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单元教学 落地核心素养
——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教学为例

2023-01-30 06:17罗海梅江西省吉安市泰和中学
成功密码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央集权核心政治

◎罗海梅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中学)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是学生通过具体学科的学习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为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需从学科知识本位转变为学科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单元教学不失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途径,以单元为单位,从整体角度出发,把一个单元作为教学整体进行思考、设计和组织,突破原来的知识框架结构,把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和梳理,再针对具体碎片化知识点融会贯通,建立单元知识体系。以培养学生开阔的历史视野,宏观的知识系统架构,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谈谈本单元的教学建构与整合。

一、目标引领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历史时间跨度长,史实丰富,知识点和历史概念比较多。其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站在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同时依据新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单元内容进行适当地增、取、舍和整合。通过文中已有的史料和引用一些史料的解读和实证以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使学生领会论从史出的重要性,认识到相关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解读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古代政治制度的关系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过程设计

导入;制作动画演示世界历史上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强调另外三个古文明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只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提问;是什么力量导致这一奇迹的出现呢?

结合刘建军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中所述“中华文明的延续与政治制度的外在保障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为只有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才能延续下来”进行讲解。

把本单元内容设置为三大模块;总体架构、主干知识、拓展延伸。

(一)总体架构

通过线索图的形式解释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架构就是两大方面;以秦朝为界,第一课就是讲述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第二、三、四课就是讲述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依据本单元知识点制作线索图,并解释政治制度的概念,政治制度包括国体即谁统治的问题与政体即如何统治的问题。就中国古代而言,国体就是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主贵族专政到封建社会的封建地主阶级专政;政体就是从奴隶社会的贵族君主制、地方分权制到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然后强调秦朝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之一,政治制度的表里都发生变化;从表来说,是从国王制到皇帝制,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从里来说,是由贵族君主制到专制君主制,由地方分权制到中央集权制,由贵族政治(世袭)到官僚政治(任命制、俸禄制)。本单元重点讲述贵族君主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两大内容。然后通过线索图形式一一列出各自的特点进行对比逐步深化讲解,让学生构建起本单元重点知识体系,并厘清思路,开始构思本单元的思维导图,涵养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

(二)主干知识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这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即奴隶社会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主体,两者互为表里维系西周统治。引用《左传·桓公二年》中所记载的一则史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史料,从权力和结果的角度深入分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强调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宗法制是内核,分封制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持社会秩序正常运转,而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涵养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认识到早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及与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关系。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大内容,着重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者方式和内涵的不同。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反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主要特征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政权结构形式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特点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一切受控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发展到明清时期,是整个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的一条主线,其具体措施在各朝代有延续有损益,为讲清楚其形成过程,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先让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再分别讲解各个朝代在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方面的具体举措,并归纳其发展趋势。

朝代 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秦 建立 郡县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 发展 郡国并行;推恩令 内外朝制唐 完善 中期设节度使 三省六部制宋 加 中央收财、政、军权 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盐铁、户部、度支元 强 行省制 一省二院;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明 强化 废行省、设三司 废宰相、设内阁清 顶峰 督抚制 军机处趋势①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②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③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百代都行秦政法。”

——毛泽东

“中国历史沿着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趋势,一直连续不断……原因之一在于政治制度从秦开始就搭建了保证国家整体性的基本机构。”

——任世江

“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

——谭嗣同《仁学》

结合史料着重分析秦制在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强调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涵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理解论从史出的重要性。

得出结论;立国虽二世、遗制越千年。

列表格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其影响,古代中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凝聚分散的人力和物力发展经济,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以此培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并强调从封建社会早期(秦汉—元)和晚期(明清)两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在封建社会早期以积极作用为主,封建社会晚期以消极影响为主。

封建社会晚期(明清)政治 维护统一 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经济 促进发展 束缚生产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 促文化交流,封建社会早期(秦汉—元)促民族融合 思想禁锢,阻碍科技创新

