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的理论来源、内涵诠释及实践指向

2023-02-06 18:18蒋丹阳
延边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文明

蒋丹阳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就是以文化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理论来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的基础支撑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国情、党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重文化本身的独特作用,在探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

(一)文化的特有作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之源

“文化使命”这个概念之所以能够生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作用。首先,文化以教育功能培育新人。“以文化人”是文化的基本功能。施教者选择恰当方式向受教群体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形成较为基本的正向判断力。在此基础上,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可以使人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形成高质量文化供给,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其次,文化以整合功能凝聚人心。爱国志士意识到不论是学器物还是学制度,都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最根本的是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从文化领域、意识方面入手,才可以使中华民族真正“觉醒”。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救国运动的思想指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也就是文化共识由自发演变为自觉的过程。当民众将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共识时,可以有效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换言之,对文化的一致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形成。最后,文化以辐射功能增强综合国力。将文化领域建设放置于国家发展规划之中,就不再只是单纯的狭义文化概念,而是国家之间竞争的关键领域。在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前提下,挖掘本土文化核心要素,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竞争的内生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之根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首先,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旨归,亦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文化使命是党完成历史任务的关键要素,究其根本就是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其次,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文化使命服务于历史任务,具体的历史任务会随着社会实践的要求发生变化。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后者较前者来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一脉相承”。最后,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谈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需明确其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基础的。溯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缘由是为无产阶级解放服务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使命是为最高目标服务,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其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文明[3]。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之魂

在面对中国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但随之产生了要用怎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纵观百年奋斗历史,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最好的回答,要想解决中国问题,就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发展具有承接性,在经历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所担负的文化使命而非仅是进行文化建设,也包括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历史任务所形成的文化责任与担当。理论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文化使命提供了实践指南。

二、内涵诠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的任务部署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始终处于发展阶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形成了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

(一)不忘本来:以文化传承的方式为民族自信给予滋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兴盛是民族自信、国家强盛的基础。五千年的民族历史孕育着中华传统文化;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形成了革命文化;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凝结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富强阶段的高度凝练,贯穿在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文化使命乃至完成历史任务的精神支撑。文化传承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只有通过传承,后人才能把握前人经验,并以此为引领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国际局势与国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不良思潮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我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形成较大阻力。因此,传承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文化使命的出发点。

(二)吸收外来:以文化创新的方式为民族复兴注入活力

文化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唯有不断创新,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新鲜活力。在理论方面,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实际问题,注重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规律,重视文化创新,不断丰富带有中国属性、体现历史特征的指导思想,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诠释了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凸显了其守正创新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实践方面,运用创新思维解决文化发展问题,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带有中国标识的文化精品。文化是支撑国家发展的底蕴,创新则是推动国家发展的能动力。因此,文化创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文化使命的关键点。

(三)面向未来:以文明互鉴的方式为民族形象提供载体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倡的文明互鉴理念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和合思想”衍生下形成的,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形象因素。首先,就其内容而言体现多元并存。“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区别其他民族之优良、健全、规范、合理的人文价值理性”[4],因而世界具有多样性这一特征。“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5],只有意识到文明是多样的,才会形成交流。其次,就其形式而言呈现和谐发展。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6],倡导共同价值,是谋划能够被全世界人民共享的价值[7],突出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认同平等、多样是“文明发展的源泉”以及“文明进步的动力”[8],而非要将世界文明归属于同一种类。因此,文明互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完成文化使命的拓展点。

三、实践指向:在新的赶考之路中深化文化使命

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基本方向,探索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文化使命的具体路径。

(一)举旗帜:明确前进的根本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问题直接关系民族兴亡和国家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真理,一种先进的文化,是不能被抛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9],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事实证明,是社会主义让中国摆脱了“水生火热”的境地,走向了“重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走向了“强大”。聚焦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担当的文化使命中,就是要加强文化领导力的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随着信息化程度快速加深,人们接受新事物的种类纷繁复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及其附属产品的出现,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从对个人成长的不利直接影响到国家现代化发展。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把握基本航向。

(二)聚民心:凝聚奋斗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群众心中所想的集中体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是党执政的基础,聚民心则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文化使命的关键环节。首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干人民之所需,不管是文化内容的创作还是文化产品的输出,服务对象都是人民,对症施策,才会让人民群众满意。其次,强化文化辐射力的建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质量有所提升。运用“文化+”等多元模式,积极开发文化衍生物的生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使其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进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认同。

(三)育新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的力量归结于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10],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文化使命的方式选择。因此,要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突出文化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特质,做到“以文化人”。培育时代新人需多方面共同作用,进行整体施力。学校集体教育中,在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打造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形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正能量价值观。除此之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同等重要。良好的家风所倡导的向上向善,为学生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打下坚实基础。在社会中进行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宣传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互动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引领。

(四)兴文化:激发文化的创造创新动力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11]。进行文化创新是兴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首先,立足文化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在站稳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精神,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质,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其次,突破文化形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拉近了人们与文化、文物之间的距离,和文化进行直接接触,易于有较为真切的感受;《长津湖》《红海行动》等红色影片利用当代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向世人诠释英雄人物,激起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人们需求感的提升、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竞争力的需要都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推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文化精品力作,形成独具中国风格的文化标识。

(五)展形象: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话语只有首先被传播开来,对国家事物和国际舆论施加影响,才能形成话语权利”[12],提升国家话语权是展示国家形象的基础,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文化使命的任务要求。因此,需要注重文化传播力的建设。首先,丰富文化传播的方式。新媒体因自身具有传播速度快、辐射区域广等特点已占据当下消费市场,在利用多媒体传播技术基础上,赋予新媒体诠释中华文化精神、凸显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使命功能,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有效载体。其次,注重“发声”与“传播”相结合。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带来较多国际关注度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事实不符的言论,对展现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所塑造的“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带来较大阻力。因此,新时代进行文化传播既要展示中国形象,还需解决问题,讲好中国故事。

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我们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建构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体系,主动承担新的文化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新辉煌而蓄力。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文明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请文明演绎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漫说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