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参数盆底动态MRI对SPFS及其相关复合型病变的诊断效果研究

2023-01-31 01:17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扫描时间排粪盆底

李 莉

佳木斯骨科医院物理诊断科,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154002

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为最常见的慢性功能性便秘之一,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患者多见排便困难、会阴肛门部坠胀不适、疼痛等症状,对其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威胁身体健康[1-2]。X线排粪造影为诊断该病的有效手段,可观察肛门及直肠动态变化情况,但由于病变类型的复杂性,除观察直肠形态,还需了解邻近组织器官的动态变化情况[3]。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成像(MRI)逐渐用于诊断SPFS,但关于多参数盆底动态MRI对SPFS及相关复合型病变诊断价值报道极少,且探讨并不深入。鉴于此,本文随机选择我院60例确诊患者,展开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经X线排粪造影诊断为SPFS的患者中抽取60例,其中男12例、女48例,年龄33~54岁,平均年龄(43.50±5.12)岁,体质量指数(BMI)20~24,平均BMI 21.00±1.43。纳入标准:排粪造影检查见盆底肌反常运动;患者或家属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肛门直肠炎症及器质性病变;其他肛周疾病者;合并脏器功能障碍、造血功能障碍;合并恶性肿瘤疾病;由于泌尿/妇科等其他原因导致的便秘;临床资料不完整;依从性不佳。

1.2 方法

1.2.1 X线排粪造影检查方法。(1)所用设备:采用座便桶(型号:DS-1)、胃肠机(厂家:上海医疗器械厂,型号:AXGPSM80)。(2)检查方法:对患者检查前,行灌肠以排尽粪便,叮嘱患者取坐位,将与正常粪便容量、黏度相同的造影剂注入直肠,观察组患者静坐、提肛、用力排便、排空粪便后,其肛管、直肠形态、功能变化情况。SPFS诊断标准:患者用力排粪时,盆底肌肉收缩而不松弛,用力进行排便时其肛直角(ARA)不增大,保持为90°左右,出现耻骨直肠肌痉挛压迹(PRMI)。之后做一直肠壶腹远端后缘向前上凹入起点连线,即为PRMI长度;PRMI顶部至表示PRMI长度连线的垂直距离,即为PRMI深度。

1.2.2 多参数盆底动态MRI检查。(1)检查方法:患者经X线排粪造影检查且诊断为SPFS后10d内,进行多参数盆底动态MRI检查,检查前1d,对其进行清洁、灌肠,检查前30min,叮嘱排空膀胱,详细讲解具体检查步骤,叮嘱并指导患者进行仰卧位提肛、最大用力排粪等一系列动作,之后叮嘱膝关节、髋关节呈略屈曲状,使其头背部抬高15°~20°,经直肠,灌入200~250ml的超声耦合剂,至产生便意。静态取SSFSE的T1WI、T2WI序列,视野:20cm×20cm,层厚:5mm;动态取FIESTA序列,视野:35cm×35cm,层厚:4mm,控制图像范围至最佳状态,防止受伪影影响,控制时间为10s左右,若诊断结果不满意,可进行多次扫描。ARA、PRMI长度及深度的测量方法,与上述X线排粪造影检查方法相同。(2)参数设置:MRI检查相关参数设置:定位SSFSE:TR/TE为520/80ms,层厚8mm,视野48cm×48cm,矩阵320×224,扫描时间8s;轴位T1WI:TR/TE为780/7.6,层厚5mm,层距1mm,视野20cm×20cm,矩阵288×256,扫描时间60s;轴位T2WI:TR/TE为4 200/102,层厚5mm,层距1mm,视野20cm×20cm,矩阵288×256,扫描时间180s;矢状位T2WI:TR/TE为4 100/102ms,层厚5mm,层距1mm,视野20cm×20cm,矩阵288×256,扫描时间100s;冠状位T2WI:TR/TE为4 300/85,层厚4mm,层距1mm,视野20cm×20cm,矩阵288×256,扫描时间180s;正中矢状位FIESTA:TR/TE为5.3/1.6ms,层厚4mm,视野33cm×33cm,矩阵256×224,扫描时间10~20s。

