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技术教育对乡村初中教师教学的启示

2023-01-30 06:17廖沈辉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成功密码 2022年4期
关键词:原理职业教育

◎廖沈辉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为贯彻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目标,本文通过思辨的方式提出综合技术教育对初中教师教学的几点启示;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原理知识;培养潜在的“乡村工匠大师”走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中庸”教学路线;重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快速更替能力;把学生看作“桥梁”。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不断地专业化和工艺过程不断地复杂化,造成了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客观上需求工人的生产技术更加专业化。针对此问题,为了适应乡村的发展,在初中学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无疑是重要举措,防止培养出“局部生产职能的痛苦承担者”和不能适应乡村未来职业变化的人。教育不能仅仅只是适应社会发展,更要依据历史和现在,对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超越当下,发展综合技术教育,培养能在未来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智慧才能的人。

一、综合技术教育的含义

19世纪中叶的欧洲,正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机器大生产方式出现,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社会物质资料逐渐增多。在这看似欣欣向荣的前景中,马克思敏锐地觉察到,机器大生产的出现简化了劳动职能,打破了传统手工业生产的旧式分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实际上,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利益,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把工人固定在一个行业,维护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个人全面发展是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为了克服人的片面发展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反对单纯地进行职业教育,因为单纯的职业教育会将人陷入终身只从事一种职业的深渊。马克思提出了综合技术教育是指;“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

陈桂生先生分析综合技术教育是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指的大抵是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一般原理的普通工艺学,不是现代分门别类的工艺学。现今,科学技术极大的进步,人工智能机器人将取代许多职业,部分职业兴衰的周期加快,更需要人们能在不同的社会职能中互相交替活动,打破个体一生只从事一种行业的观念,因此,马克思提出综合技术教育的观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然失色,反而彰显出全新的活力。

初中生大多数是十几岁的少年,综合技术教育在初中教师教学中应占有一席之地。

二、综合技术教育对乡村初中教师的教学启示

1.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原理知识,培养潜在的“乡村工匠大师”

当前,乡村初中由于担任着为中职院校输送技术人才后备军的责任,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中,学生易受乡村中“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教师易为迎合学生而不重视原理的讲解。原理意指普遍的规律。乡村初中生在进行劳动教育(实践操作机器)的同时(马克思提倡儿童、少年参与适量的生产劳动),明确其操作和机械生产的原理,不仅有助于当下的实践生产,使学生能更快适应岗位的变更与调动,也有助于学生未来的深造。乡村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对学生当下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不能仅局限于当下的技能,更应掌握驱动生产的原理,从实践技能的角度验证原理的正确性,从原理的角度再指导实践。因为,原理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原理指导的实践是无源之水。现今大部分汽车、手机等维修行业,美其名曰“修理”,实则是哪个部件损坏,直接将其换掉,而不是去修理,这样使得消费者花费更多。缺乏原理知识的掌握是其只会换而不会修的原因之一。只会换而不会修的工人仍是工,而通过掌握原理知识,会换也会修的个体,是成为真正“工匠”大师的第一步。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需要振兴,而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乡村工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原理知识学习,努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潜在“乡村工匠大师”。

2.走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中庸”教学路线

乡村初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另一偏颇,是只重视原理知识讲解而忽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部分教师受我国自古以来的“重学轻术”和“唯分数论”等不良观念的影响,误认为学生一旦掌握理论知识,便拥有了实践能力,同时,自西学东渐后,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美德可教”传入中国后,部分教师便更加坚信理论重于实践。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纸上谈兵”“空谈误国”等观念,而该部分教师将其选择性忽视。在此观点上,亚里士多德反对苏格拉底,他认为,有了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就能将理论知识实践和运用,亚里士多德提倡知识和行为相统一。另一方面,理论知识的深入掌握固然重要,但实践操作能力是初中生未来在职业选择中的立身和安家之本,正如斯宾塞所言“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按现有初中升学体系角度观察,乡村初中学生中,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将升入中职院校,毕业后为乡村建设服务,因此,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所以部分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师和学生要改变其固有观念,走“两端执其中”,或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中庸”,既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3.重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快速更替的能力

乡村初中作为为职业院校输送合格生源和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基地,在自身现代化进程中,更应注意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和社会职业分化无限性的矛盾,引导学生树立一生从事多种行业的观念。因此,基于现实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为振兴乡村经济,进行综合技术教育,将加大综合技术教育作为学校现代化改革的内容之一,使学生能在乡村未来剧变的职业更替中,找到自身的位置,获得幸福生活。我国目前产业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类等行业)。而在信息时代,由于人工智能的普及,机器将逐渐取代人力去完成更多工作,职业更替相较以往更为频繁。多数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人员将大量往第三产业流动,或是操作第一、第二产业的高端机器,这就迫使劳动者必须进行终身学习,以应对快速变化的职业,克服工人以往只能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从事一个项目,使劳动者有条件且有能力在不同岗位之间流动。因此,乡村初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以综合技术教育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快速更替能力,有一定的合理性。

4.把学生看作“桥梁”

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言;“人类伟大之处正在于它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类之所以为人类而不是简单地像动物一样靠本能生存,正在于人的不断“生成”的性质。人类就如尼采所言,如一座桥梁,从出生的起点到生命结束的终点,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景,都是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之中。同时,马克思所提出的“综合技术教育”,不光是“技术”还有“综合”,找寻人不断生成的特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初中生有志于在中职院校学习“汽修”专业,原始的“汽修”专业学生能维修燃油机,但是,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新能源,电动汽车已在我国流行,一成不变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这时,学生的“生成性”便随之凸显。

因此,初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作桥梁,而不是一个目的,明白人“生成性”的特点,鼓励学生培养自我的如赫尔巴特所言“多方面兴趣”,成为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人。※

猜你喜欢
原理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