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技术的耦合: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减负增效

2023-02-01 02:17周郅壹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生命智能工作

◎周郅壹

社会关于教师减负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1956年《人民教育》刊登的《减轻小学教师负担》一文是最早的关于教师减负问题的探讨。随着时代变革,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逐渐成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之需,教师群体随之被赋予更多的角色期待与价值期待。就目前工作情况来看,教师工作范围与工作时间被无限延伸与侵占,核心职责与衍生职责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不仅阻碍教师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而且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与教学质量。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教师减负增效工作带来了新契机与新机遇。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指出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减负过程,为生命与技术的双向耦合提供了政策的支持。

一、生命立场:教师生命自觉呼唤教师减负

教师减负增效是自我赋能与外部赋能双向融通的系统性工程,这不仅是教师工作负担的消解过程,更是教师获得感、效能感的重塑以及生命价值和生命活力的意义建构过程。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既具有一般意义上对生命价值的普遍追寻,又具有特有的职业生命价值追求。然而,现今教师“纷繁多样的工作角色、错综复杂的工作任务、无限延长的工作时间和隐而无形的身心压力”[1],使他们长时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逐渐丧失追问生命意义的原初动力,更无法对教师职业产生生命认同,生命立场因此成为教师减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生命本真的追寻呼唤教师工作强度减负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性职业,其“最高境界为‘志业’,即视教师职业为信仰,为自身生命意义之所归”[2],这种生命意义将传道授业的职业使命感与自身生命自觉融为一体,促使教师以自身职业认同为出发点,不断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以获取职业幸福感和独特的生命体验。然而,现今一线教师往往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不如意的外部环境、超负荷的工作强度、无限延长的工作时间悄然地剥夺着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研究者曾对小学教师一天的工作日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工作持续时间较长,在校工作时长为9个小时,回家后的备课与家长沟通时间又需要2个小时,总工作时长达11小时之久,[3]工作空间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工作时间从上班延续到下班。教师工作任务和工作类型的无限扩张模糊了教师的劳动界限,严重压缩了教师用于自身发展的时间,不仅损害教师专业化成长,而且消耗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原初动力和热情,更遑论教师生命自觉的实现。因此,对生命自觉的追寻呼唤减轻教师工作负荷,给予教师充足而自由的个人生命发展空间。

(二)生命质量的提升呼唤教师精神压力减负

教师不仅具有对普遍的生命质量追求,而且其职业性质也使得教师具有对生命质量的独特要求,可以说,职业尊严和幸福是教师生命质量的重要体现。自古以来,“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对个性解放的诉求与教师权威的维护产生了巨大冲突,教师权威无形中被削弱,陷入师生交往的困顿境地,师生之间“显性的陌生人”让教师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和精神压力,这不仅是对教师尊严的辱没,也是对教师生命质量的严重损害。[4]与此同时,在教师与学校领导、家长的关系中,教师往往处于被迫顺从和无奈逃避的消极地位,教师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遭到极大的破坏。伯格森把“绵延”和“冲动”理解为生命的本质,其意义在于以生命的向上绵延生长为冲动,以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目的,而对教师生命意蕴的遮蔽无疑与“生命绵延”理念相违。因此,对生命质量的提升要求减轻教师精神负担,不断实现教师主体生命的创造与升华。

(三)生命价值的实现呼唤教师角色职责减负

教师作为真实的生命个体,有着对自身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获得需求,他们不断通过教书育人完成自己的职业使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桃李满天下”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最高赞誉,这种赞誉在给教师带来无上荣光的同时,也无限放大了教师的价值与期待。固化的职业形象、内卷式的教学评比让教师陷入“内忧外患”的情绪困境。作为教育局中人的教师往往被赋予很多超越本来面貌的角色,外界仍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教师,这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是对教师自身生命的让位与牺牲,这种来自外界的身份苛求逐渐消解着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认同感,也侵害着教师对生命自觉权利的追求。教师的职业属性不能遮盖教师生命的本真,也不能成为教师的枷锁,而应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通道。教师减负是对教师个体生命的认同与释放,使教师将职业使命视为自身生命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促使教师通过职业使命升华自身生命价值,将教师从纷繁多样的工作角色中解放出来,对于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核心职责,提高其生命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技术旨归:智能技术观照教师生命属性

