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调查研究*
——以安徽省属高校为例

2023-02-06 10:32龚小平黄洪雷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规范化

龚小平,徐 俊,黄洪雷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做到“八个相统一”[2]。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不断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规范化建设与改革创新的根本指南。改革创新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使命,也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4]。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5]的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肩负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光荣使命。只有不断增强其规范化建设,推进其改革创新,才能牢牢掌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话语权,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帮助当代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引导他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他们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简称“新时代思政课20条”)等文件为根本遵循。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课程体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但与育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还需继续推进。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改革创新问题的研究,对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调查的基本情况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础建设,课程规范化又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课程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课程论的角度看,课程规范化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学分和学时、教学及考评的规范化[6]。“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化建设能强化课程育人效果,促进课程的科学发展,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完善[7]。但“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时效性和综合性强的课程,内容变化快,与高校其他课程相比,其规范化有相同点但又具有其独特性。

“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起步于1987年原国家教委将“形势与政策”课设置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可以说起步晚,但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教育部等部门多次下发文件对本课程规范化建设作出指导。特别是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教社科[2018]1号)对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转眼几年时间已经过去,为了解安徽省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情况,按照《安徽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关于开展全省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分教指委根据本课程特点和具体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安徽省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尝试提出解决的路径与策略,旨在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和规范化建设水平。调研由安徽农业大学“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名师工作室”牵头,邀请长期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的专家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以“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为核心。问卷合计28题,包含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4个封闭式问题,主要了解调查对象及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20个封闭式问题,主要针对“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诸方面内容,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第三部分为4个开放式问题,让调查对象自由回答。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调查对象及其所在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成功经验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对“形势与政策”课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调查涵盖安徽省属本科、专科院校(包括民办院校),调查对象主要是安徽省属高校负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由他们填写的问卷基本能反映所在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由安徽省“形势与政策”课分教指委在全省高校范围内以电子文档方式发送和回收,共收回81份问卷,剔除3份同一学校的问卷,有效问卷为78份,占全省高校总数的65%①,问卷填写认真,质量可靠,有效度高,具有较高的代表性。问卷经过清理后输入SPSS20.0软件系统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二、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现状及分析

对“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诸方面内容的调查显示,新时代安徽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课程定位和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领导体制机制等方面基本按照教育部《意见》(教社科[2018]1号)要求执行,“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性增强。2014年,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成立“形势与政策”课分教指委,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进行指导和督导。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领导主要是校党委书记(占比66.7%),从党委到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都非常重视,政治站位很高。除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最主要的教学部门外,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学工部、校团委等部门也参与教学。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往往是最主要的牵头负责部门(占比近80%),负责课程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培训及教学安排;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主要按教育部印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同时结合国际国内的重点热点话题,紧跟时势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教学,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主要采取线上与线下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法(94.8%)、多媒体混合教学法(90.9%)和案例教学法(72.7%)。总体来看,各高校以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新要求,以不断满足大学生课程获得感为新目标,紧紧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考核运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但是,新时代安徽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教师以兼职为主,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开课时间长(每学期都开)、内容变化快(每学期都不同)而课时少(每学期一般只有8课时)的特殊性,使得大部分高校对此重视程度不够。首先,配备专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学校不到一半,大部分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是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缺乏稳定性。兼职教师中有学校相关党政领导干部,也有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还有从校外聘请的各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师资队伍构成相对复杂,总体力量不强,授课存在一定难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其次,“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又涉及多学科、跨学科,而高校基本没有建立严格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准入机制及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规划,这使得“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来源多元,学科背景复杂,专业性不强,教研与科研较弱,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二)课时设置参差不齐,教学时间安排有待优化

《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要求:“要保证本、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课不断线。本科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专科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共计1学分。”[5]总体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已得到广泛认可,在省内高校得到了常态化开设。数据表明,无论本科还是专科高校,均已按教育部要求安排足够的“形势与政策”课课时,但高校一个学分一般对应16学时,而按照教育部要求,本科学生要上64学时,专科学生要上32学时,因此在学时和学分设置上,本科学校和专科学校差异明显。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也有差距,最多的安排128课时,最少的仅安排24课时,出现学时与学分上的严重不匹配。多数高校虽已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课程表统一排课,改变了以往“形势与政策”课以学校集中安排的讲座或报告代替常规课程安排的状况,但由于课时少授课时间短、兼职教师多,排课时间多在晚上或周三下午,教学时间安排不太合理。且近半数的高校班级规模超过100人,其中有近10%的高校班级规模超过150人,不仅与教育部要求的“中班(不超过100人)授课、小班研讨”还存在差距,也使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学习主体性不强。

(三)教学管理存在不足,教学保障措施有待提高

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与否关系到课程和师资建设、教学组织安排等若干重要事项。调查显示,还有部分高校没有设置“形势与政策”教研室(部)。未设置教研室(部),就很难组织统一备课、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师队伍日常管理。在备课安排上,大部分高校在课前组织了教师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编制教学课件等,并要求教师个人完善课前准备工作,但有不少高校主要由教师个别备课,缺乏团队合作和教学研讨。在教材使用上,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变化大,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给教师教学带来难度,使教师对这门课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教师仅将这门课作为硬性任务完成,主导性不够。在考核周期及考核方式上,大部分高校实行学期考核制,有部分学校采取学年考核制或者毕业时给学生一个总成绩。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考试、论文、随堂测验等办法或者兼而有之,其中采用论文考核最多。学生觉得考核容易过关,提交论文草草了事,加深了学习主体性不强的问题。

