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发展特点及战略导向

2023-02-04 16:04李慧敏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普及化一流世界

李慧敏, 李 磊

1.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 北京 100088; 2.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 北京 100102

2019 年,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 开启了马丁·特罗(Martin Trow) 意义上的普及化进程[1], 进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处于新时代新征程和新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什么样的时代任务, 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特点, 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将直接关系到其发展水平及功能的发挥, 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和总结。

1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任务

2017 年10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我们步入了“新时代”,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020 年10 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 ) 颁布。 《建议》指出, 我们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迈向了第二个百年的奋斗征程。 新征程上, 我们面临着百年来没有过的大变局, 对内, 我们要着手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美丽中国, 要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最终促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外, 我们要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世界民族之林的转变, 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日益彰显中国的国际地位、 大国责任和担当, 日益从世界舞台的边缘靠近中央, 推动构建人类共同体, 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做到这些, 需要众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高等教育是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主要阵地, 因而国内外的社会背景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重要的时代要求,即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成为国之重器,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培养优秀人才, 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这也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重任。

2 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特点

新时代新发展阶段, 面临着时代重任, 中国高等教育具有了新的发展特点, 突出的有如下三个。

2.1 家国情怀和国家战略意义更加突出

“教” 和“育” 二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教” 是“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 是“养子使作善也。”[2]因此, 教育在本源上就是带有价值倾向性的培养人的活动, 其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达到“善” 的状态, 具有“善” 的操守。《大学》 开篇言: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 也指明了大学的最终指向是“善”。传统社会中, “善” 是指“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是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 是化民成俗。 虽然如此之“善” 具有一定的封建社会的意义, 但是不能否认其“善” 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时代发展至当下, 我们已经迈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征程, 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占据中心地位, 越来越多地发挥着大国的担当作用。 这是我们经过百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努力才取得的伟大成就, 站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征程的节点上, 《建议》描绘了中国发展到二〇三五年的美丽图景。 高等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意义和战略意义, 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 为了实现伟大目标, 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和发展标准。 2018 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培养什么人, 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2019 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 》,要求教育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2021 年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 坚定前进信心, 立大志、明大德、 成大才、 担大任, 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社会主义的性质、 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决定了高等教育要“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把立德树人、 培养有“鸿鹄之志” “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惟其如此,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共同富裕才能早日实现, 也才能早日构建人类命运之共同体。

2.2 买方市场特点更加凸显

自2002 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始至2019 年开启普及化阶段,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在近20 年间从1 600 万人扩展至4 002 万人[4], 增幅一倍多。 2021 年3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发布, 指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提高至60%, 因而, 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加大, 规模会继续增大。

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阶段, 超过一半以上的人甚至更多的适龄青年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标志, 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才能区别人与人的不同, 由此会直接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高校之间的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会更加剧烈。 其实, 高校之间的竞争在大众化时期就已存在, 曾于2015 年被教育部发文禁止[5]。 普及化阶段, 为了争取优秀生源, 保持科研创新和社会声誉, 随着国(境) 外著名高校参与到中国高校之间竞争的深度和力度的加大, 高校之间会在全球范围内加剧竞争[6], 而且竞争也会是包括生源、科研力量的储备、 科研创新与转化等全方位的[7]。 因而,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成为高校立足和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二是适龄青年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会更加多样化。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的高校, 发展提高和完善自己。 这表明适龄青年对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具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8], 甚至达不到自己目标, 就继续在高中复读[9]。 这种选择性和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现象, 都表明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特点越来越凸显。 因而, 普及化阶段, 高校需要不断的思索, 为适龄青年提供什么样的专业教育教学, 如何涵养品德, 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宏业中, 使之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的问题, 进而不断地实施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3 人民满意成为评价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的巨大规模是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资源库, 为其人才之需提供充分储备。 将储备之资源化作真正能堪当大任的优秀之才, 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功能发挥的历史性要求。 那么, 如何将高等教育规模体量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才库? 需要何种评价标准? 处在新时代,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时代主旋律, 无论是国家的长足发展, 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 法治、 公平、 正义、 安全、 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实质上, 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包含着对个人、 国家及至世界社会的向往和期盼, 包括幼有所育、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物质富足、 精神丰富而健康、 国泰民安、 国富民强、 世界和平稳定等方面。为了实现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中华民族已经付出了上百年的艰苦努力, 并且还需要继续奋斗。 我们需要发展高科技, 把卡脖子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需要富起来, 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我们需要强起来, 大力提升综合国力, 推动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就体现在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哪些方面的需要上, 因而人民满意就是检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因而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导向

新时代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特点凸显, 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战略意义, 经受着人民是否满意的考量, 这对其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目标明确, 路径清晰, 措施得力,不断提高质量, 加速前进, 跨越发展。

