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四步肢体锻炼对大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23-01-31 01:17贺秋琴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肠癌肺栓塞治疗仪

贺秋琴 成 静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 214000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增的大肠癌患病人数约有424万人,占据了全球的25.0%,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1]。手术是大肠癌的首选治疗技术,但术后患者由于活动受限,血流速度减慢,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普遍较高,一旦发生将可能导致患者部分或全部患肢功能丧失,甚至诱发肺栓塞,从而增加患者死亡率[2]。因此,加强大肠癌术后下肢DVT的预防管理十分有必要。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是一种无创性血栓预防装置,主要利用气压袋对下肢局部进行反复压迫和松弛,从而达到加速下肢血液循环目的,有效避免下肢DVT发生[3]。本文旨在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四步肢体锻炼预防大肠癌术后下肢DVT形成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接收的110例大肠癌手术患者。纳入标准: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大肠癌;具有典型的手术指征;术前未接受放、化疗辅助治疗;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禁忌证;肢体功能残缺或丧失;术前存在血栓栓塞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认知功能异常。将11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男34例,女21例;年龄41~78(56.87±7.25)岁;直肠癌30例,结肠癌25例。研究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42~77(56.34±7.50)岁;直肠癌31例,结肠癌2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术前责任护士详细告诉患者下肢DVT诱发因素及防范措施,全面评估患者下肢DVT发生风险,对DVT高危人群给予重点防范管理;术后遵医嘱应用抗凝血药,患者卧床休息时帮助患者抬高下肢30°~40°,做好下肢保暖管理,避免温度过低导致血管痉挛;定期帮助患者叩背和翻身,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意愿,鼓励适当活动,活动内容不做限制;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操作时需保护好血管,禁止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以免损伤血管壁,同时严格控制滴注速度;严密监测患者下肢肤色与温度,如有异常需及时上报并协助医生处理。

1.2.2 研究组: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同时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四步肢体锻炼预防治疗,具体如下:(1)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仪器为空气波压治疗系统(深圳普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172261773,型号AirPro-2000),治疗时维持室内温度 25℃,相对湿度60%,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患者下肢部位,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压力套筒,松紧以容纳一指为宜,调节压力值至合理,一般为50~110mmHg(1mmHg=0.133kPa),序贯地对患者踝、小腿至大腿进行充气加压,充气间隔时间20s,15min/次,3次/d,于术后8h开始使用,术后1周停止使用,使用期间加大巡视力度,适时询问患者感受,及时调整各项参数,以减轻患者不适症状。(2) 四步肢体锻炼:术前责任护士耐心告诉患者四步肢体锻炼目的与意义,指导患者锻炼技巧。第一步:术后协助患者摆好体位,术后6h内给予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用小枕将患者的脚后跟垫高 15°~20°,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下肢双足被动外翻、内旋及环转等活动,每次活动5min,大约15min 活动1次;第二步:术后6h帮助患者适当调整体位,将患者床头抬高30°,间隔2h为患者翻身1次,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每次活动5~10min,每日活动3~4次;第三步:术后24h指导患者进行提臀运动,将臀部上抬10cm以上,坚持3s后再慢慢放下,反复进行10次为1组,大约1h运动1组;第四步:术后36h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按照床边坐起、床旁站立、病房散步循序渐进过程进行,活动期间需安排专人陪护,活动量根据患者的忍耐情况逐日增加,每次活动10~15min,每日活动3~4次。

1.3 观察指标 (1)血流速度:观察两组患者术毕、术后1周的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采用超声监测仪进行监测,正常值分别为15~20cm/s、45~80cm/s。(2)凝血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毕、术后1周的各项凝血指标变化,包含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采用凝固法进行检测。(3)下肢DVT及肺栓塞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下肢DVT及肺栓塞发生情况,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流速度比较 术后1周,研究组的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流速度比较

2.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变化比较 术后1周,研究组的各项凝血指标(PT、APTT、FIB)水平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变化比较

2.3 两组患者下肢DVT及肺栓塞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3.6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8%(P<0.05);研究组术后肺栓塞发生率为1.82%,略低于对照组的7.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下肢DVT及肺栓塞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下肢DVT是大肠癌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轻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进程,重者可造成患者肺栓塞,从而危及患者生命[4-5]。以往常规血栓预防管理一般以下肢保暖、卧床体位调整、定时翻身按摩、静脉穿刺血管保护等为主,虽然简单易行,但难以达到理想的抗血栓效果,抗血栓药物的使用虽然能够有效溶解血栓,但用药安全性较低,效果同样存在局限性,故寻找新型的抗血栓方式至关重要[6]。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是一种空气脉冲物理治疗仪,主要通过多腔气囊的循环充气、放气帮助肌肉进行被动收缩运动,能够增强血液灌流,抑制凝血因子的黏附聚集,从而防止血栓形成[7-8]。血流速度过于缓慢是下肢DVT发生的三大因素之一[9],齐淑芹[10]的研究证实,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利用周期性加压、减压的机械力对血流速度的加快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能够达到理想的抗血栓目的。此外,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血液滞缓,肌肉收缩力减弱,凝血因子聚集,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下肢DVT发生风险[11]。褚曙[12]的研究证实,鼓励肠癌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不但能够避免肠内气体堆积、滞留,同时能够加快血液循环速度,降低下肢DVT等并发症发生,从而使患者尽早康复。

本文给予研究组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四步肢体锻炼,研究组术后1周的血流速度、凝血指标水平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术后下肢DVT、肺栓塞发生率相对低于对照组,表明二种抗血栓方式联合使用能够达到相互补充、协同增效作用,最大限度预防及控制术后下肢DVT发生,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具有深远的临床价值。研究中患者术后8h开始使用空气波压治疗仪进行治疗,运用仪器的间歇压力不但能够获得指压及按摩的效果,改善血液及淋巴循环,影响血流动力学,加快血流速度,同时能够冲散聚集于血管壁的凝血块,降低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提高PT、APTT水平,降低FIB水平。以往传统观念认为大肠癌患者术后需以卧床静养为主,但随着快速康复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认为,大肠癌术后早期进行活动锻炼对防止下肢DVT、促进术后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3]。本文根据患者术后不同时期康复特点及活动耐受性逐日增加活动量,有效提高患者活动依从性,防止肌肉萎缩,进一步增强抗血栓效果。

综上所述,对大肠癌患者术后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四步肢体锻炼预防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血流速度及凝血功能,防止术后下肢DVT及肺栓塞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猜你喜欢
大肠癌肺栓塞治疗仪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自拟豁痰祛瘀方联合大剂量rt-PA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及对其TNF-α、D-D的影响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血必净在用于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术后ICU脓毒症中的效果
大肠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