社会等因素上的差异。因此,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加入了人均GDP(rgdp)、产业结构(indu)、科学技术(sc)、城镇化率(urban)等控制变量,进行条件β 收敛分析。其中,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表示;科学技术以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表示。

从表5 可以看出,加入控制变量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β 收敛系数依然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显著的条件β 收敛趋势,发展较差的地区逐渐赶上高水平地区。与绝对β 收敛相比,条件收敛的系数绝对值更大,说明在考虑了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科学技术、城镇化率等一系列控制变量后,生态文明收敛速度更快。从变量上看,人均GDP 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正向影响,人均GDP 越高,生态文明发展程度越好,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不明显。但科学技术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科学技术具有强大的驱动力,能够完善和发展环境无害化技术、节能技术、清洁技术等,从而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表5)

表5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条件β 收敛结果一览表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本文运用熵权法和空间收敛模型,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了其空间相关性,经过测算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持续向好的态势。其中,成都和重庆的指数值最高,生态文明程度最好。第二,根据Moran’s I 指数测算结果显示,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相关性越来越明显。第三,从收敛性上看,成渝双城经济圈的σ 收敛系数在波动中上升,不存在σ 收敛现象。但考察期内,绝对β 收敛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存在绝对β 收敛。在引入控制变量后,依然通过了检验,即也存在条件β 收敛,其中人均GDP 和科学技术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优化、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体系,良好的顶层设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相较于重庆、成都这类大都市而言,经济圈内其余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低,因此各地政府必须按照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完善区域或行业内的规划评价体系,强化监督机制,深化考核评估,从而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成都、重庆可以分散转移部分传统制造业,退出低端产业,集中力量支持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使之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第三,严格进行环境问题治理。一方面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改善重点区域大气环境,加大绿水青山保护修复力度。另一方面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的环境。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倡导公交、地铁出行;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向市民定期科普,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