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质量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2023-01-30 07:23吴聪聪李双元
中国商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框架

吴聪聪 李双元

(青海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打造出高速增长体制,为国家快速迈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但发展经验表明,追求高速增长并非国家获得长期经济绩效的长效机制[1]。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中共十九大会议上指出经济发展必须加快落实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化。高质量发展这一表述为延续“中国奇迹”注入强大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充分彰显。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推动国家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顺势利导把握制度变革机遇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性任务,指出新时期实现政治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应首先从制度变革开始,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作用。鉴于此,本文借助SCP分析范式,以制度理论为基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嵌入中国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分析过程,进一步探讨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为青海省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发展难题提供有益借鉴。

1 文献综述

当前学界围绕高质量发展在内涵、评价、路径等方面展开广泛讨论。在高质量发展内涵解读方面,师博、张冰瑶(2018)[2]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国家提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根源;张俊山(2019)[3]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认可了高质量发展是符合经济本质、满足客观发展规律的发展;吕守军、代政(2019)[4]将高质量发展看作向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形态过渡的必由之路,突出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周文、李思思(2019)[5]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生产关系调整的统一;任保平(2018)[6]将质量与使用价值联系起来,并基于劳动价值理论、扩大再生产理论和地租理论理解中国高质量发展;钞小静、薛志欣(2018)[7]以马克思技术创新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生产力理论指出,我国高质量发展在发展动力、发展结构、发展效率约束方面的问题。可见,我国现有高质量发展理论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流范式,完全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同质化商品假设下研究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经济运行,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8],是马克思中国化理论的新飞跃。

有学者试图从理论层面构建高质量发展框架。李浩民(2019)[9]从政治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以高质量发展涵义、制度及路径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框架;赵剑波等(2019)[10]将国家发展环境与基础条件作为约束条件,从企业、产业及宏观经济层面构建了高质量发展内涵框架。可见,目前理论成果主要以经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为基础,集中讨论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与扩充等具体问题,基于此探讨高质量发展评价与实现路径等问题,目的在于增强对高质量发展解读的完整性。但关于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研究明显不足,存在无法全面体现国家发展深层次逻辑、分析出现本末倒置等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导、深度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深刻含义,不能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根基作用。因此,本文尝试运用“制度-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以青海省为研究对象,在厘清国家高质量发展基本逻辑后,构建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旨在为实现青海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 青海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依据

2.1 基于SCP范式的理论依据

SCP理论是哈佛学派提出的产业组织理论,以“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为基本分析框架,该理论的核心思路是:产业内的市场结构影响企业决定是否进行价格竞争或合作等市场行为,企业行动最终对市场绩效产生直接影响。进一步梳理其基本逻辑,即结构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将该范式应用于制度市场,则可以得到:制度安排决定着人与组织等主体的行为选择,而接受制度安排的行为决定了所产生的制度绩效[11],于是形成了“制度-行为-绩效”的研究范式。该范式与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不谋而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根本,并通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等措施的落实,最终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因此,本文基于制度SCP范式,构筑“制度-行为-绩效”的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试图从国家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角度解析青海省高质量发展逻辑,尝试为青海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2 基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依据

依据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影响是时代的根本转变。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因此,迫切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角度思考问题,正确看待中国发展中的新特点、新要求。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不代表中国基本国情发生变化,指出国家重点措施仍需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认清国家已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发展实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体现,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多方位、多角度的行为体系,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果。基于此,本文借助“制度-行为-绩效”研究模型,构建高质量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

3 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演进逻辑

研究青海省高质量发展必须厘清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如图1所示。首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迈进是适应全新发展时期的正确选择,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选择的应有结果。其次,高质量发展相对于高速度增长而言内涵更加丰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总体要求,因此必须全面系统地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多措并举才能收获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效益。最后,应当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解决新时期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战略举措,认清其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作用,并给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重点包括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体系、推动形成全面开放体系六方面,推动实现国家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绩效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根据地区特点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得随意套用已有高质量发展模板。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其薄弱的经济基础与相对落后的发展条件难以支撑青海经济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青海省情实际,推演青海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见图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战略部署的指导下,青海省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与“四个扎扎实实”基本要求,进一步升华对青海省情的基本认识,提出“一优两高”战略,明确了今后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及方向,这是青海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谋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以国家高质量发展框架为基础,从行为角度梳理实现路径,结合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举措,对人力资本、产业布局、区域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战略方面提出新要求,有效实现青海高质量发展。

