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赈灾举措和重要成就研究*

2023-02-06 19:15何家伟刘燕涛
理论与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经济史赈灾

何家伟 刘燕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1)《习近平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致信》,《经济日报》2018年5月13日。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水灾、旱灾、蝗灾、雹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上敌伪顽等侵扰,给边区人民造成严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政府一边抵抗外敌,一边赈济灾民,始终心系百姓,发动广大军民奋力救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晋察冀边区的赈灾举措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为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了借鉴。

一、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受灾概况及成因

1938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时也是“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2)《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1册,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3页。,具有十分重要战略地位。据不完全统计,晋察冀边区在全面抗战时期共发生水灾、旱灾、蝗灾、雹灾等自然灾害数十次。主要受灾情况概述如下。

第一,水灾。1939年,边区发生特大洪水,敌人还在冀中趁机决堤180处,使水灾更加严重(3)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736页。。在这次特大水灾中,被毁良田不下17万顷,被冲粮食不下60万石,淹没村庄1万余村,灾民300万,到处嚎啕大哭(4)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477页。。随后,晋察冀边区水灾不断,尤其以冀中地区最为严重。水灾泛滥的同时,随着日寇趁机进攻,灾疫时有发生。

第二,旱雹灾。旱灾以1942年最为严重。冀西、北岳区39个县中有36个受灾,灾民达18万人,灾情最严重的是阜平、曲阳等县,冀中和冀南受灾面积达4/5(5)政协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共河北省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近代河北史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39页。。晋察冀边区在其他年份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灾(6)1943年,完县、曲阳连旱,8月初才落透雨,收成很坏。1945年,各地到7月才落透雨,好多地区播种24次,小麦旱死1/4到1/3。。雹灾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第三,蝗灾。1939年,全省28县190村发生蝗灾,受灾面积达1 959 470亩,被害面积达371 590亩(7)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编:《1928年—1949年河北省大事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4页。。此外,1940年、1944年、1945年,晋察冀边区都曾遭受蝗虫侵袭(8)1940年7月13日,满城在最近五日,发现大批蝗虫,大王营以东,保定、徐水以西一带,所有庄稼大部被害,并且灾情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参见佚名:《满城、徐水一带蝗虫成灾》,《抗敌报》1940年7月16日。)1940年,望都三、四、五区一带在六月底先后发现了大批蝗虫,满地都是,高粱、谷苗等全部遭到侵害。(参见磊:《望都虫灾严重政府正设法扑灭中》,《抗敌报》1940年8月7日。)1944年,晋察冀地区46县遭蝗灾,其中据23县统计:被害土地80万亩,稻苞米和蚜虫伤害了一部分稻子;1945年,冀西、冀中又有22县发生蝗灾,19 400多亩田地受损。。蝗灾直接影响农业收成,边区多受其扰。

由此可见,晋察冀边区多以水旱灾害为主,灾情具有范围广、伤亡人数多、损失严重、影响力大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因素。晋察冀边区地窄、人稠、雨量不足(9)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510页。。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变率高,旱雨季明显。山西全境、冀察西部、热冀边地都是山地(10)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0页。,因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脱皮风化,盐卤荒地众多;植被覆盖率低,生态基础薄弱;区域内海河水系大小支流遍布全区,多狭窄河道,遇雨季排泄洪水量较小,因此频发自然灾害。二是社会经济因素。晋察冀边区生产技术落后,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而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期间,日寇在晋察冀边区抓走壮丁505 000人(11)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842页。。除此以外,晋察冀边区长期处在日本侵略者的“扫荡”之中,各种畜力、物力、财力及劳动工具多被掠夺破坏,使根据地元气大伤(12)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703页。。