3.1 “领跑” 世界高等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

如前所言, 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 我们踏上新的征程和新的赶考路, 面临着百年来没有过的大变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从舞台边缘靠近舞台中央, 这都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必然结果。 如果我们想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作用, 更多地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就需要更多的世界一流人才为之努力, 这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重要任务。 当今流行的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 体现为高校或专业的世界排名, 主要有4 个, 分别是英国夸夸雷利·西蒙兹(Quacquarelli Symonds 即QS) 教育组织发布的世界大学综合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10]、 《泰晤士高等教育》 全球大学排名 (THE 即Times Higher Education)、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 S. News &World Report) 对世界大学的排行榜、 上海交通大学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RWU)。 这些排名针对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所赋予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重任而言, 已不再适用。 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重新设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 中国的高等教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要有自己的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4 月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 要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这条新路是以中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有利于促进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比如粮食安全、 环境保护、 卡脖子技术等, 是否有利于促进解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比如战争、 瘟疫、 生存等, 是否有利于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比如地球生态与安全、 太空技术、 国际关系等。 能够培养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 衡量这三个层次水平的标准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

新时代赋予中国高等教育更多的责任, 因而就需要中国高等教育占据主体性地位, 吸引世界资源, 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之中心, 自我加压, 跨越发展, 领跑世界高等教育, 唯其如此, 中国高等教育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更好更快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提供更多的世界一流人才。

3.2 “互联网+教育” 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形态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 融合了高科技和信息的社会, 大到世界其他地区所爆发的现代化战争, 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微信支付、 视频通话, 包括疫情期间的健康扫码等, 无不显示了高科技和信息的重要作用, 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互联网+” 已经成为现代日常生活模式和时代潮流。 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深受影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在教育领域崛起发展。

其实, 早在2015 年, 政府就已经看到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并作出了回应。 当年,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40 号) (以下简称《意见》 ) 发布, 指出, “互联网+” 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推动技术进步、 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 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阔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因而推动社会各界大力开展“互联网+” 行动。 在教育方面, 《意见》 提出要推进“互联网+” 益民服务, 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 鼓励互联网企业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 鼓励学校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推动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 推广开放课程的网络学习模式等。 在政府推动下,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大力应用, “互联网+” 深入到全国各行各业。 在高等教育领域, “互联网+” 也与高等教育日渐深度融合, 形成“互联网+教育”, 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 借助大数据有针对性地为受教育者提供所需的课程, 帮助教师和学校等教育机构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地指导学生[11], 为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发展, “互联网+教育” 形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形态, 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 始于2019 年年末的新冠疫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挑战着高等教育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应对疫情,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腾讯会议” “企业微信” “学习通” 等诞生并运用到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 沟通着高校、 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线上授课成为高等教育常用的重要方式。 高校既要抗击疫情, 又要不耽误教育教学, 领跑世界高等教育, 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没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就是不可想象的。 人类与新冠病毒已经鏖战了近3 年,在一定的时期内, 还要与病毒共存下去, “互联网+教育” 形态就必定会作为重要的高等教育形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不仅仅是科技发展及应用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促使高等教育所采用的必然发展形态。

3.3 分类型、 有特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

冲击世界一流大学, 占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领跑世界高等教育, 是所有中国高校的发展目标, 而且也早已践行在高等教育的实践行动中。 1999年, 《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要“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自此, 中国开始建设以“985 工程” 为平台的世界先进水平的“双一流建设”[12]。 2015 年11 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5〕 64号) (以下称《总体方案》 ), 提出经过“211 工程”“985 工程” 等多年建设, 已经积累的大量成绩, 为“实现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即世界一流水平的“双一流建设”, 自此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双一流建设” 战略实施期。 2017 年1 月, 根据国务院的《总体方案》,教育部、 财政部、 发改委联合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 将《总体方案》 落实到具体建设的规范举措上。 同年9 月,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公布了包含了42 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 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内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 ) 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自此, 世界一流水平的“双一流” 建设实践如火如荼地展开。

虽然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世界一流水平建设,要领跑世界高等教育,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高校都要按照一个模子发展。 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其买方市场特点更加凸显, 当适龄青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的高校, 对接受高等教育具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时候, 他们不仅仅希望自己上的是一所教育质量好的大学, 而且是一所自己喜欢的大学。这会在很大程度上迫使高校进一步分化成不同的类型, 进而形成不同的特色。 以不同类型的特色吸引众多适龄青年将是高校的必然发展路径, 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主动采取的路径。 一味追求高大全的综合发展将没有出路。 未来的高等教育必定是由综合性院校、 多学科院校、 专科性院校等类型多样, 特色明显的院校组成, 形成百花齐放、 各有风采的宏伟局面。其中, 随着整个中国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 职业高等教育将获得更大的发展舞台。 2021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也强调, 要“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在分类型、 有特色的路径之下,每一个有特色的高校都在追求着教育质量, 把学生培养成特色鲜明、 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精英人才, 用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知识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普及化一流世界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推动家庭影院4K普及化,4K HDR摄影机全面涌现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2015年预测:逐步普及化的私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