教师生命价值的创造与升华、生命本真的回归与突破是教师职业生命可能到达的最高追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逐步实现深度融合,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了新契机和新样态。教师生命属性的达成不仅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国家力量的支持,更需在此过程中注入技术力量以臻于完善。换言之,在教师减负过程中,教师生命之维的实现需要智能技术之维的支持。

(一)智能认知技术实现教师工作高效与简化

教师减负的核心是工作时间与工作内容的合理分配,智能技术与教师减负工作的双向耦合使得教师工作强度得以减轻。从工作时间上来看,智能认知与交互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智能技术可将教师的“缺陷存在”进行“认知外包”,使教师突破个体极限,处理超越个体认知能力的海量信息,驾驭超越个体认知水平的复杂教学情境,[5]辅助教师在有限的在校工作时间完成原来数倍的工作量,使教师得以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有益于自身生命价值建构的活动中。从工作内容上来看,智能技术的延伸也在无形中简化了教师的工作任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是模拟人的大脑结构和思维方式进行工作,在计算智能、认知智能和社会智能方面可以与人媲美甚至超过人类,[6]教师可以在技术赋能理念的指导下发挥技术的最大效用,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目标确立、教育内容设置、教育活动组织以及教育评价设计过程之中,使教师从纷繁复杂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将视野更多地聚焦于个体的主体性、生命性和全面性等多元复杂问题上。

(二)技术效能的发挥释放教师隐性精神压力

除课前、课中、课后的显性教学任务之外,外在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和教师群体内在的高度责任意识等隐性精神压力也是造成教师沉重负担的重要因素。这些精神负担内含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要求之中,可见教师减负不仅在于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内容方面的“减”,更需要在“减”的基础上实现教师自身素养的“增”,在增与减的博弈中真正缓解教师的“不完美焦虑”,提升教师的职业获得感与效能感。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以其海量的教学资源、共享式的教育经验交流平台、虚实结合的教育发展空间为教师的高质量、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资源支持。教师可以借助交互式智能技术整合课堂内外教育资源,掌握教学活动的各种详实数据,全面感知教育大数据的变化与生成,多方位揭示教育活动中隐藏的教学规律,从而保证教学的高效顺利进行,缓解教师自身的“不完美焦虑”。另外,对技术的主动介入和选择使得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达到所期望的个人目标能力,从而不断强化自我效能感,充分彰显技术与教师职业生命需求的深度融合。只要以理性的技术理念为宗旨,智能技术会逐渐成为教师生命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教师生命发展空间在技术的支持下也将得到极大的拓展。

(三)智能机师的登场消解教师身份认同危机

智能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人——机主体间的优势互补和价值互换,缓解了教师多重角色压力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困境。外在的、与本职工作无关的非教育教学任务的沉重负担在极大地消耗着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工作动能,教师的育人积极性逐渐消耗殆尽,极易造成教师自身的认同危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技术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数据处理能力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人工智能”为师的新时代,“人师—机师”构成的“双师并存”[7]的时代促使教师分工更加细致,教师角色趋于专业化。就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教师自身的责任就是去探寻更高层次的教学艺术,而人工智能的应用无疑为他们在教学上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为他们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与素养提供了中介和桥梁,促使教师不断开发生命潜能,激发自身学习力和生长力,满足“身份认同”和“人文关怀”双重期待。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无疑对教师育人工作产生重大的释放力量,使得教师能够真正将“寓教于乐”的教育情怀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中,让教师更好地发挥其作为传道授业者的本真角色。

三、人机协同: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减负增效的实践进路

作为教师减负的重要手段,人机协同在解决教师角色冲突、减少教师重复性工作、归还教师核心性职责以及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的工作任务和时间,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和精神消耗,提高了教师的生命效能,赋予了教师生命价值和意义。

(一)催化教师自我成长:智能技术替代教师机械工作

从生命属性来看,时间是个体生命的内在尺度,显示了个体生命质量发展的进程与变化,成为衡量个体生命发展水平与质量的价值尺度。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减负的关键是将教师从重复机械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投身于富有创造性、发展性等促进自我生命成长的活动中,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智能技术遵循计算任务——匹配算法——实现任务的直线式思维模式[8],能够高效处理作业批改、材料搜集、考试阅卷、成绩统计与反馈等重复性机械任务。根据设定的运行规则,智能技术能够实现规模数据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在弥补教师处理机械活动存在的不稳定性缺陷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以作业批改为例,作业自动批改基本包括信息识别——数据解读——解决策略——信息反馈等环节。首先,作业辅助系统采用精准图像识别技术和数据信息采集技术,实时收集学生作业笔迹信息,以获取作答过程的数据;其次,系统会根据教师预设的作业答案自动批改题目,同时对作业批改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解读,形成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学情报告。再次,系统会自动反馈题目难易程度、学生易错步骤,教师可根据数据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分析和个别化指导。最后,作业辅助系统会对学生个人提供错题练习和加强巩固训练。