二、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赈灾的主要措施

(一)应急举措与长期举措并举

一是妥善安置灾民。灾害发生后,人民游离失所、饥寒交迫,社会秩序混乱,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其他社会问题,因此,妥善安置灾民极为重要。根据地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就广设粥厂和救济点,供粥于灾民食用,赈粥简便见效快,及时解决了灾民糊口难题。与此同时,根据地还针对不同受灾群体提供差异化的住房解决方案,有效克服了群众住房困难。针对房屋冲毁,没有住所的灾民,由附近村庄借让居住;如房屋修理后尚可居住,则发动民众及干部帮助修理;针对无依无靠无住处的灾民,根据地指定移住地点,由移入地设法帮助灾民;同时还专门建立妇女儿童收容所。除此以外,根据地还充分利用灾民劳动力,安置工作。其具体举措包括:建立灾民工作介绍所,帮助尚有生产能力的灾民参加地方工作,充任工友勤务,投入生产事业;号召灾民加入各种训练班或部队(13)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674页。,提升工作技能;根据实际情况将难民、灾民、失业者和无地农民组织纳入垦荒团(14)佚名:《春耕中的劳动组织问题》,《抗敌报》1939年3月19日。,让其自食其力;针对妇女儿童群体适当安排工作,组建妇女缝纫洗衣队,尽可能设法收容妇女儿童(15)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674页。。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灾民吃住等生活难题,安定了灾民情绪。

二是开展垦荒运动。灾后农田受毁,粮食短缺。为克服这一困难,晋察冀边区大力开展垦荒运动。根据地在1938年就颁发了《晋察冀边区垦荒单行条例》,对垦荒条件、垦荒流程做了详细规定。并以此积极倡导广大群众开垦荒山荒地(16)社论:《今年春耕中地垦荒问题》,《抗敌报》1939年2月21日。,为垦荒运动提供指导。在边区鼓励及人民群众的自发组织下,根据地涌现出了垦荒团、种地团、代耕团、互助队、突击队等劳动互助组织;拨工组、互助组、变工组等垦荒生产小组;各级春耕委员会、麦收委员会及护秋委员会等季节性组织。这些垦荒团体带有很强的互助性质,大体以原来的拨工组织为基础,内容上由农业互助发展到副业、运输贸易等的拨工;时间上由一季节到长期的(由平时到战时)拨工;组织上由单人单畜到几户间家庭合作互助,再发展到一个村的劳动互助合作社(17)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591页。,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期间,在根据地的支持下,人民群众开生荒393 819.9亩,垦熟荒848 937.56亩,仅1945年就修梯田13 898.7亩,改良碱地349 983亩(18)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70页。,垦荒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兴修水利,培养水利人才。晋察冀边区多发旱涝灾害,根据地十分注重水利建设,在赈灾过程中不断完善水利机构,起初建立了潴龙河河务委员会,后又建立了大清河河务局。为统一治理全区河流,根据地组织了冀中区河务局,于1939年8月改组河务局,成立河务委员会,主任公署统一领导,所有河工由县直接负责。经过不断探索尝试,晋察冀边区于1941年4月集中了各在县的水利技术员,组织成立冀中区水利局(19)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42页。。此后,冀中区水利局还开展了新的水利工程,改善堤防管理,利用河堤增加生产,并广泛动员群众,将反敌伪破坏与反本位主义斗争相结合,有效预防了自然灾害,粉碎了敌伪阴谋。

除此以外,边区还大力培养水利人才。1941年以前,由于边区水利技术有限,根据地主要采用土筑方法,但只可缩小水灾范围,无法起到治本效果。从1941年开始,冀中区水利局着重加强水利技术研究与工程技术指导等方面工作,并继续网罗技术人才,招募学员进行训练,重视学员的基本学识学习和水利技术研究,不断提高下级干部工作水平(20)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42页。。为促进堤防管理,根据地还设立巡堤员,直接领导人民群众参加抢险,向根据地汇报堤坝情况,协助上级开展水利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期间,晋察冀边区旱地变水田、新成水田及受益地亩,就共有213.7433万亩,另外还修堤605华里,每年增产粮食在百万石以上(21)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编:《晋察冀人民翻身记》第18辑(内部资料),1982年,第64页。。