1.2.3 SPFS及相关复合型病变诊断标准。由影像科两名主治医师阅片,截取最大用力排粪图像,进行划线测量诊断,主任医师评估。(1)SPFS:用力排粪时,肛直角不增大,保持90°左右或更下,出现PRMI。(2)SPFS伴直肠前突(RC):见SPFS,且直肠壶腹部远端、呈现囊袋状突向前方,深度6mm以上。(3)耻骨直肠肌肥厚症(PRMH):肛直角变小,肛管变长,造影剂不排。(4)SPFS伴内脏下垂(SP):见SPFS外,膀胱颈下降超过耻尾线以下10mm、宫颈下降其以下10mm,肛上距25mm及以上。(5)SPFS伴会阴下降(PD):见SPFS外,肛上距在31mm及以上。(6)SPFS伴小肠疝(EC)/乙状结肠疝(SC):见SPFS外,小肠/乙状结肠疝入子宫直肠窝[4]。

1.3 观察指标 以X线排粪造影诊断结果为准,对比多参数盆底动态MRI诊断结果。

2 结果

2.1 X线排粪造影与多参数盆底动态MRI检查结果对比 两种检查方法力排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力排长度、力排值、静息值、改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X线排粪造影与多参数盆底动态MRI检查结果对比

2.2 两种检查方法对SPFS及相关复合型病变检出率对比 与X线排粪造影对SPFS以及相关复合型病变检出率相比,多参数盆底动态MRI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对SPFS及相关复合型病变检出率对比[n(%)]

2.3 两种检查方法对SPFS及相关复合型病变诊断一致性对比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SPFS、SPFS伴PD一致性良好,诊断PRMH、SPFS伴RC、SPFS伴SP一致性一般,诊断SPFS伴EC或SC一致性差。见表3。

表3 两种检查方法对SPFS及相关复合型病变诊断一致性对比

3 讨论

近些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便秘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6]。SPFS为常见慢性功能性便秘之一,主要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症,患者主见排便障碍,对其生活带来极大困扰[7-8]。但目前,关于SPFS病理机制尚不明确,诊断难度较大,既往临床多采用直肠排粪造影检查,但该检查方式仅可显示病变肠管的形态学变化,对于SPFS相关的复合型病变情况的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9-10]。因此,选择一种准确、安全、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具有必要性。

本文数据显示,两种检查方法力排长度、力排值、静息值、改变值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两种检查方法力排深度比较差异明显,且X线粪便造影检查数值更大,数据提示相较于多参数盆底动态MRI检查,X线粪便造影相对占据优势,这可能是由于多参数盆底动态MRI检查时为卧位,且检查期间应用对比剂为超声耦合剂所导致[11]。由此可见X线粪便造影对于诊断SPFS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对于相关复合型病变仅可凭借间接征象进行诊断。本文结果发现,与X线排粪造影对SPFS及相关复合型病变检出率相比,多参数盆底动态MRI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法诊断SPFS、SPFS伴PD一致性良好,诊断PRMH、SPFS伴RC、SPFS伴SP一致性一般,数据提示多参数盆底动态MRI诊断SPFS及相关复合型病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于诊断SPFS及相关复合型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重要辅助手段。但X线粪便造影检查对相关复合型病变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其无法显示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的肌肉收缩变化情况,且对于直肠前突/直肠前突炎直肠前壁推挤阴道的情况无法清晰观察,也无法显示直肠囊袋样突出后局部炎性改变[12]。此外,诊断会阴下降、盆底疝等病变情况时,该检查方式无法直接提供肛直肠下降的情况,对于部分小肠、结肠下降后疝囊形成的征象也无法显示。近些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多参数盆底动态MRI检查方式可通过FIESTA序列清晰显示盆底组织及器官边缘情况,从而可直接判断具体病变情况,诊断准确率较高[13]。盆底动态MRI检查可一次性显示所有盆腔器官、盆部组织情况,且检查所用时间短,软组织分辨率高,无电离辐射,检查安全性较高[14]。此外,盆底动态MRI检查方式,对于软组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对于含水较多的肌肉、腱膜等结缔组织,可清晰显示组织的结构特点及相关微小病变情况,对于诊断盆底疾病具有一定优势,而采用适宜的参数进行动态扫描,对于相关复合型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X线排粪造影、多参数盆底动态MRI在诊断SPFS疾病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且对于诊断SPFS及相关复合型病变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多参数盆底动态MRI可作为重要辅助手段,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扫描时间排粪盆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参数优化MRI的应用有效性和临床指导意义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一种新型排粪造影助推器的设计与应用
人工智能研发新核磁共振以缩短扫描时间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急诊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价值
MRI动态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性便秘诊断中的应用
急性脑梗死全脑CT灌注成像扫描时间优化
20例便秘患者动态排粪造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