分析得出结论;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 ——严复《宪法大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专制君主制、中央集权制、官僚制三条政治发展线索,两个斗争(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为后面的拓展延伸所讲内容作铺垫。

在此强调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事件要注意多元史观。引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关于“古代君主专制的开明性”的论述史料展开讲解,“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得不说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以此涵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学科素养。

(三)拓展延伸

建构单元教学,就需要研习单元教学内容,悟透其教学目标和意图,重点是核心概念即教学立意的分解,以此,本单元重点提炼、讲解这几个核心概念。

(1)解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突出其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2)延伸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后世影响。特别强调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长制,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西周,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

(3)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解读君主专制,归纳君主削弱相权的一般措施,包括;

低任丞相,即由品级较低的人充任丞相职位。如汉武帝启用平民、儒生为相,唐代三省长官大多品级较低等。

架空相权,即由内朝决策、外朝执行。如汉武帝建立内朝决策机构。

内朝不断外朝化和外朝不断边缘化,如三省这个机构由魏晋时期的内朝官到隋唐时成为外朝官,在唐朝中期和宋初出现新内朝机构——中书门下。

分割相权,如隋唐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废除丞相,明朝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彻底解决了相权问题,极大强化了君主专制。

(4)分析中央集权制下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措施,包括;

纵向收权,即将地方的权力收回中央。如郡县制、州县制、道路制、行省制的长官由中央任免;汉景帝收回王国的治权;秦皇汉武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等;科举制将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回中央;宋代将地方的兵权、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等。

横向分权,即将地方的封地或者权力尽量分散。如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北宋在地方设立知州、通判并相互牵制;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举措等。

行政区划体现“犬牙相入”原则,如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元朝的行省制等。

监察制度,即各个朝代实行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制度。如秦朝的御史大夫,西汉的刺史,北宋的通判,元朝的御史台,明朝中央的都察院、地方的按察司等,强调注意区别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官。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也发生变化;秦汉实行郡县制的二级制;汉末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的三级制;隋为州县二级制;唐宋实行道路制的道(路)州县三级制;元明清时期实行行省制,元明为三级和四级混合制,以省路州县四级为主,清代实行省府县三级制。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总体上在郡县制时代以二级制为主,在州制时代和道路制时代以三级制为主,省制时代前期以四级制为主,后期以三级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解释归纳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涵养历史解释素养。

(5)拓展官僚制的分析理解,讲解选官制度的演变和官僚体系的维系,具体包括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结合史料,引导学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分析各自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如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所述“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即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晋书·段灼传》中的“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即九品中正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所述“这一制度……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的,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即科举制。

通过列表格的形式填空完成相关内容并讲解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情况和各自的优劣,结合引用一些史料完整解读。

表现朝代 选官、用官西周以来 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初 军功爵制两汉 察举制 征辟制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隋唐宋明清 科举制

如讲述世卿世禄制时引用“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来分析其局限性;讲述察举制时引用“举孝廉,父别居”来分析其局限性;讲述九品中正制时引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来说明当时的政治状况,并以此说明形成了当时“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同时强调在隋唐实行科举制之后才真正形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讲述科举制时引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来分析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引领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强调科举制不仅对当时、对后世,而且对世界文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此涵养家国情怀,提升对传统文化制度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展示三段史料分析讲解,涵养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能力,领会论从史出的重要性。

伏尔泰认为,中国从平民中选择优秀人才为政府服务的方法很值得欧洲各国效仿。

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格形式归纳古代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的演变情况,分析两者的不同目的,监察是针对百官,谏议是针对皇帝。

强调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防止知识的孤立化、片面化,是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对学科单元知识进行组织和整合,明确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建构教学框架。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知识内容制作思维导图,能有效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知识点,厘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系统。也就有助于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中央集权核心政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资金“中央集权”
制度的奠基,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