四是防护造林。晋察冀边区多发旱涝灾害,提升植被覆盖率是防止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有效措施。晋察冀边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关于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以下简称《双十纲领》)的号召,成立农林牧殖局,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和农林业发展。边区农林牧殖局十分注重培养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提出要在抗战建国学院加授农林牧殖课程,开办农林训练班等举措(22)佚名:《边区农林牧殖局发表工作计划大纲》,《晋察冀日报》1941年2月12日。,并制定农林发展计划,奖励生产事业的研究者和改良者。专业的机构为植树造林运动提供了技术支持,比如,在苗圃育苗工作中,农林牧殖局苗圃中设多种林木的育苗实验,有专业练习生开展育苗实验、播种造林、采集标本、研究技术、接木实验等多种工作,苗圃逐步扩大,植被覆盖率日益提高。此外,根据地还大力发展私有林,提倡团体林、村有林、合作林,提倡运用集体力量植树造林;发展果木林、经济林,中心尤其放在果木林(23)张帆:《晋察冀边区的农林建设》,《晋察冀日报》1943年1月17日。,实现改善人民生活和防灾减灾双重需求的共赢;划分禁山造林区,整理天然林。这为加强晋察冀边区后续的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自然灾害抵御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政治措施与经济、军事措施并举

一是政治方面加大宣传力度。面对频繁爆发的自然灾害,赈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这种情况下,边区在灾害爆发时将救灾工作放在第一位,其他工作可以暂停或推迟(24)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700页。。而相较于投放物资,解答群众困惑,安抚群众情绪是首要的,必须开展深入的宣传(25)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698页。。

首先,边区党委牵头开展宣传。灾情发生后,在边区党委的号召下,由政权到群众团体及各种士绅大会、群众大会都对救灾工作展开讨论和具体布置,各个系统成立各种剧团宣传队、慰问团,分发到受灾区域开展宣传慰问工作,编制各种有关救灾的小册子宣传品标语、救灾小报,普遍进行救灾教育工作,调动群众的救灾积极性。与此同时,根据地利用各级学校和冬学夜校在群众中开展救灾教育,纠正人民群众不正确的救灾认识(26)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681页。。

其次,发动合作社开展宣传。根据地加紧对灾难民开展抗战教育,提高其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27)社论:《关于边区的救灾与粮食问题》,《抗敌报》1939年9月21日。。因救灾最基本的单位是村,根据地发动合作社力量开展宣传活动。如1940年,曲阳合作社配合春耕救灾及其他中心工作进行口头宣传,发动社员随时随地宣传,动员小校、民校在人民垦荒、整滩、种籽、借贷中抓紧时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28)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3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853页。。1942年,北岳四专区普遍开展救灾教育,减免统累税,群众情绪得以稳定,大部分干部有了认识及信心(29)参见河北省供销合作联合社史志编辑室编:《河北革命根据地合作社史料选编》(内部资料),1988年,第361页。。合作社是紧密联系群众的团体之一,根据地利用合作社开展宣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借助救援人力开展宣传。由于战时边区人力物力财力紧缺,但宣传又是必要举措,当灾情发生时,边区军民紧急赶赴灾场,设法施救。而根据地在派遣调度军民时,让其适时向灾民展开救灾宣传。如部分地区会组织粮食调剂委员会负责宣传灾情,同时调查统计登记粮食(30)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678页。;或是让广大干部在发放急赈中进行具体宣传(31)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707页。。在实际开展宣传工作时,多种宣传方式相互交叉渗透,宣传效果深入人心,群众的恐慌情绪得到舒解,救灾信心有效提升。

二是经济方面充裕赈灾资金。尽管抗战时期边区财政资金紧张,但晋察冀边区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在发生灾情的第一时间就迅速筹款救急安插灾民。1939年大水灾时就是如此,边区首先拨款10万办理急赈,简化发放手续,救助受灾严重且缺乏生产力的人民(32)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674页。,在呈请中央拨款的同时,积极号召各界军民、缙绅名流、学者等颇具影响力人物组成呼吁团,赴全国各地呼吁赈灾(33)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678页。;及时发起募捐运动,倡导军政民各部门工作同志捐款;用竞赛奖励方式广泛开展群众募捐运动;感召敌占区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伸出援手(34)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674页。。此外,边区还利用银行发放贷款。受水灾影响,1940年晋察冀边区发生严重春荒。为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地发放合作贷款300万元,赈济款100余万元,种子贷款4 765石,耕畜补充6 921头。贷款金额50-3 000元不等,利率为月息4厘(35)河北省金融研究所编:《晋察冀边区银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第55页。。银行贷款广泛、深入、低利,真正发挥解决群众问题的优势,保障了灾民生活。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至1942年,边区银行为救济水灾,开展合作事业,发展工商业,解决春耕困难,发展运销事业,放款达到1 800余万元(36)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526页。,这有力支援了边区人民克服各方面困难。

