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辅助西药治疗心悸对心理状态及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

2023-01-31 01:17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甘草西药证候

潘 灿

湖北省赤壁市中医医院内三科 437300

心悸在现代医学中称为室性早搏,属心律失常常见疾病之一,多因窦性冲动未到达时心室冲动起搏点提前激动,致心室除极,轻度患者多伴心悸、气短及胸闷等症,重症患者易发生持续性或阵发性心率过速,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现临床多选择艾司洛尔及胺碘酮等药物治疗该疾病,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律失常,但长期应用药物毒副反应较大。近些年随着我国临床对中医的逐步重视,中医药在心悸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还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室性早搏多因过度劳累、情志不畅等损伤元气,致气阴两虚,气虚则血无力运行,阴虚则无法养心,故治疗多以安心宁神、益气养阴为主。鉴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00例心悸患者为对象,旨在探讨炙甘草汤辅助西药治疗心悸的效果及对其心理状态和血清NT-proBNP水平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心悸患者100例,按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3~82(57.36±8.45)岁;病程1~8(4.83±1.08)年。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5~86(59.07±9.07)岁;病程1~10(5.10±1.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满足《实用内科学》[2]中“室性早搏”的诊断标准。(1)临床以心悸、心慌、头晕乏力、胸闷气短等为主要表现,或自觉心搏突停;(2)听诊可闻及不规律心脏跳动;发生早搏时可闻及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桡动脉位置存在脉搏脱落;(3)心电图检查可见QRS波提前出现,形态宽大畸形,前未出现P波,时限超过0.12s;T波方向与主波QRS波相反;早搏前后窦性P波间期等同于两个正常P-P间期2倍。

1.2.2 中医辨证标准:满足《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心悸”的诊断标准,辨证为气阴两虚证,症见:心慌,五心烦热,胸闷气短,失眠,倦怠乏力,自汗;舌脉象: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1.3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满足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经胸片及彩超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者;(3)近期未服用其他药物治疗,或停药>2周者;(4)年龄>30岁且<90岁;(5)患者及其家属知晓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因低钾、甲亢、药物及机体内环境失衡等致室性早搏者;(2)安装起搏器者;(3)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4)为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5)存在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6)治疗依从性差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即口服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391,规格:25mg×20片)治疗,12.5~25m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炙甘草汤治疗。中药组方:炙甘草15g、人参10g、桂枝12g、生姜10g、麦冬10g、熟地黄30g、大枣10枚、阿胶9g、煅龙骨15g、麻仁10g、酸枣仁12g、牡蛎15g。取水1 200ml常规煎煮30min,煎煮至400ml,分早晚2次温服,200ml/次,1剂/d。以1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疗效评估: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室性早搏消失或偶发,中医证候评分降低≥90%;有效:症状显著改善,室性早搏发作间歇时间延长或症状减轻,中医证候评分降低60%~90%(不含9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室性早搏症状无变化,中医证候评分降低<6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中医证候评分:将中医各症状按照分级量化标准评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评估内容及评分标准见表1。(3)心理状态: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的焦虑程度,评分标准:无焦虑:<7分;轻度:7~14分;中度:15~21分;重度:>21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抑郁程度,无抑郁:<7分;轻度:7~17分;中度:18~24分;重度:>24分。(4)NT-proBNP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抽取两组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ml,以离心半径15cm,3 000r/min离心处理15min,分离上清液并放置于-30℃环境中待测,以荧光免疫层分析法(由深圳普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检测两组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

表1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6.061,P=0.014<0.05),见表2。

2.2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HAMA、HAMD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HAMA、HAMD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HAMA、HAMD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

3 讨论

室性早搏多因负面心理、情绪激动及药物等因素引发,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一定情况下可引发心室颤动及室性心动过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多选择β受体阻滞剂,但β受体阻滞剂仍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及禁忌证,且停药后极易复发。临床实验研究发现,存在焦虑抑郁患者血浆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清除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群体,表面其多存在交感神经功能过度增加或副交感神经功能降低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4]。美托洛尔属于一种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药物可降低感神经的兴奋性,且对儿茶酚胺的反应可产生抑制作用,还可有效缩短病态心肌细胞复极时间,对β-受体介导的心律失常进行改善,进而控制室性早搏。但单纯西药治疗药理机制有限,停药后病情易复发,远期疗效欠佳。近年来,笔者临床研究发现,以中医药辅助治疗心悸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

中医学中,认为气阴两虚型心悸因急性热病,耗伤阴液引发,又因慢性损耗,正气虚损,阴液暗耗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以瘀血、痰浊等阻滞为实,以阴阳气血虚损为虚,二者又互为夹杂之证。《伤寒论浅注补正》记载:“正气大亏,无阳以宣其气更无阴以养其心,此脉结代、心动悸所由来也。”认为血为阴,气为阳,气虚阴亏,血液运行不畅无以养心,故发胸闷、心悸等。心悸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因过度劳累、情志不畅等损耗元气,至气阴两虚,气虚则血气运行无力,阴虚则无以养心,故临床治疗应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为主。本文观察组所用炙甘草汤中,以熟地黄为君,滋阴补血、养心脉;配伍人参、炙甘草、大枣、麦冬、阿胶、麻仁、煅龙骨、牡蛎为臣,人参、炙甘草、大枣养血生津、健脾益气,麦冬、阿胶、麻仁滋阴养血,与熟地黄配伍充养心脉,煅龙骨、牡蛎养心安神、滋阴养血;以生姜、酸枣仁为佐,温阳通脉、养心安神;以桂枝为使,温通经脉,配伍炙甘草温补心阳。诸药合用,有滋阴益气、养血复脉、安心宁神的功效[5-6]。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心悸、胸闷气短、五心烦热、失眠、倦怠乏力、自汗)评分及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炙甘草汤辅助西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心理状态。

血清NT-proBNP为一种肽类激素,为评价并诊断神经内分泌异常的重要指标,还可有效反映患者心室重构情况。当患者心脏舒张或收缩功能受影响时,NT-proBNP水平均易产生变化,故在心悸患者中该指标水平明显增加。此外,心悸患者NT-proBNP浓度与mPNA表达量存在关系,由此使血清NT-proBNP浓度产生变化,二者均可用于评价心脏功能,在临床易检测且被广泛应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人参含有人参皂苷Rb1、多糖及、蛋白质等成分,能保护心功能,降血压,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并有提高免疫力作用[7];生姜含挥发油及姜辣素等成分,姜辣素可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功能,干姜醋酸乙酯提取物对心律失常有拮抗作用,干姜醋酸乙酯提取物可有效降低室颤发生率[8];酸枣仁含黄酮类及皂苷类化合物,有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血管作用[9]。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炙甘草汤辅助西药有利于改善心悸患者心功能。

综上所述,炙甘草汤辅助西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心理状态,还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甘草西药证候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2例
炙甘草水煎液的HPLC-MS分析
扩心宁煎剂联合西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0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