(二)厘清教师衍生职责:智能技术优化行政联动机制

除重复性机械任务之外,非教学性任务也是加重教师工作负荷,造成教师精神低迷、生命内耗的一大因素,这些衍生职责表现为附加到教师身上各种行政性工作,如各种检查和考核材料、报表填写。近年来,教师行政性职务对技术的依赖逐渐加大,智能技术的使用非但没有帮助教师处理行政事务,反而异化为各种点赞转发的“装样子”工程,导致教师对工作支配产生无力感,影响着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与生命水平的提升。

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重在厘清权责范围,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技术理性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之间要形成明确的权责清单,将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育人职责归还给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智能技术可以辅助教师和相关部门正确处理核心职责与衍生职责之间的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智能技术的使用中,尤其要谨防信息技术滥用所导致的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合理利用技术真正为教师减负。以厘清教师行政职务为例,要合理利用智能技术的跨时空资源重组功能,实现多主体、弹性化的教育管理机制,摆脱教师单一而重复的形式化工作。譬如,通过智能技术的运用,针对重复性的材料填写工作,各部门通过电子档案、电子台账等形式自动生成相关材料,实现部门间的智慧联动,减少教师在非教学性任务上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回归教育、回归本真。

(三)复归教师核心职责:智能技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减负本质是以智能技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复归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教师减负过程中,智能技术的介入首先表现为技术使用主体的身份变革。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智能时代赋予教师更大的自由空间,但技术的程序化和标准化特点决定其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全部角色,尤其是教师在求真育人、言传身教、情感互动等方面的核心角色是技术无法胜任的。这意味着智能技术在帮助教师摆脱衍生职责困扰的同时,也将教书育人的核心职责归还给了教师,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生命价值实现的目标追求。

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是教师成就感和生命价值感的重要来源,智能技术与教师教育活动的深度融合要求教师更了解教书育人的本质,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新变革与新机遇。首先,智能技术可以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进行收集和分析,如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编码转换,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为教师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其次,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跨时空的教育教学交流与分享,积累教学经验。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和教研活动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完成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再次,人工智能改变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以人机协同共育为核心的教学工作原理和实践成为教师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着教师的专业身份建构;最后,智能技术通过对教师教学言行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自己的经验提升为某种理论,同时跨时空的协同教研,数据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研究,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边界对话。[9]

(四)强化教师工作效能:智能技术促进教学提质增效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减负不仅在于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的“减”,更要在“减”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质量的“增”。智能技术将精准化的教学设计、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建构、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及动态化的学情监测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为教学质量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借助智能技术所提供的一站式检索和分析功能突破自身认知极限,掌握海量教学资源,提高备课效率。譬如,利用公共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学习和积累优秀教学材料和课程素材;利用资源自动标注、自然语言生成等技术,自动生成教学所需的教案、练习题;利用三维扫描建模、语音合成和图像生成技术,生成智能视频教学课件。[10]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智能技术形成的学情诊断制定精准化的教学设计。学生学情和班级学情的可视化图谱再现是智能时代的“因材施教”,它最大化地匹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个性特征、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能够精准照顾到学生的群体需求和个体需求。

在教学实施阶段,智能技术通过建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赋能教师教学增效提质。智能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资源组织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的组织方式,将教育资源根据其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拆分和关联,从而提高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的效率。[11]另外,利用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可以实现人机协同共育的多维教学模式,突破教学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使远程实时教学与异地教学成为现实,实现教学空间的虚实融合。

在课后评价阶段,智能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实时性特征支持对学生的学业质量与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借助作业辅助系统、学情监控系统以及学习数据采集系统等技术,可以形成对学生日常知识技能、认知发展水平、情感态度等目标的综合化、精准化数据分析,实现对学生学业质量的科学评价。根据教师教学平台所记录的教师在课前备课数据,课堂中教学分析数据等,借助数据追踪技术和行为编码分析技术以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帮助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生命智能工作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不工作,爽飞了?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