三是军事方面武装保卫根据地粮食安全,确保赈灾顺利。晋察冀边区身处敌后,粮食问题需自行解决,但春耕秋收所需的时间周期很长,经常受到敌伪干扰。为保障根据地粮食安全,根据地将劳力和武力结合起来。在敌人进攻时,各村组织联防作战,健全游击队。遇到敌人来抢粮时,边区一方面动员全村村民,由县委书记和县农会主任组织,将人们分为班、队、大队,选出负责人,制定严格的组织纪律,奋力救粮;另一方面由正规军、游击队侦察警戒掩护,用地雷封锁道口,吸引敌人注意力,保障救粮群众安危。总体上看,晋察冀边区将部队、地方武装、群众游击战等方式相结合,并将其作为反抢粮斗争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坚决打击敌人抢粮队和伪组织人员。(37)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4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634页。

(三)事前预防与事后治疗相结合

在自然灾害爆发的同时,晋察冀边区病灾频发(38)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编:《晋察冀人民翻身记》第18辑(内部资料),1982年,第43页。。疫病传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伤亡率高。边区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将事前预防与事后治疗相结合。灾疫发生时,根据地及时组织医疗队赶赴灾区治病救人,并在救治过程中倡导中西医结合,解决药品及医生短缺问题;灾疫发生后,根据地多次开展卫生运动,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并优待医生,发展医药事业。

一是开展卫生运动,加强卫生宣传。晋察冀边区积极成立防疫委员会、卫生检查团,开展不定期的卫生联席会议,普及防疫常识,号召人民注重清洁,定期打扫住房、厨房、院落等(39)社论:《迅速展开防疫卫生运动》,《晋察冀日报》1942年3月11日。,防止蚊蝇滋生传染疾疫,开展群众卫生教育活动(40)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509页。。为使卫生运动达到预期效果,根据地鼓励召开村代表会,专门讨论全村清洁卫生事宜,制定简单易行的村民卫生公约,倡导人民践行,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成效。此外,边区还设立防疫突击周,并组织防疫卫生宣传队,出版防疫卫生墙报,在民校和小学进行防疫卫生教育,组织发动一切大小卫生机关及中西医生组织参与突击运动,推广卫生知识,消除民间陋习(41)社论:《迅速展开防疫卫生运动》,《晋察冀日报》1942年3月11日。,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防疫运动重视度。

二是优待医生,发展医药事业。疫灾救治较为复杂,需有专业的医治队伍。为增加医生数量,边区发放医药投资,资助医生开展医药事业,并适当减免医药业税额。1944年,边区政府为加强人民体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拨出300万巨款委托军区卫生部代制药,医治疟疾、感冒、肠胃疾患等,药品由政府分发到各区医药合作社代售,除留存一部分“反扫荡”及突击病灾外,其他一律医用,真正保障了人民身体健康(42)佚名:《解除民众疾苦,边府拨巨款制药品》,《晋察冀日报》1944年3月29日。。为调动医生积极性,边区奖励医生在医药上的新发明,并依据实际情形给予医生适当的褒奖与荣誉(43)佚名:《广泛开展防疫卫生运动,边府召开卫生联席会》,《晋察冀日报》1942年3月8日。。除此以外,边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总卫生部指示,先后创建了中央医院、边区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等49家医疗卫生单位(44)邵丹丹:《1937—1949年晋察冀边区疫病问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40-41页。。专业的医疗队伍的建立,有效降低了灾疫传播速度和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

