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基础、价值意蕴与陕西担当

2023-02-06 19:13刘璇
百花 2023年11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

刘璇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历史性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时代十年的文化建设实践为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当前,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解读,浅析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基础、价值意蕴与陕西担当。

关键词:文化自信自强;现实基础;价值意蕴

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基础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一个民族的兴衰总是与所处时代的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历史性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这一理论的跃迁充分彰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中国共产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构筑起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

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工作始终被当作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进行安排与部署。实践层面上,前后召开两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多次召开针对文艺界、新闻舆论界、哲学社会科学等专项领域的工作会议,不断加强思想宣传工作,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制度层面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总结。十年来,我们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成为文化自信自强的方向之舵。

(二)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新时代十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始终被摆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此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与部署: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探索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在全国范围上线“学习强国”;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2021年以来的党史学习教育等,推动全党全社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此外,2017年以来,教育部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十年来,党的创新理论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之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

新时代十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引领文化建设,并且这一“最大公约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十年来,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设立烈士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严肃对待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典型案例。十年来,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思想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成为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之基。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十年,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坚持在守正创新中引领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比如做好国家古籍保护、中华经典诵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等重点工作,不断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比如开设专题专栏,推出《记住乡愁》《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一系列电视片,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不断创新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创新,成为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之源。

新时代十年,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据统计,2020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4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PD)的比重为4.43%,我国成为图书、电视剧、动漫等领域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网络生态持续向好,2019年以来,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00多亿条,账号近14亿个;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明,共同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意蕴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个人的幸福之中。当前,处在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历史大局之中,必须明确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意蕴。

(一)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发展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比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天下观、社会观与道德观,它们是中华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指出:“人类最伟大的文明和最高雅的文明今天终于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当时正值17世纪的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一道分水岭,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道分水岭,从解决器物的不足过渡到制度探索再到文化探寻。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在其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谱写了不屈不挠的英雄凯歌。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强调:“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解决近代以来的三个历史问题,即“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因此也必须同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须知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文化自信自强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景,而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于中华文化沃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拥有物质文明的现代化,也是拥有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上看,辩证唯物方法论告诉我们,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精神生产过程正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反映过程。从实践上看,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生动实践告诉我们,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当前我国已經从“先富带动后富”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涵盖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领域。展望未来,无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抑或是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描述中,文明是其中的重要指标,不仅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还包括精神文明。因此,文化自信自强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每个人都要自觉担负起这一时代使命,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三)文化自信自强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换。2022年新华社对全国两会热点话题作了专门的大数据调研,研究发现,与精神文化需求息息相关的“教育”“科技”等话题始终备受关注,足以见得精神文化需求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更加渴求品质高、个性化、时代化的文化生活。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与国家民族密切相关,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国人民实现自身解放和自我超越的梦想,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式现代化也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要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文化自信自强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必须高度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中更好地增强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人民在文化领域的期盼。

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陕西担当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陕西省必须自觉担负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这一新的使命,在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迈向文化自强,变文化资源大省为文化资源强省。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思想的力量。正如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所言:“人们能够抵御武装的入侵,却阻挡不住思想的渗透。”如前所述,虽然新时代十年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但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依然面临一些挑战: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伺机冒头;受市场逐利性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蔓延;网络容易成为负面舆情发酵的放大器;等。因此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道路上,必须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全党,科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丰富内涵,系统把握其中的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6个方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持续推动理论学习、宣讲、阐释的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用“小切口”讲好“大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从而保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充分挖掘具有陕西特色的文化基因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省份,陕西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曾有多个朝代在此建都。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西安钟楼、西安城墙等。中共中央在延安的13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铸就了永垂不朽的延安精神。除延安精神外,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并与陕西息息相关的还有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西迁精神等,延安革命遗址、西安事变旧址等构成了省内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不仅如此,以秦腔、陕北民歌、皮影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和以华山、骊山、壶口瀑布等为代表的自然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了陕西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深入挖掘省内蕴藏的中华文明之精髓,切实做到“两个结合”,筑牢文化自信的底气,从而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延安精神、西迁精神等为价值引领,讲好中共七大的故事、讲好张思德的故事、讲好漫漫西迁路上的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使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当前,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新时代的关键概念,而文化产业也越来越成为各国构筑自身文化优势的战略支点,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省域发展也是如此。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较高层级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陕西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陕西特有的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轉化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必须不断增强“西部影视”“陕西戏剧”等陕西文化品牌影响力,打造更多标志性文化产品;必须全面提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腔、陕北民歌等省内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以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态度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互融共进。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扬.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J].学海,2023(1):5-12.

[2] 杨玢,杨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理路与实践进路:基于二十大精神的理论解读[J].甘肃高师学报,2023,28(3):1-5.

[3] 袁星洁,杜云.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人民论坛,2023(10):85-87.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
浅析土地确权的价值意蕴与有效途径
论精准扶贫的文化功能及其释放路径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中学社团活动的价值意蕴和路径选择
论“三严三实”的文化基因和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