各高校主管“形势与政策”课的领导主要是校党委书记或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直接负责教学资料的准备和授课教师的培训等,同时各职能部门如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学工部、校团委等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制度保障上还不完善,没有形成层级联动机制。在政策配套体系上缺乏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形成教学团队的动力不足。

(四)教学方式侧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安徽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式多样,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网络教学,还有部分学校同时采取观看音像资料等方式展开教学。多种教学方法并举,其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讲授法、多媒体混合教学法和案例辅助教学法。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看,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形势与政策理论的传授,有的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就是宣讲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学方式“宣讲化”[8]。虽然安排有“小班研讨”和撰写小论文等课内实践教学,但是很多流于形式,学生积极性不高。同时,课外实践教学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由于多种原因如安全性、时间与经济成本等因素而明显不足,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而由于“形势政策”课教学内容大多为大学生高度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只有采取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新时代加强“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要以教学管理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过程规范等为重点,破解矛盾,摆脱困境。同时,应注意统筹“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与发展,以规范化建设为基础、高质量发展为旨归,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创新[9],切实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

(一)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

学校层面要高度重视,强化顶层设计,从“大思政课”格局出发,从履行政治责任的高度整体把握课程规范化建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视野把握本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凸显“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与特色[10]。教学管理上,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导,建立教研室建设制度,制定教学规范和课程标准。从教学内容专题的选择设计、教学课件教案的制作、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考评等教学环节进行部署落实。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特点,每学期开学初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简称“要点”),确定该学期必讲的教学内容,实行教学内容的专题模块化;同时,结合所在省市和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增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化教学内容。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学院教学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11]。强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的规范性,通过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等,实现“五个统一”(即组织统一开课、集体统一备课、任课教师统一配备、课程统一考核、教学研究统一开展),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进行统一要求与规范,从而凸显“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的功能特征。

同时,在学时学分安排上,既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确保“全覆盖、不断线”,又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灵活安排课时。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取课堂专题教学与形势报告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与团委和学生处合作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参观等课外实践活动。在课程管理上,形势与政策教研部或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师进行集中研讨,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确定专题内容、组织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研究,特别是加大集体备课力度。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学生专业方向,切实将教学内容普遍性和地方高校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开设突出省情校情生情的相关选修课程,凸显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功能。考核方式上,按照教育部规定进行课程考核,以专题论文或调研报告为主,加强网络化、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考评制度。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跟踪评价机制,同行专家、专兼职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效果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整合,总结推广经验,分析解决问题,确保“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取得最优效果。

(二)配齐建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目前,按照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350的要求,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大幅度增加,不少高校已经达到这个要求,在教师数量配备上应该没有问题。但“形势与政策”课还需要坚持高标准遴选教师,进一步增加专职教师,同时建立教师队伍的管理和保障机制,争取配齐建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因此,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着眼于建设一支政治业务强、梯队衔接有序,“三可三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学科研队伍:坚持把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放在首位,选配“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按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四个方面专题(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形势与政策)组建教学团队,并切实解决他们的职业发展、培训交流、教学科研等现实问题,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调动专职教师的积极性。

制定明确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准入标准与退出机制,要按照高标准、“优中选优”原则遴选“形势与政策”课兼职教师,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培养纳入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解决课程综合性与师资薄弱性的矛盾。此外,落实教育部“八支队伍上思政课讲台”②的要求,形成专兼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以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同时不定期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社会知名人士、知名校友等担任形势与政策特约报告员。

(三)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保障机制

教学保障机制是推进“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需要。没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队伍保障、政策保障等,“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和质量提升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首先,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负责,教务、学工、团委协作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构建学校、学院、教研部、教师团队层级联动的组织保障体系。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置于党的全面领导之下,形成党管课程的机制。学校从“大思政课”格局出发,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整体把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负责“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并会同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系统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11]。其次,构建课程带头人的师资团队负责制,制定并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为单元组建教学团队,以老带新。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方面制定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同时支持和鼓励团队教师参加各种高质量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化、集体备课研讨规范化、教学重难点研究常态化。再次,改革教师评价政策,构建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每学期都不同,备课工作量大、难度大,学校和学院在核算工作量时要充分考虑这个方面,研制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与工作量计算办法。

(四)改革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

当今,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不断发展,作为“00”后群体的在校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化生存”成为他们生活的新常态。他们使用网络的水平较高,获取网络信息极为便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近几年运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网络平台进行在线教学在辅助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教育部要求全面实现教育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探索未来学校的新样态、新模式和新机制。”[12]所以,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取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变化快,要及时更新网络平台教学资源,转载发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政治。线下教学采用“中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方式,运用学习通进行签到、抢答、选人、课堂讨论等形式互动,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校团委、学生处合作,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团学活动、“三下乡”活动等,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拓展学生的课外实践,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不仅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能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效果”[13]。同时也能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共同把“形势与政策”课打造成学生喜爱的课程。

四、结语

新时代呼唤新的课程理念,新时代也催进课程的改革创新。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 号)。“形势与政策”课既是一门独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发展给“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带来更多机遇。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加强“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针对性,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注释:

①根据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 012所,安徽现有高校共121所(不包括成人高校),包括本科46所,专科75所,其中省属高校119所,民办高校32所。参见《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网址为: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110/t20211025_574874.html。

②“八支队伍上思政课讲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号)第九条规定:“鼓励高等学校统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家大师和专业课骨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讲授思政课。”简称“八支队伍上思政课讲台”。参见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规范化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