三是组织医疗队赶赴灾区治病救人。发生疫病时,边区及时组织善后工作队或慰问团到灾区办理医治伤病、掩埋、扫除等工作,并在行政组织上从边区到村对卫生部门或干部配备医疗设施(45)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编委会编:《晋察冀边区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第428页。,拨款组织医疗队下乡,公家医生免费给人民群众看病给药。比如,1942年,阜平县发生灾疫时,军区卫生医疗队及时赶到阜平,有计划地给县政府、公安局、基干队、各群众团体及各分区人民群众开展治疗,并在实践工作中建立了防疫委员会,领导各村开展卫生工作和卫生运动,进行防疫教育宣传,保障全村人民的身体健康(46)丹霞:《奔驰在阜平的军区卫生部医疗队》,《晋察冀日报》1942年1月11日。。

四是提倡中西医结合,克服医生及药品短缺的困难。在战时环境下,根据地药品和医生都面临困境:边区西医治疗精准,但医生增加不多;中药覆盖面更广,但行医人数较少,若不很好处理二者矛盾,医生和药品问题都难以解决。因此,在救灾实践中,边区提倡西医负责团结中医,双方打破门户之见,互相帮助,互相研究学习(47)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编委会编:《晋察冀边区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第429页。,以此增强医师队伍素质,增加医生数量。同时,边区还结合实际情况扶助当地中西医,举办医生训练班,召开中西医座谈会,扶助私人药铺,介绍偏方,研究草药,制作新药,造福人民。除此以外,边区还利用合作社增加医生数量,最著名的就是张明远医药合作社。1941年秋,敌人“扫荡”后发生了严重病灾。为遏制疫灾发展,张明远医药合作社在民主政府支持下成立,股金3 800元。合作社成立初期,就与政府协商,由县组织医生召开座谈会,决定成立中西医药研究会,并将28名医生划分为6个小组,赶赴病区突击治病,两个星期治好1 000多人(48)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编:《晋察冀人民翻身记》第18辑(内部资料),1982年,第82页。。

三、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赈灾的重要成就

第一,救济了大量灾难民,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抗战期间晋察冀边区所遇灾情,伤亡人数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边区在灾情发生时,将短期举措与长期举措相结合,发放救济粮,减少伤亡率,妥善安置灾民;完善赈灾机构,设立区、县、村三级救灾机构,各地自发设立极具特色的救灾机构,领导赈灾工作,提升工作效率,统一性与灵活性并存;针对灾疫,设医院,增加医生数量,提高医疗水平。在系列举措推动下,边区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以北岳区平山县为例,在救灾度荒中得到实惠的村庄有789个,11 300余户,人口达5万多(49)魏宏运主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第122页。。平山县只是边区众多赈灾地区之一,但折射了根据地救济灾难民的努力与成就。据不完全统计,在党政军民的团结下,边区共救济508万灾难民(50)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大水灾受灾群众300万;1942年冀西大旱,灾民18万;1944年滹沱河、永定河下游水灾,灾民140万;1945年冀东有水灾、雹灾、蝗灾、地震,灾民50万。(参见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编:《晋察冀人民翻身记》第18辑(内部资料),1982年,第42-43页。),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稳定了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促进了根据地稳固发展。

第二,以赈灾工作为抓手,推动了根据地相关产业发展。在救灾工作中,边区鼓励人民从事生产活动,促进了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边区人民90%以农业为生,灾情发生时,受损最大的也是农业。面对这种形势,边区十分注重扶持农业生产,多次发放数量较大的贷款,致力于恢复人民群众的经济来源。与此同时,边区根据地还利用合作社解决群众的生产工具、种籽、劳动力等问题,兴修水利,开垦荒田,建立劳动互助组织,发起生产竞赛运动,推动农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农业的恢复为粮食专卖政策提供了基础保证,粮食专卖政策又为货币斗争和对外贸易提供了重要切口。晋察冀边区凭借充足的粮食储备,推动农副产品、食盐、棉布等产品输出,赢得外汇,并在经济斗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打击敌人。