图1 国家高质量发展与青海省高质量发展框架关系

4 制度SCP范式下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领下,基于“四个扎扎实实”基本要求,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统筹区域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建设生态文明、主动融入国家,提升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制度SCP范式下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见图2。

图2 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一优两高”战略是青海深化省情认识、审时度势下做出的重大制度安排。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作为未来青海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基于“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科学研判青海发展现状、把握重点方向情况下对进入新时代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地位的再判断。青海省生态保护情况与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关乎产业发展、人民生活、资源能源安全等各个方面,并肩负着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生态保护必须置于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的优先地位,树立生态责任意识,保证各个环节稳定、可持续发展。顺应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国家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青海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判断。进入新发展阶段,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很多困难与挑战:发展基础薄弱、城乡发展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遗留问题,对青海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造成阻碍;产业竞争力弱、新兴产业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升级,难以支撑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对青海发展质量提高带来不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与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使得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过程艰难,严重威胁青海可持续发展,亟须建立配套的体制机制;人才紧缺、户籍障碍以及教育体系不健全、政策不完善引起人才流失问题,导致人才供给不足,从根本上制约着青海省的产业发展、区域协调及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发展主题,青海省紧跟国家步伐,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针对具体问题、结合自身优势、找准战略定位提出高质量发展,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的科学倡议。高品质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创造高品质生活是青海省考虑人民真实需要、抓住矛盾主要方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超前谋划。创造高品质生活与青海百姓息息相关,对青海省的人口素质、人才素养、科技创新能力、农业产业现代化、工业产品质量把控、旅游业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产生更高要求,因此,将创造高品质生活纳入“一优两高”战略安排,是部署青海高质量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一优两高”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度融合,是青海省全面贯彻“四个扎扎实实”、深刻把握“四个转变”思想内涵所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推动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制度要求与重要安排部署。

人力资本水平高质量是实现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一方面,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可以有效弥补青海省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人才缺口,为青海省提高技术研发、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动力保证,推动青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提升人力资本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会增加拥有更高教育水平的健康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促进青海省民生质量改善,对区域城乡建设具有正向影响。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是实现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道。由于青海省各地区经济与自然条件等差异,导致青海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显著,严重制约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结合实际省情,青海必须把握不同区域的优势特色,科学考察各地区发展基础与特色条件,推进西宁、海东、柴达木、环湖圈、江河源等青海重点城市、区域及地带建设,从整体上提升青海高质量发展水平。产业布局优化高质量是实现青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布局不合理会直接影响青海经济优势发挥,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从而影响青海高质量发展水平。依托青海特色资源与条件,应全力挖掘、开发特色新兴产业与技术,注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青海省产业发展与产品产出效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城乡一体建设高质量是实现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推动城乡一体建设是青海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百姓富裕的基本举措,抓住了高质量发展涵义的核心目标。通过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手段,立足青海实际,放松户籍门槛限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从人民收入、公共服务待遇等各方面缩小青海省城乡居民差距,实现城乡百姓共享美好生活的最终目标。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是实现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在青海高质量发展中占据首要地位,不论是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建设,还是产业转型升级都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生态文明建设贯穿青海省产业结构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改善人的思想观念及紧跟国家步伐各个方面。融入国家战略高质量是实现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认识到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较全国而言仍存在较大差距,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制定发展规划是青海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前提要求。青海省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战略机遇,依据“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将融入国家战略贯穿于人力资本提升、产业布局优化、区域城乡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快赶上国家现代化步伐。

六大制度行为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合力推动青海省实现高质量发展。青海省积极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进程,结合省情实际,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形成体现高质量发展内涵、展现青海特色的包括人力资本提升、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布局优化、城乡一体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战略的全方位制度行为体系,最终提升青海特色高质量发展水平。

5 结语

现有高质量发展研究基本是回答“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怎样进行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阐述内涵、评价、路径等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高质量发展问题不同侧面的具体探讨。将“制度-行为-绩效”范式应用于构建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是兼具有SCP分析范式的理论依据和立足中国实践现实依据的,是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研究的一次尝试“。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是在青海大地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体现,是符合青海省情实际的具体制度安排。制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要提高“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制度安排的治理效能,就必须高质量实施好人力资本提升、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布局优化、城乡一体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融入国家战略等六大行动,才能实现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青海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必须把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作为前提条件,始终贯穿于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离开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海高质量是不全面的,这既是青海特色,也是青海高质量发展所担负的国家使命。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框架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大美青海
青海行七首(录二)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