除农业以外,为保障灾后人民生活,边区倡导群众利用合作社开展副业增收。1941年,晋察冀边区合作社更加普遍建立起来,纺纱、织布、纺毛、熬盐、榨油、造纸、制革等事业也日渐发达,冀中年织土布900万余匹,硝盐出产1 000万斤,油每月产十余万斤(51)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69页。,人民获利诸多。1944年大生产运动开展后,家庭副业、手工业生产更加充实活跃,合作社业务由供给、运输转向生产,发展了烧酒、制药、磨面、熬盐、漏粉、挖煤等20多种产业,家庭副业收入可达到农业收入的1/3至1/2,人民生活大为改善;1945年在工业品自给号召下,各地手工业更加发展(52)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69页。。

第三,赈灾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根据地的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抗战期间,晋察冀边区在数次实践中丰富了赈灾管理机构,培养了诸多赈灾干部,涌现出无数的典型模范,但与此同时,边区还存在巫婆、懒婆、懒汉、二流子等顽固分子。为此,根据地开展反巫婆运动,通过广泛深入的教育感化巫婆,同时注重其生活问题,帮助她们改业,仅对部分屡教不改,杀人害命的巫婆给予法律制裁(53)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编委会编:《晋察冀边区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第429页。。此外,领导干部带头加强宣传力度,树立英雄模范,以此来促进他们转变。在对懒婆懒汉二流子改造的过程中,边区政府紧紧团结人民,缓和矛盾,促进社会风气转变,推动边区移风易俗,稳定了生产秩序,也有效提升了根据地的社会治理力。

第四,赈灾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增强了根据地群众对党的向心力。全面抗战时期,边区赈灾工作标本兼治,党政军民团结协作、互助友爱;边区政府拨款赈灾,统揽大局;部队节食募捐,奋力击敌;人民投入生产,支援后勤,党政军民团结协作,边区顺利克服了数十次灾难,人民对党的向心力显著增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参军热情不断高涨。抗战前期,群众大多观望形势,瞻前顾后、犹豫不决(54)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第13页。,不敢放手参加革命。随着在数次救灾中,人民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政权是真正的领袖和保护者,参军热潮不断掀起。1940年5月1日到5月18日,阜平县已有200个优秀子弟报名参军,工人中出现了兄弟从军及父送子从军的良好局面;在青年队伍中,阜平县城有12名,3区10名,10区10名,13区16名,14区15名共63名青年报名参加;其中3区还出现儿童团员多次来报名的情况。二是逃荒现象日益减少。面对灾情发生后的严重逃荒现象,边区及时了解情况,对症下药,积极开展生产运动,发展多种副业,增加人民群众收入,解群众难题,为群众着想。通过发展副业稳定人民生活和灾民情绪,灾民逃荒现象大大减少。据完县统计,开展生产后,有700人未逃荒,二区1 112人生活得到保证,内中以前没吃的有212人,后来都不挨饿了,许多灾民以前因逃荒跑到沟外去,现在因为纺织推行,又从沟外返回边区(55)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716页。;猫儿岩村社开展生产救灾工作,使全村没一个逃荒的(56)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726页。。这些事例反映出根据地赈灾政策的有效性。

四、结语

全面抗战期间,作为联系华北、东北、华中根据地的枢纽,晋察冀边区身处抗战最前线,面临繁重的军事任务,但这并没有使晋察冀边区疏忽财政民生工作。相反,面对自然灾害,边区政府坚持以民为本,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社会力量,将灾前预防、灾中救济、灾后重建相结合,短期稳定灾民,同时保障人民长期生活,逐步由单纯的“救”灾转到生产“渡”灾,赈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救济了大量灾民,而且发展了多种产业,提高了根据地的社会治理能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向心力。虽然晋察冀边区的赈灾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而言,晋察冀边区不断探索完善,最终使赈灾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同自然灾害抗争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57)习近平:《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 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经济日报》2016年7月29日。。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在赈灾救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以及当前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晋察冀边区经济史赈灾
读马德斌《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经济史教学——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为例
补足中国经济史教材短板,有效备考全国卷——以人民版必修Ⅱ为例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女性婚姻问题的考察
2013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若干创见
清末民初直隶商会的乡村赈灾活动述略(1903-1928年)
硅宝科技:举行雅安地震赈灾募捐仪式
彭真的《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
银行赈灾损款
简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兵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